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化学教材第111页,为了说明二氧化碳是比空气重的气体,安排了“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实验方法是在天平的托盘上(教材未示明天平的分度值和称量的大小),放置一个250毫升的烧杯,用砝码使天平的两边达到平衡。然后将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的倾注到托盘上的烧杯里,二氧化碳的注入,排出了烧杯里的空气,使其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型高压水合物反应装置上研究了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静态系统下,二氧化碳气体在纯水体系中的生成速率非常缓慢,只在气-液界面处有一薄层浆状水合物生成.通过添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改善气-水体系的传质阻力,增加气-水接触面,显著提高水合物的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3.
一、碘的升华性实验的改进该教材85页“取少量碘晶体放在100毫升烧杯里,将烧杯放在三角铁架的石棉网上。……把烧杯微热,观察其现象”。按该实验指导操作,发现碘熔化(湿润),才出现蒸汽。这实际是一个熔化,汽化的过程。并非为升华现象。除“微热”程度操作不易掌握外,主要原因可能是:①碘的熔点为386K(113℃),沸点是456K(183℃),两者接近。经计算表明,只需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流体萃取塔传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描述连续逆流超临界流体萃取塔传质性能的数学模型。在直径为25mm连续逆流操作的超临界填料塔、筛板塔、喷淋塔中,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异丙醇-水、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水两种实验体系对传质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计算结果与本文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推导和建立了描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塔两相流体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在Φ25mm连续逆流操作的超临界填料萃取塔、筛板萃取塔和喷淋萃取塔中,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异丙醇-水、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水两种实验体系对流体力学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水玻璃与盐酸作用生成硅酸水凝胶”是大学一年级无机化学实验。若按现行教材所给实验步骤:“往2毫升20%水玻璃溶液里滴加6NHCl溶液,摇匀,若不生成凝胶,可微微加热。”实际上很难观察到有凝胶生成的现象。但是,如果将此实验改为:先加热20%Na_2SiO_3至沸,再沿试管壁滴加6NHCl,则迅速生成了硅酸水凝胶,现象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讲到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一章19页实验1-4。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成功率高且现象明显。课前我自已做了一次.即便在25℃室温下小烧杯和玻璃片的冻结也很牢固且可保持在10分钟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材料玻璃瓶、烧杯、圆盘、蜡烛、打火机、硬币、颜料、水。步骤1.为便于观察,向盛有清水的烧杯里加几滴颜料。2.点燃蜡烛,滴一些蜡液在圆盘中央,用蜡液固定蜡烛。3.在蜡烛两边各放一枚硬币,然后往圆盘里倒彩色水,让水没过硬币。4.把玻璃瓶倒扣着罩住蜡烛,让玻璃瓶的边缘搭在硬币上。现象蜡烛很快熄灭了。玻璃瓶里的水位上升,明显高于圆盘里的水位,水淹没了蜡烛。原理  相似文献   

