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6’-醛基螺吲哚啉苯并吡啁与巴比土酸或1,3-二乙基巴比土酸的反应,合成了螺吲哚啉苯并吡喃-6‘-亚甲基巴比土酸和螺吲哚啉苯并吡喃-6’-亚甲基双(1,3-二乙基巴比土酸),经元素分析,^1HNMR等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现它们具有热致变色作用,并据此试制了热致变色油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供未经分离的3-硝基水杨醛和5-硝基水杨醛合成两种螺环吡喃化合物:1,3,3—三甲基—6′—硝基吲哚啉—2—螺环—2′—苯并吡喃和1,3,3—三甲基—8′—硝基吲哚啉—2—螺环—2’—苯并吡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报告了光热致变色化合物N-十六烷基双吲哚啉螺苯并吡喃在不同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查了浓度和酸碱性对光谱的影响,用光谱法测定了了醇溶液中的平衡常数和暗褪色速率常数,对光谱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光致变色化合物6′-硝基-1-乙基-8′-二十二酸甲酯-3,3-二甲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简称SP2-22)和6′-硝基-1-十八烷基-8′-二十二酸甲酯-3,3-二甲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简称SP18-22)。制备了单分子层的Langmuir-Blodgett Films(简称LB膜)。根据膜的表面压力-面积等温曲线(π-A),研究了光线、温度、pH值及掺入正-十八烷的量等因素对SP18-22成膜性能的影响,发现了当成膜组分中SP18-22与正-十八烷的摩尔比为1:2时,其成膜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根据羟醛缩合原理,应用2-亚甲基-1,3,3-三甲基吲哚啉和2,5-二羟基苯甲醛一步合成了1′,3′,3′-三甲基-6-羟基-螺-(2-氢-1-苯吡喃-2,2′-二吲哚啉),简称为羟基螺吡喃.该合成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在苯环上带有羟基官能团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合成过程的反应条件温和又易于控制.应用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分析方法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UV)分析,对其光致变色性能和变色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合成产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而且不同浓度羟基螺吡喃在溶剂中光变性能与变色速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新型有机光致变色材料螺噁嗪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以1,3,3-三甲基-2-甲叉吲哚啉和亚硝基酚为原料合成了四种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分别是:(1)化合物A:1,3,3-三甲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2b][1,4]嗪;(2)化合物B:1,3,3-三甲基-6′-哌啶-螺吲哚啉-2,3′-[3H]萘并[2,12b][1,4]嗪;(3)化合物C:1,3,3-三甲基-6′-二甲胺基-螺吲哚啉-2,3′-[3H]苯并[2,12b][1,4]嗪;(4)化合物D:1,3,3-三甲基-6′-二乙胺基-螺吲哚啉-2,3′-[3H]苯并[2,12b][1,4]嗪。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一些光致变色试验,并对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以苯肼和3-甲基-2酮为原料首先合成2,3,3-三甲基吲哚,吲哚再与碘乙烷亲核取代,碱化得费舍尔碱,最后与1-亚硝基-2-酚作用合成N-乙基[3,3-二甲基螺吲哚啉萘并恶嗪](简称螺恶嗪)的全过程,并研究了该物质的变色机理以及在乙醇溶剂中的光致变色现象。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双环吡唑啉的形成及它们的酰化和磺酰化反应,合成了11个7-取代苯亚甲基-2-酰基-3-取代苯基-3,3a,4,5,6,7-六氢-2H-吲唑及其苯并三唑乙酰基双环吡唑啉;讨论了部分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化合物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给以确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双环吡唑啉的形成及它们的酰化和磺酰化反应,合成了11个7-取代苯亚甲基-2-酰基-3-取代苯基-3,3a,4,5,6,7-六氢-2H-吲唑及其苯并三唑乙酰基双环吡唑啉,讨论了部分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化合物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给以确证。  相似文献   

