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切除的规范性及术中临床可疑淋巴结检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以蓝色染料作为示踪剂的规范前哨淋巴结活检,其中成功63例.采用印片细胞学的方法做病理诊断,前哨淋巴结切除过程中发现的临床可疑淋巴结单独送检,找出染色前哨淋巴结病理阴性而临床可疑淋巴结病理阳性的病例.结果:65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检出率为96.9%,63例患者中共检出138枚前哨淋巴结.印片结果显示,13例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染色前哨淋巴结阴性而未染色临床可疑淋巴结阳性的患者3例,占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23.1%.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规范性及可靠检出临床可疑淋巴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手术不规范而遗漏阳性的临床可疑淋巴结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方法:对166例乳腺肿物吸出组织,经巴氏(Papanicolaou)染色,参照分级标准及良、恶性肿瘤组织细胞的形态进行了显微镜下早期诊断。结果:166例针吸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76%、灵敏度84.81%、特异度94.25%。其中良性肿瘤69例,假阴性12例(12.77%);乳腺癌和高度怀疑有癌特征的97例,假阳性5例(6.94%)。结论: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肿物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准确、可靠、安全、经济等重点意义,可以作为乳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与胃镜检查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262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并与胃镜检查的结果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26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有202例,占77.10%,其中以慢性活动性胃炎居多,占71.2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局部胃粘膜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较CSG为多,分别为68.33%和33.33%。胃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符的病例只有46例,占17.56%。胃镜诊断为胃粘膜粗糙原因待查394例,占14.89%。而大多数病例(142例)胃镜诊断为胃渍疡,占54.20%,其中有25例为溃疡恶变待排。结论: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以CSG多见。而慢性胃炎伴局部胃粘膜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又以CAG多见。262例慢性胃炎病例中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只有46例,占17.56%,而多数病例为胃溃疡,提示胃溃疡发生在慢性胃炎基础上,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手工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简称H—LCT)及TBS系统在筛查宫颈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5500例受检者的宫颈细胞采用H-LCT技术检测和TBS分类诊断,将诊断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病变均列为细胞阳性病例,并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细胞学结果与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LCT法标本满意率为96.36%,细胞阳性病例603例(10.96%),其中宫颈癌(CA)7例(0.1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5例(0.8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24例(4.07%),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37例(0.67%),ASCUS+AGUS共290例(5.27%)。对其中564例行病理检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病理阳性率和准确率分别是CA(100%,100%);HSIL(100%,91.11%);LSIL(67.27%,58.18%);ASC-H(54.05%,27.03%);ASCUS+AGUS病理阳性率是14.12%。结论 H-LCT技术和TBS系统目前是一种准确、全面高效的宫颈癌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张瑜  刘美 《甘肃科技纵横》2013,(11):121-12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诊。方法: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文中简称我院)2003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胃肠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42例中,恶性22例,恶性潜能有6例,良性有14例。主型为梭形细胞型30例,占71%;主型为上皮细胞型7例,占16.5%。CD117阳性39例,占97.5%;CD34阳性34例,占8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决定肿瘤的良恶性的主要依据,CD117、CD34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98例甲状腺疾病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宪云  吕鲜芳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1):183-183,128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类型特点及病因等相关因素的观察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8例甲状腺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8例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类型依次为甲状腺腺瘤(43.88%)、结节性甲状腺肿(27.55%)、甲状腺功能亢进(15.31%)、甲状腺癌(6.12%)、亚急性甲状腺炎(3.06%)和甲状舌骨囊肿(3.06%)、甲状腺功能低下(1.02%)。②40岁以上患者占79.59%。结论: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患者以40岁以上为主,缺碘与补碘过剩分别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齐发梅 《甘肃科技》2003,19(8):117-118
目的:了解干化学分析法与显微镜涂片镜检不相符结果所占比率,分析两方法结果的差异,使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更具可靠性,准确性。方法:对6030份尿液标本,同时用桂林医疗仪器厂生产的Uritest-200分析仪及Uritest-1lA试纸条进行干化学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有320例尿液标本两方法测定结果不相符,其中白细胞假阴性率为27.0%、符合率为54.0%;红细胞假阴性率为8.6%、符合率为65.3%。320例结果不相符标本中,用干化学法检出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蛋白质四项均正常的183例标本,涂片镜检后白细胞异常的126例,所占比率为68.8%,红细胞异常31例,所占比率为16.9%。结论:干化学分析法与涂片镜检不可互为代替,可为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心法液基细胞制片技术(TLT)在肺癌支气管镜刷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支气管镜刷片检查并有组织学对照的病例277例,采用离心法液基细胞制片和传统制片同时进行细胞学诊断,分析两种制片方法诊断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分型的符合率.结果:离心法液基细胞学和传统细胞学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0.4%和67.6%,特异度分别为92.3%和88.5%.细胞学分型诊断与组织学的符合率,离心法液基细胞学和传统细胞学诊断分别为:鳞癌为93.3%和85.5%,腺癌分别93.8%和87.1%,小细胞癌94.4%和86.1%.结论:离心法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在支气管镜刷检制片中是一项简便易行且便于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分型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安花萍 《甘肃科技》2023,(6):101-103
综合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病变筛查的意义。研究对象为疑似宫颈病变患者共2 000例,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7年3月—2020年3月,均行常规巴氏涂片检查方法和TCT方法检查,将常规巴氏涂片检查方法的结果划分为对照组,将TCT方法的检查结果划分为实验组。以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诊断符合率正常范围内(WNL)、宫颈癌者、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鳞状细胞癌(SCC)、腺癌(AC))以及诊断总满意度。病理组织学显示2 000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中有92例ASC-US患者、100例LSIL患者、48例HSIL患者、71例ASC-H患者、59例SCC患者、37例AC患者、73例宫颈癌者,1520例为WNL,两组疑似宫颈病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疑似宫颈病变患者的诊断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TCT筛查宫颈病变的意义显著优于常规巴氏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10.
