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现有理论基础,建立了影响人才流动的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区域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对模型形式进行判别.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科研环境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各地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制造业规模、投资、就业、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除了区域经济水平在长期和短期都对本区域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外,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制造业规模对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挤出效应,而投资和就业能显著地促进行业发展;中部地区投资、就业和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者服务业产生了负向影响;西部地区除了制造业规模影响为负值之外,其他因素都能促进行业发展.从短期来看,东部除了投资、中部和西部除了城市化之外,其他因素基本上对行业发展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问题,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对就业总量以及三大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投资的整体就业效应比较弱,但是增加公共教育投资会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总量,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2002—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含有时期个体影响的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3个基本结论:区域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特征。最后,基于实证结论对提高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Eviews 8软件中分别采用OLS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和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 对中国中部3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进行分析, 发现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解释能力最强。在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中, 自变量资源依赖度的符号为负且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证明“资源诅咒”效应存在。资源依赖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制造业投入的影响为负, 制造业投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 “资源诅咒”效应的主要传导机制是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 应重视吸引制造业投资, 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程度,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及相邻城市提升创新水平。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在控制宏观环境政策及运用工具变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表明,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及财政科技支出是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机制;(3)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越大,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保持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199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区域实证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投资的就业效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带来就业的迅速扩张,即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拉动作用有限,在某些省份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空间分组.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截面模型对各分组进行OLS检验.结果发现,在HH组和LL组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依据空间趋同俱乐部不具有遍在性的特点,选择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应的全局因子,构建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分析框架.使用固定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各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影响因子进行双重筛选和检验,依据其检验生成的主成分分析报告,得到各空间趋同俱乐部的重要影响因子,有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等.根据不同年份俱乐部成员的数量变化以及经济行为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了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形成与演进机制.可为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相关的政策信息,为区域选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数据,将投资策略中的早期投资作为中介变量,联合投资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人力资本对投资绩效的影响途径.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别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人力资本对投资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而早期投资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效应达到58.93%;联合投资对人力资本与早期投资、人力资本与联合投资的关系均起到调节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对早期投资的影响随联合投资程度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对投资绩效的促进作用随联合投资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其次将我国就业人口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老年人对中年、青年劳动力就业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但在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会对部分潜在的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短期内,延迟退休对青年组就业存在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但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延迟退休对中年组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对华FDI就业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资企业从业人数增长率与实际外来直接投资(FDI)存量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不同时期FDI存量对外资企业从业人数的影响各异;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就业的关系可知,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远小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相似文献   

14.
运用面板数据的合并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传统的合并回归模型;②股票市场和基金规模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不显著;③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具有季节效应和"均值回归"的特点,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业绩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面板数据的合并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优于传统的合并回归模型;②股票市场和基金规模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不显著;③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具有季节效应和"均值回归"的特点,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业绩对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主要侧重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与三大产业增加值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对经济增长影响力最大的投资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利用外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造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并构建了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其短期波动特征.最后总结了该文的研究结论,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铁对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格局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区域就业密度格局产生影响.采用加权平均中心、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尺度2010—2017年就业密度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的开通显著改变了区域就业密度格局,劳动力从最初向高铁沿线区县集聚,过渡到向地级市或更发达城市集聚,高铁的虹吸作用促使以衡水为中心的就业密度低值区的形成.高铁背景下经济发达、就业待遇更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劳动力,而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相对于高铁开通年限而言,高铁班次变量对区县就业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正向影响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和位于京广高铁沿线的保定北部区县.总体来说,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就业密度的影响以集聚效应为主.该结论可以为未来高铁建设背景下区域就业格局的优化和调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空间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对中国2001~2010年31个省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货币政策测度变量M2的Moran指数值及散点图,直观地刻画出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在各省域上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在回归模型中,纳入空间效应的GWR估计更优于传统的OLS估计.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形成都有影响,并且物价水平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强调在货币政策调控时应将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中国出口规模对就业及工资水平影响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扩大抑制了就业增长,但是出口规模对就业的抑制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对中部地区抑制作用最显著,其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小;出口规模扩大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出口规模对工资水平的正向作用同样存在地区差异,对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最显著,其次为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正向作用最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31个省市地区2005-2017年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分析智能化投资对总就业和三次产业的就业作用,并分区域研究东部和中西部样本.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智能化投资对总就业效应无明显作用,东部省份智能化投资对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具备创造效应,中西部省份智能化投资对第二产业就业具备替代效应.基于此,从劳动力短缺视角为中国分区域规划智能化投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