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H.Poincare′曾经证明了微分力程式 dx/(x(x~2+y~2-2x-3)-y)=dy/(y(x~2+y~2-2x-3)+x)有而且只有一条极限环线,微分方程式 dx/(-y+2x(x~2+y~2-4x+3)=dy/(x+2y(x~2+y~2-4x+3)不存在极限环线,而微分方程式 dρ/dw=ρ(ρ~2-2ρ COS w-3)(ρ~2-2ρ COS w=8)有而且只有两条极线环线。我们考虑微分方程式 dx/(-y+x[(x-x_o)~2+(y-y_o)~2-K]=(dy(x+y[x-x_o)~2+(y-y_o)~2-K]的极限环线。证明了,当 x~2_o+y~2_o相似文献   

2.
制备卡托普利-地高辛缓速释双层片并建立双层片中含两种主药量的测定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为辅料制备卡托普利缓释层;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辅料,采用空白颗粒法制备地高辛速释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百分含量.卡托普利和地高辛检测波长为220 nm,地高辛回归方程:y=22.665x+23.632,在40~200μg/m 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卡托普利回归方程:y=9.2601x+355.72,在0.15~0.75 mg/m 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本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回收率良好,可用于该制剂中含两种主药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乙酰化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试验对乙酰化后和未处理毛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试验表明,2号、3号竹杆试样形状大小相同,乙酰化的工艺条件也相同,但试样乙酰化后增重百分率(WPG)却不同。2号株WPG小于3号株WPG,前者为19.28%±1.98,后者为22.66%±1.69,两株差异显著,显著值(T)大于2。 毛竹乙酰化后比未处理之容重、公定容重均有增加,而干缩系数、体积干缩系数、湿胀性均有减少。毛竹乙酰化后力学强度均比未处理者小。未处理者,2号样株之顺纹抗压破坏强度为702.07±10.21公斤/厘米~2,3号株为664.81±16.87公斤/厘米~2;乙酰化后2号样株为654.93±9.82公斤/厘米~2,3号株为615.10±19.81公斤/厘米~2  相似文献   

4.
以2年生响叶杨幼树为试验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自然条件下响叶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浓度(cCO2)处理下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00 μmol/mol CO2摩尔分数条件下,响叶杨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PAR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Pn=-1.0×10-5x2PAR+0.030 3xPAR-1.103 1,相关系数可达0.988 2;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 515 μmol/(m2·s)、55 μmol/(m2·s)和0045;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回归方程:yTr=0.002 6xPAR+7.153 2,相关系数为0.878 6;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与PAR间回归方程为:yWUE=-1.0×10-6x2PAR+0.003 5xPAR-0.093 3,相关系数为0.949 3。(2)PAR为1 000 μmol/(m2·s)的条件下,Pn与CO2摩尔分数(cCO2)之间回归方程为:yPn=2.0×10-5x2CO2+0.047 2xCO2-2.852 3,相关系数为0.950 2,CO2饱和点、补偿点及羧化速率分别为1 180 μmol/mol、64 μmol/mol和0.058,但随cCO2增加Tr呈无规则变化,且两者无明显的相关关系;WUE与cCO2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WUE=3.0×10-6x2CO2+0.007 2xCO2-0.450 4,相关系数为0.926 3。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La_(0.8)Sr_(0.2)(Ga_(0.8)Mg_(0.2))_(1-x)Fe_xO_(3-δ)(LSGMF)混合导体,利用SEM和TGA对LSGMF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Fe掺杂量对LSGMF的热失重过程及其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Coats-Redfem法求解其失重过程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LSGMF热失重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低温区域的热失重主要是由于试样表面吸附的H_2O和CO_2加热脱附所致,表观活化能为0.154~0.227 eV,中温区域和高温区域的热失重主要归因于晶格位置上的氧离子转变为氧分子并进入气相,表观活化能为0.280~0.350 eV.x=0.9时,LSGMF的失重速率峰值最小(0.013 7/s),表观活化能E_(2+3)最大,说明失重速率最慢,材料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三氯甲烷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摇头丸中的盐酸氯胺酮含量 ,线性范围 1.0× 10 -3 — 4.0× 10 -1mg/ml,回归方程为 y =1.40 2× 10 7x +8.193× 10 4 (r =0 .998) ,检测限为 2 .0× 10 -4 mg/ml,回收率 90 .3 %。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测定苦木注射液中总生物碱舍量的酸性染料比色法,以替代现行部颁标准的重量法.以苦木注射液中含量最高的铁屎米酮型生物碱苦木酮碱(4-甲氧基-5羟基铁屎米酮,C_(15)H_(10)N_2O_3)为对照,以溴甲酚绿为酸性染料,在pH值为5.0的缓冲液中与生物碱生成有色离子对,以氯仿萃取,在420 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供试与对照的吸光度比值计算供试品的总生物碱含量.苦木酮碱在10.0~49.8μg/mL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11 7C+0.169 2(r=0.993 3),平均回收率99.1%,相对标准偏差(RSD)1.4%(n=9);该方法对10批苦木注射液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的结果与重量法无显著性差异(P=0.82).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易于重现的优点,适于替代现行重量法应用于苦木注射液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00℃、120℃、140℃、160℃热引发苯乙烯聚合反应速率在0~95%转化率范围的变化规律,建立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R_p=A[M],A=(I/(k_1/k_p~2))~(1/2)=A_0+A_1x+A_2x~2+A_3x~3,(x为转化率,A_0,A_1,A_2,A_3不随x变化,与温度有一定函数关系)。发现链引发反应速率常数的变化规律:二级反应的K_(I2)=0.5390×10~7e~(-13 910/T);三级反应的K_(I3)=1.102 4×10~6e~(-14 094/T)。  相似文献   

