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迫切要求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工程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实践课堂。结合升华模型加工制作实例,探讨了工程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实践证明,工程训练课程以实践实例为基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为适应现代化水利建设的需要,水利行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此,水利水电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采用"导师引导,人人参与,注重过程"的实践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幅度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深化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师资培养、平台搭建和管理创新等,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团队+创新实践实验室平台+创新实践成果平台+创新实践管理机制"的工程索道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研制配套实践教学影音系统。实践表明,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4.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石油工程人才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平台。从硬环境、软环境、运行模式等方面对石油工程专业提高原油采收率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石油工程专业提高原油采收率创新实验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5.
开设综合创新实践项目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文中以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综合创新实践项目建设为例,介绍了针对性的综合训练创新实践项目设计、课程体系,以及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引入创新内容,并通过营造创新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总结了综合创新实践项目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方面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作为新型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综合分析该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方案入手,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实践创新学分,改变考核机制,提出了实践—创新—实践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该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的理工科背景和创新实践课程实施效果,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智能机器人与创新实践课程相结合的一体化建设方案。该方案构建了"兴趣引入、基础训练、综合研究、创新设计"4个阶段的开放式、立体化综合型实践教学平台,并以"能力风暴"机器人为载体,详细设计了多层次的实验项目,采用弹性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实施结果表明,通过该平台的训练,学生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我校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特殊人才,制定特殊培养方案,加强校企间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要将创新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必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创新人才的主要手段。结合西北民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具体情况,从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合理的师资结构、设备资源开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方法、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树立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学科竞赛能够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活动、梳理整合教学内容、将工程实际引入课堂教学,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该文结合创新训练项目"单片机PID控制直流电机转速"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将其融入本科生的专业综合实验中。分析了创新训练项目结题后的现状和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步骤、途径方法。实践表明,把创新训练项目应用到专业综合实验中,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训练项目中,同时丰富了综合实验教学,加强开放实验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指导安徽大学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经历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如何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探讨了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及课外创新训练特点,认为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堂教学和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及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素质的人才。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前沿基础实验-科研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以应对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工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甘肃农业大学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核心,以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环节为补充的大学生创新工程,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科研的训练积极性,培养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李哲 《科技咨询导报》2008,(29):210-210
传统的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新世纪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而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信息制造技术相结合、真实环境需虚拟环境相结合,是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马松涛 《科技信息》2007,23(24):529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目前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举措。而美术院系人才培养目标也由过去的学习型研究型转向应用型,以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的转变必须引起教育方式的变革,建设实训中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由知识学习型向社会需求型转化的桥梁。本文提出了美术院系实训中心建设的初步设想,以期抛砖引玉,为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摄影测量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多元化评价方法为核心的摄影测量实践教学体系。锻炼了学生摄影测量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潜能,培养了更加符合"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应用型本科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载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综合素质体系"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该模式的训练,"能力本位"特色显著,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事关国家现代化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实践理性,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创新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创新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高等院校教师的指导作用。高等院校、政府、社会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