10.
吲哚啉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6-硝基-1,′3,′3′-三甲基吲哚啉螺苯并吡喃,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并研究了闭环体与开环体的光致变色性能,解释了在不同溶剂介质中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效应,并比较褪色反应速率常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2,7-二羟基萘,苯肼,3-甲基-2-丁酮和碘乙烷为原料合成了3,3-二甲基-N-乙基-9′-羟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简称N-乙基-9′-羟基螺噁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对最终产物在不同溶剂中和相同溶剂不同浓度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实验,并对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甲醇作溶剂,在六氢吡啶存在下使5.5’—甲撑双水杨醛与吲哚啉碘化物反应制得七种双吲哚啉螺苯并吡喃(Ⅲ_(a-g))。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并对这些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合成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类光致变色感光剂的重要中间体之一是2、3、9、9a—四氢—9、9、9a—三甲基噁唑并〔3,2a〕吲哚(2、3、9、9a—tetrahydro—9、9、9a—trimethyloxazolo〔3,2a〕indole,简称TTOI,I,)。它是由2、3、3-三甲基-3H-吲哚与β-碘乙醇反应先制成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先致变色剂5-甲基螺嗪的改良合成,关键中间体2,3,3,5-四甲基-3H-吲哚由相应芳胺经Mohlau-Bishler反应制备。所需原料3-溴-3-甲基-2-丁酮由相应酮在四氯化碳中,无催化剂条件下与溴反应制得。改进了由5-甲基费歇尔碱和1-亚硝基-2-萘酚制备目标分子的操作方法,对有关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研制出光致变色油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种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优选了从3-甲氧基水杨酸制备中间体3-甲氧基-5-硝基水杨醛的条件.优化后的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产率可提高到69.4%.本文尝试在醋酸介质中,用浓硝酸对叫唤批螺苯并吹响化合物直接硝化,以制取其5′-硝基取代物,此方法未见文献报道,反应温和,产品纯净,产率可达到77.8%.对合成过程中的各产物,均进行了元素分析和IR、1H-NMR等谱图鉴定.  相似文献   

16.
以3-氯吲哚啉酮与邻亚甲基醌中间体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通过Michael加成/环化串联反应,高收率、高非对映选择性地构建双杂环螺环化合物。其中,邻亚甲基醌中间体通过磺酰基取代苯酚在无机碱作用下原位生成获得,在温和、简易操作条件下与3-氯吲哚啉酮作用一步制备含有苯并呋喃和吲哚啉酮这2种重要杂环骨架结构的螺环化合物。通过条件筛选,在最优条件下获得目标产物。为了验证此方法的实用性,进行克级规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目标产物收率高达92%,非对映选择性dr大于20:1;扩大底物用量,收率和非对映选择性仍很高;此方法普适性广,对于多种类型的磺酰基取代苯酚以及吲哚啉酮底物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7.
以碘丙烯为中间体合成了N-丙烯基-3,3-二甲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对产物用IR,^1HNMR进行了表征,讨论了N-丙烯基-3,3-二甲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的洗涤及提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菁型红外吸收染料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3,3,5—四甲基—2—亚甲基吲哚啉与2—氯—1—甲酰基—3—羟亚甲基环己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1,3,3,5,1′,3′,3′,5′—八甲基—11—氯—10,12—亚丙基吲哚三碳菁红外吸收染料,经熔点测定、元素分析、IR分析验证了产品的结构,该染料的电子吸收光谱表明其最大吸收波长为780nm,由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纯度大于96.8%。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光致变色剂5-甲基螺恶嗪的改良合成,关键中间体2,3,3,5-四甲基-3H-吲哚由相应芳胺经Mohlau-Bishler反应制备。所需原料3-溴-3-甲基-2-丁酮由相应酮在四氯化碳中,无催化剂条件下与溴反应制得。改进了由5-甲基费歇尔碱和1-亚硝基-2-萘酚制备目标分子的操作方法,对有关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研制出光致变色油墨。  相似文献   

20.
以3-羟基-2-萘酸为原料,通过溴化、还原、酯化、亚硝化等一系列反应制得中间体4-亚硝基-7-溴-2-萘酸甲酯(Ⅳ).化合物(Ⅳ)与费歇尔碱缩合即得题示化合物——N-十八烷基-3,3-二甲基-5′-甲氧羰基-8′-溴吲哚啉螺萘并口恶嗪(Ⅴ).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的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化合物(Ⅴ)具有光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