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煤炭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絮凝剂属于新型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它与传统化工类絮凝剂相比具有絮凝效果显著及环保等优点。本文把酱油曲霉作为煤炭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菌,采用离心沉降和超声波破碎等方法,研究了酱油曲霉的培养液原液、培养原液离心上清液、破碎液、破碎液离心上清液等含有不同成分的四种菌体提取液对煤泥水的絮凝效果。絮凝试验结果表明:酱油曲霉具有不同成分的菌体产生液对煤泥水都具有一定的絮凝作用。其中采用破碎液离心上清液,当菌液量为1.5%,在添加助凝剂(CaCl2)用量为0.2g/L的条件下。絮凝率最高可达到90.76%。作为煤炭生物絮凝剂酱油曲霉具有优良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真菌标准培养条件下,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及18S rDNA-ITS片段克隆分别对天津师范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筛选的一株渤海海洋真菌进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支持该菌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复核的结果与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的同源性为100%,与赭曲霉的同源性也高达98%,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该菌株应为曲霉属环绕亚组的赭曲霉.  相似文献   

3.
2003年4月16日,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胡勇有教授主持完成的“生物絮凝剂的研制”项目通过广东省环保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会。 该项目采用了常规筛选和诱变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并首次用于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选育出6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经有关检测单位鉴定分别为半知菌类从梗孢的曲霉属烟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和青霉属产紫青霉系(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圆弧青  相似文献   

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能产高效絮凝剂的芽孢杆菌,对该菌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絮凝条 件及废水絮凝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最佳絮凝条件为:原水pH值7畅0以上;助凝剂CaCl2 (1 % 浓度)适宜投加量为5畅0 % ;发酵液的适宜投加量为0畅2 % ;发酵液较好的离心条件为n = 4 000转桙 min, t = 30 min。在最佳絮凝条件下,该菌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净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染料脱色菌无花果曲霉的微波诱变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对染料脱色菌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 ficuum)进行不同时间诱变处理,确定了微波诱变的最佳诱变时间,比较了出发菌株与突变株的菌落形态及孢子形态的差异,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转速、pH对染料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功率为800 W的微波火力对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 ficuum)进行处理30 s,获得的突变株P30具有最佳脱色效果,突变株的菌落比原菌落直径大,分布不规则,菌落相对较少,其孢子颜色变深。突变株对染料脱色的最佳pH为6.0,最佳温度为33℃,转速为120 r/m in,时间为72 h。P30突变株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率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果胶高效降解菌株,结合HC比值(透明圈H与菌落直径C的比值)和果胶酶活力测定,从桔子园土壤和腐烂的水果等处筛选得到1株产果胶酶活力较强的菌株M3,结合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和IT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经发酵产酶试验可知,该菌株的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30℃,初始pH4.5,接种量(体积分数)7%,培养时间4 d.在该条件下发酵,果胶酶活力可达42.01 U.mL-1.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红曲霉产生生理活性物质的过程中,获得麦角固醇含量较高的红曲霉菌株,从中选择两株进行产生红色素条件因子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大米粉、温度、pH对产生红曲色素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氨基酰化酶产生菌GR1—11菌株的选育和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理因子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米曲霉3.951(Aspergillus 3.951),获得氨基酰化酶(EC3.5.1.4)高产菌株GR1-11,这株经紫外线和γ射线诱变获得的变异株的产酶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1%,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每克曲含氨基酰化酶达122.4单位,40%至6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所得粗酶比活力达210U/mg。  相似文献   

9.
染料脱色菌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 ficuum)经紫外线诱变后,筛选出变株P11在33℃、120r/min振荡培养条件下,3d内以对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的脱色率为88.54%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3%,经斜面传代10次,脱色能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木薯淀粉黄浆废水中筛选得到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M2。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克雷伯氏杆菌,命名为Klebsiella sp.M2。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菌株M2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种类、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及摇床转速分别为查氏培养基、5、30℃及150r/min。与大部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上清液表现出絮凝性不同,菌株M2的菌体本身表现出絮凝活性;经过使用超声波破碎仪证明菌体本身具有絮凝活性,最佳絮凝率达到93.20%,具有易于运输、便于使用的优点。菌株M2在以蔗糖作为碳源、KNO3作为氮源的情况下絮凝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絮凝剂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MBFⅡ-3后,研究了培养条件的变化对其产絮凝剂的影响。研究表明,MBFⅡ-3产絮凝剂的适宜培养成份碳源最好为葡萄糖或果糖,无机盐影响不显著,蛋白胨不利于絮凝剂的产生,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H值7.5~9,温度30℃,适量通气。MBFⅡ-3对膨润土悬液的絮凝率最高可达90.2%.  相似文献   

12.
复合菌群的构建及其所产MBF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筛选到的MBF产生菌构建出了比单一菌群所产MBF絮凝活性更高的复合菌群—复合2,研究了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摇床转速、碳源、氮源和接种量等因素对复合2所产MBF絮凝活性的影响。应用实验表明,复合2所产MBF对靛蓝印染废水有较好的去除CODC r和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活性污泥和农田土壤中筛选到12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经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茵MBFP-7.以高岭土悬浮液为絮凝对象,研究了温度、pH、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量和Ca^2 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分离选育及提取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土壤、河湖、活性污泥中分离出752支菌株,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为指标,筛选出1株絮凝剂产生高效菌,研究了该菌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实际废水试验,探讨了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提取工艺的操作条件,并对微生物絮凝剂粗提物的性质、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林下土壤中筛选得一株产絮凝剂的细菌XMX-1(其产生的絮凝剂命名为XMX-1F);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玉米浆是廉价的碳氮源;探讨了在絮凝体系中,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通过乙醇提取的方法,从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获得絮凝剂粗产品7.685g/L;通过蒽酮反应、紫外扫描以及红外扫描等多种方法手段分析确认XMX-1F是以多糖为主的高分子絮凝剂,多糖含量为77.87%,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实际废水处理方面,XMX-1F对洗煤废水、泥浆废水以及活性炭悬液等有悬浮颗粒的废水处理效果明显,但脱色效果不明显,通过XMX-1F对模拟洗煤废水的应用研究表明,其应用到处理实际洗煤废水中的前景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在40~160 MPa高压处理前后的形态、 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产物的絮凝活性变化. 结果表明, 高压对复合菌的形态有明显的影响, 对菌的生理生化性质影响较小. 絮凝活性实验表明, 高压作用下, 2号组成菌代谢产物的絮凝活性有明显的压力阈值, 在70 MPa时, 其絮凝率为60.9%, 而复合菌代谢产物的絮凝活性无明显变化, 几种压力下絮凝率皆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种类,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及其絮凝机理,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形成及其絮凝活性的主要因素,并对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淀粉生产废水作为培养基,利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的一株成团泛菌生产微生物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具有絮凝能力的物质绝大部分存在于离心后的上清液中;该絮凝剂溶液在100℃下保持60min后絮凝率为93.23%;高岭土悬浊液pH值为4-9时,该絮凝剂的絮凝率均在90%以上;絮凝剂溶液在4℃和20℃存放120h后,絮凝率分别为92.70%和92.21%。这些说明该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经显色反应、紫外光谱分析可确定该絮凝剂主要含多糖,通过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得该絮凝剂中多糖含量为75.60%。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三种絮凝剂对D—VcNa发酵液的絮凝预处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在相同环境中对D—VcNa发酵液的絮凝及过滤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三种絮凝剂对D—VcNa发酵液的絮凝效果各有长处,且对其目标产物-2-酮基葡萄糖酸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