吴静 《甘肃科技纵横》2021,50(11):86-88
目的:分析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PCTN)良恶性的诊断结果.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PCTN患者110例为对象.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统计诊断结果,比较良恶性病灶的声像图特征.结果:(1)病理检查确诊PCTN恶性47例、良性63例,以此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诊断PCTN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95%,符合率为93%;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98%,符合率为97%.(2)恶性PCTN以实性为主、边界模糊,表现为低回声、有钙化、中心血流信号丰富,增强不均匀;良性PCTN以囊性为主、边界清晰,表现为等回声、无钙化、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增强均匀,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PCTN能提高准确率,更好地鉴别良恶性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健康观察组(65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与对照组(63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随访2 a,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转移、外侧区淋巴结转移、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为7.6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为4.62%;对照组随访期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例,转移率为17.4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为11.11%;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行中央区食道旁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超声探测发现颈部VI区淋巴结,指导化学发光检测TG-Ab、TPO-Ab,从而探讨超声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发现颈部VI区淋巴结患者108例,常规检测FT3、FT4、TSH、TPO-Ab、TG-Ab,当有感冒咽痛病史及甲状腺区疼痛患者需同时检测血沉(ESR)。怀疑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需经手术证实。病例所有资料分成HT组和非HT组,对应VI区所显示的正常和异常淋巴结分析,同时将单纯HT(图像较均一,可有单发典型胶质结节)和声像较均一的单纯非HT对应正常与异常淋巴结另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同致病因素所致颈部VI区显示淋巴结,无论HT组或非HT组,颈部VI区超声所显示淋巴结中异常淋巴结回声比例均较高,HT组占97.2%,非HT组占91.9%,相互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77,P=0.448)。在排除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恶性肿瘤及炎性结节等其他声像图改变后,颈部VI区异常淋巴结对应的单纯HT组与单纯非HT组相互间有显著差异(χ2=6.126,P=0.013),超声显示颈部VI区异常淋巴结与临床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密切相关,诊断阳性符合率为96%。结论 所有致病因素致超声显示颈部VI区淋巴结中,基本为异常淋巴结回声。在排除其他较典型致病因素后,超声在颈部VI区发现异常淋巴结可以提示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亚甲蓝单示踪剂行缺乏核素示踪的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行全乳切除手术或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9例(0期12例,Ⅰ期27例,ⅡA期28例,ⅡB期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腋窝淋巴结阴性状态,对其行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非前哨淋巴结活检(Non-SLNB)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前哨淋巴结(SLN)、非前哨淋巴结(Non-SLN)和腋窝淋巴结(ALN)均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SLN检出率、假阴性率、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4%,6.9%,98.1%,97.5%.病理N分期的SLN检出率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亚甲蓝单示踪法行SLNB能准确预测缺乏核素示踪的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本研究入组的病例提示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与乳腺癌的N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FOXP3在人肺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OXP3在人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临床肺腺癌患者术后石蜡包埋标本42例和正常肺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肺癌细胞组与正常支气管黏膜组表达的差异,以及其在肺癌细胞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 FOXP3在人肺腺癌细胞高表达,阳性率为64.3%;在正常肺组织低表达,阳性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FOXP3蛋白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FOXP3的阳性表达率为83.3%,无淋巴结转移组FOXP3的阳性表达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FOXP3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和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FOXP3参与人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评判肺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治疗胃癌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使用亚甲蓝对40例患有胃癌疾病的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活检,术后进行常规HE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术中注射亚甲蓝后前哨淋巴结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中有39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7.5%.一共检出54枚淋巴结,平...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肠道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非核素银染TRAP法,对3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16例胃癌、9例食管癌、5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6例非肿瘤患者的相应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7.5%(14/16)、食管癌中为88.9%(8/9)、结肠癌中为80%(4/5),其阳性率与患者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病灶越大、病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端粒酶活性率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在相应癌旁组织和非肿瘤患者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皆为阴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可能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它有望成为有力的胃肠道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并在肿瘤患者的预后判断方面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VEGF和nm23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VEGF蛋白和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0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蛋白56例高表达,19例低表达,1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3.33%,在28例正常黏膜组织中6例低表达,阳性率为21.4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食管癌组织中nm23蛋白24例高表达,23例低表达,43例不表达,阳性率为52.22%,在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23例表达,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2.14%,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癌旁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表达率64%(32/50)较有转移组的表达率37.5%(15/4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和nm2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由此表明,VEGF阳性伴nm23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VEGF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肺癌组织中hMSH2的表达进行检测;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56例肺癌组织中有16例hMSH2表达阳性(28.6%),分化程度越低阳性率越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hMSH2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之间hMSH2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MSH2基因的缺陷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分化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四个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264例,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将其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Triple-negative型四个分子亚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之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并对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ER-2过表达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其次为Luminal B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月经状态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小叶癌和导管癌较其他病理类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肿瘤直径大于5 cm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否为Luminal A型、是否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ER-2过表达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肿瘤大小、分子分型、病理类型为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