9.
以乙酸锂、硝酸铝、钛酸丁酯、磷酸二氢铵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Li1+xAlxTi2-x(PO4)3(x=0~0.4)固体电解质体系,检测结果表明:Li1+xAlxTi2-x(PO4)3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晶性,合成的粉末与烧结片之间的结晶性与结构差异不大;当Al3+掺杂量逐步增加时,离子电导率逐渐增大,并在x=0.3时达到最大值,但掺杂量进一步增加时,离子电导率迅速下降;活化能的变化趋势与离子电导率相反.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污染物中氯化氢的方法。讨论了方法的检测波长、用酸量、显色剂用量和显色溶液稳定时间,确定出最佳实验条件。在0~1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y=0.070x+0.002,相关系数为0.999 5,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4%(n=8),加标回收率96.0%~102%。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而且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WHPI经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南的要 求与方法,用SPF级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进行了WHPI的急性毒性试验,用Bliss法计 算其半数致死量( Lethal Dose 50,LD50)。结果 受试物腹腔注射给药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30.08 mg/kg;尾静脉注 射给药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71.45 mg/kg。结论 WHPI腹腔注射对昆明小鼠的毒性比静脉注射的毒性高。这可 能是WHPI经肝代谢后的产物毒性比静脉注射时高,提示临床上宜采用静脉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盐酸洛美沙星的急性毒性。方法:参照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方法测定其LD50,10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尾静脉注射给药,观测48小时内每组小鼠死亡数。结果:盐酸洛美沙星雌性小鼠组,LD50=255.3mg/kg;雄性小鼠LD50=251.2mg/kg,与盐酸洛美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相比(LD50=261.2mg/kg)无明显差异。结论:盐酸洛美沙星盐水注射液与其葡萄糖液类似。  相似文献   

13.
草苁蓉多糖的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要求,采用急性毒性实验(LD50)、最大耐受量测定、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及小鼠精子畸变实验,研究了草苁蓉多糖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草苁蓉多糖LD50值大于24 g/kg,最大耐受量为30 g/k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数量、小鼠精子畸变数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草苁蓉多糖属一级无毒物,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饱和D-最优设计统计得出,在当季气候条件下,施肥量(X1)和灌水量(X2)对小麦亩产(Y)的回归方程Y=6264.0 384.8X1 414.8X2-616.5X1^2 729.8X2^2 242.2X1X2,最高产量点对应的施肥量和灌水量分别为825kg/hm^2和6000mm;施肥量(X1)和灌水量(X2)对玉米亩产(Y)的回归方程Y=577.8 533.7X1 228.0X2 100.8X1^2-3381X2^2 5.64X1X2,最高产量点对应的施肥量和灌水量分别为1050kg/hm^2和4254.0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和Ⅱ急性毒性作用,并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给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和Ⅱ,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用改进寇氏法计算LD50.结果:灌胃给药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后部分小鼠出现中毒反应并死亡,计算LD50为2.05 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77~2.37 g/kg.死亡动物尸检,发现所有死亡小鼠均出现胃胀症状,十二指肠色黑,少数充血,其它主要脏器肉眼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狼毒大戟有毒成分主要集中在受试药物Ⅰ中,且狼毒大戟受试药物Ⅰ属于小毒物质.  相似文献   