9.
合成氨是现行中学课本的演示实验,从现有的资料看出,不仅装置复杂,而且实验现象只能使学生观察到有氨的生成。根据反应原理最好能观察到催化剂的发红现象,从而更直观的说明合成氨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笔者在实验的装置,催化剂的选择,氮气和氢气的制备与混和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摸索和改进,改进后的两套仪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除明显看到有氨的生成外,有的还能清楚地观察到催化剂的发红现象,现将这两套装置和具体的操作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程序升温脱附法研究了乙烯在Pd-Ti-V_2O_5/SiO_2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实验证明该催化剂对乙烯的化学吸附有(Ⅰ)、(Ⅱ)两种不同类型的活性中心,在(Ⅰ)上生成乙醛,而在(Ⅱ)上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1.
水合物分离二氧化碳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体水合物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由气体分子填充水分子产生的晶格而形成的一种笼形晶体.这种水结晶体具有高密度的特性使其成为诸多基于气体水合物应用技术的基础.利用气体水合物生成的原理,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以气体水合物的形式储存在海洋深处.对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和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选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甲苯磺酸(p-TSA)三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生成的促进研究,确定了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的机理与途径.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能缩短气体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提高了气体水合物的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12.
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变条件及分解过程是研究水合物开采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探测了粉土中二氧化碳水合物分解过程中液态水的含量与分布并计算了水合物饱和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合物分解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小孔隙中的水合物先分解,随后大孔隙中的水合物开始分解;由分解过程中试样表面弛豫率并没有发生变化,可以排除水合物在土颗粒表面形成的现象,推断水合物应该赋存在粉土孔隙中间位置;粉土中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为P-T-S_h空间中的一条曲线,代表了具体的试验路径;试验前后粉土T_2分布曲线变化较大,说明水合物生成与分解过程中试样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孔隙体积变少,相应的大孔隙体积变多;在4°C时随着二氧化碳的消耗,水合物饱和度反而有轻微降低的现象,表明试验过程中水合物水合数变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复杂的油藏环境, 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 在60℃、18 MPa 下进行CO2/水交替驱油实验, 以便更直观、清楚地观察水、二氧化碳气体及CO2/水交替驱的驱油现象。通过观察水、二氧化碳气体和CO2/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多相流体的渗流过程及残余油分布状况, 详细地描述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特征, 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各阶段模型内残余油比例。结果表明, CO2/水交替驱油既克服了水驱替过程中的绕流现象, 也降低了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气沿渗透性好的孔道、区窜进问题, 使水、气驱替优势互补。CO2/水交替驱与二氧化碳驱相比提高采收率12.31%。从而为CO2/水交替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水体系动态溶解平衡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恒温水浴振荡器使静态溶解平衡的二氧化碳-水体系中的流体产生回旋运动,以此研究流体的流速对二氧化碳-水体系静态溶解平衡的影响,从而归纳出了二氧化碳和水的动态溶解平衡状态。采用示踪法测出振荡器不同振荡频率对应的流体的回旋流动线速度,进而计算流体的雷诺准数以考察流体运动状态。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流动引起二氧化碳-水体系远离原有静态溶解平衡。在常温25.5℃下,原有静态饱和状态下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的量约有6.55%被解吸出来,亨利系数可产生高达15%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分散岩屑机制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营组实钻岩屑为例,采用模拟试验装置考察井下二氧化碳对岩屑分散机制,并进行岩屑XRD矿物成分和反应液离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对岩屑粒径影响甚微,地层水长时间浸泡会使岩屑粒径变小,地层水与二氧化碳共存时,岩屑平均粒径先急剧减小,后渐趋稳定,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岩屑平均粒径逐渐减小;地层水和二氧化碳共存时,东营组岩屑粒径变化的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促进了岩屑中的黏土矿物分散,缩短了黏土矿物的水化反应时间,同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解了岩屑中的部分胶结矿物,促进了岩屑粒径的减小。  相似文献   

16.
以磨盘山水库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利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聚合氯化铝(PAC)中Al的不同水解聚合形态,确定Al形态分布情况;通过烧杯实验和中试试验,考察铝的不同水解聚合形态对低温低浊水混凝效果的影响.烧杯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AC盐基度的增加Ala浓度不断减少,Alc浓度不断增加;Ala浓度高时混凝形成的絮体不易沉降,会增加原水浊度,降低pH值,可以有效去除水中大部分大分子有机物;Alb和Alc浓度高时水处理效果均较好,对pH的影响较小,相同投药量下Alb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Alc,但Alb更容易使生成的絮体复稳.中试实验结果与烧杯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7.
依托大型中试给水管网实验平台,研究了不锈钢管中不同形态的氯胺在不同氯氮比(Cl/N)下的生成和衰减.将管网试验结果与烧杯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Cl/N为1~12的范围内,不同水质条件下的自由氯、一氯胺和总氯的生成趋势均为去离子水主体水不锈钢管;而不锈钢管中二氯胺的生成量远高于烧杯情况下的生成量,且在Cl/N为10时,不锈钢管中二氯胺浓度占总氯浓度的90%以上.不同Cl/N下,不锈钢管中各种形态的氯胺衰减趋势是一致的,一氯胺的衰减速率为6∶13∶14∶15∶1,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氯胺浓度先增大后减小,且这种变化与Cl/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水的沸腾的实验目的是征明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蒸气遇冷冷凝成水滴的变化过程。用一洁净的玻璃片(或一个盛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虽然可以观察到有水珠出现,但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对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创新及微型化,利用连续微型仪器制备并检验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实验现象明显清晰,实验更具整体化.  相似文献   

20.
王渊  刘贝  赵向阳 《广东科技》2014,(6):159-160
针对佛山市高明区杨梅水厂水库水原水pH值偏低,且常规水处理工艺出厂水pH值偏低这一现象,采用投加石灰的方式调节pH值。通过烧杯试验和生产实践,对熟石灰的投加点和投加量对出厂水pH值的影响进行对比,探讨合理科学的投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