16.
<正>应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分析南方型杨树三个无性系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与当地21个组合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引起生长差异的主导生态因子为年平均温度(x_1),极端最低温度(x_3),寒冷指数(x_8),日均温≥10℃积温(x_9),年降水量(x_(10))和无霜期(x_(14))。经逐步回归组建的最佳方程如下: lnY_H=4.12201-0.37742x_1-0.12085x_3+0.08949x_8+0.00096x_9 +0.00729x_(20) (R_(y12m)=0.93,F=13.57,I-69/55) lnY_H=1.56430-0.17273x_3 + 0.01334x_6-0.02141x_7 + 0.054196x_8 +0.00103x_9+0.00075x_(10)-0.00453x_(14) (R_(y12m)=0.95,F=10.19,I-72/58) 以此为依据,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46个站的六个气候要素与固定样本(湖南汉寿)之间的相似程度。最后按和数值“S”的大小,结合南方型杨树的生态学特性,划出3类适宜引种区和1个不适宜引种区。  相似文献   

17.
为滴灌条件下春油菜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集成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在西宁市北郊川水地利用滴灌技术,采用"3414"肥料设计,进行春油菜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滴灌施肥量N为42~126 kg/hm2、P2O5为27.0~79.5 kg/hm2和K2O为27.0~79.5 kg/hm2时,油菜产量达到2 173.5~3 234.0 kg/hm2,N、P、K肥料效应函数为:Y=130.153 2+11.3421X1+16.659 2X2-7.559X3-0.648 2X21-0.234 6X22-0.641 2X23-2.750 6X1X2+2.498X1X3-0.491 4X2X3,(R=0.856)(Y=产量,X1=氮,X2=磷,X3=钾),根据此方程推荐滴灌油菜最佳施肥量为:N为74.2 kg/hm2、P2O5为65.0 kg/hm2、K2O为31.2 kg/hm2,最高产量可达2 863.6 kg/hm2。滴灌施肥与以往常规方法种植油菜相比,产量基本相当且具有减少化肥投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油气田现场化学剂使用时QHSE发展趋势,确保油气田现场用化学助剂安全无毒无污染的性能特点,采用小白鼠毒性测试研究了现场用化学剂的毒性。通过采用灌胃的方法,研究了CPI-5缓蚀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一次性给药后连续观察7天,检测CPI-5缓蚀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包括最小致死剂量和半数致死量。实验结果表明:CPI-5缓蚀剂灌胃给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约为14.9 g/kg体重,半数致死剂量约为30.45 g/kg体重,因此CPI-5缓蚀剂属于无毒或微毒的化学剂,能够适用于油气田现场推广,同时无毒无害缓蚀剂运用于现场对于改善现场操作环境和保证员工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核型和Ag-NORs.结果显示: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染色体数2n=34=12V+22m,NF=46,其中有6对大型染色体和11对微小型染色体,雌雄性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一对Ag-NORs位于NO.2染色体的长臂。同源染色体Ag-NOKs有位置差异,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中间.另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20.
铜离子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不同暴露时间下铜离子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建立了不同暴露时间下Cu2+浓度与日本黄姑鱼死亡概率的回归方程,暴露时间分别为24 h、48 h、72 h和96 h时,Cu2+对日本黄姑鱼死亡概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8.907 5 X+0.526 3、Y=9.439 2 X+0.601 2、Y=9.805 6 X+0.683 5和Y=10.558 X+0.574 3,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得出Cu2+对日本黄姑鱼的相应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178 mg/L、2.924 mg/L、2.755mg/L和2.63 mg/L。根据化学品对鱼类急性毒性的危害分级标准,Cu2+对日本黄姑鱼的危害级别为高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