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依据科学技术当前的发展水平,不仅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土地,而且许多工业原料和部分能源也都是从土地获得的。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它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在人口占全球1/5强、耕地不到世界1/10的中国,耕地问题,无疑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国土资源的精华.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耕地面积的趋减及我国人地比例日益失调的客观事实,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走一条低度消耗资源和适度消费的道路,而保护耕地与资源环境是充分利用耕地的基本战略.本文对耕地减少的原因,土地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等作了必要的分析,发现我国耕地正处于相对和绝对减少的态势,并在减少中出现了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下降的现实.保护耕地,珍惜耕地,应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提出了摆脱目前耕地危机的途径,并就解决耕地危机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姜德敏 《大自然》1989,(4):36-37
土地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其珍贵.据统计,世界人均占有土地49.5亩,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15亩;世界人均占有耕地4.4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早在1981年中央就提出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粮食生产的多少是由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在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更大改善,耕地质量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粮食单产量还没有重大突破的制约下,粮食的总产量还必须有稳定的耕地面积作保证.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 1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 我国耕地总面积虽然有19.51亿亩,但人均只有1.59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1 000多万的速度净增,耕地还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净减.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而耕地又是土地的精华,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就是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生态伦理学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中,讨论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切实保护耕地,才能确保农业的稳定增长,确保十几亿人的吃饭. 我国有耕地面积近20亿亩,从总量上看不愧为世界土地资源大国,但我国有12亿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又是一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式是:一方面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口却在逐年递增,人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特别是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农民的生命源泉。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繁荣,农民住宅的增建,许多地区农民乱占耕地、良田等,使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最大程度和科学态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研究相应的对策势在必行,因此,研究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对江西省吉安市2001—2010年期间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心坐标分析法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吉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2)耕地年际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耕地动态变化度和耕地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重心的变化幅度略大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趋势相反;4)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人均财政收入是影响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人口增长率、粮食单产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增长率;影响垦殖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吉安市及我国中部地区耕地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制定我国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耕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展战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结果,截止到 2000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9.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5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二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致使我国人地矛盾尖锐,危及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土地供给,缓解经济发展中土地供求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油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江油市为例,根据地震前(2008年初)、震后(2008年末)、震后恢复(2016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揭示了江油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InVEST模型中威胁图层进行调整,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用自然断点分级法(Jenks)将生境划分为优、良、中、低4级,分析了江油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耕地多位于江油市南部,林地位于北部;(2)2008年地震对交通用地和耕地影响大,灾后及时重建,交通恢复正常但耕地面积持续下滑,耕地依然是主要土地类型;(3)江油市的生境质量总体得分0.6分以上,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南部得分低,北部得分高。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如何维持生境质量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其用地规模,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GM(1,1)模型对张掖市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进行预测,采用回归、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发现2002—2006年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线性正相关,耕地面积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园地、林地的面积却在减少.应用GM(1,1)模型研究甘州区近几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和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得出了比较显著的预测结果,验证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呈现"U"形曲线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方贤雷  黄宝意  杜文玲 《科技信息》2010,(10):I0043-I0043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且只有十八多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急增,大量优质耕地被划为开发园区和建设预留地,又造成了耕地总体质量不断下降。为此,加强耕地保护方面的工作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证粮食安全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了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土地沙漠化是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以内蒙古半干旱区治理沙漠化的成功典范——敖汉旗为例,采取RS、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耕地、林地、草地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变化,研究了敖汉旗10余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以揭示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人文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ArcGIS软件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为研究区域,研究镇域耕地整治潜力的测算和分级,即在测算耕地整治数量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将反映耕地整治质量潜力的产能潜力换算成为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得到综合了耕地整治质量潜力与数量潜力的新增耕地面积与新增耕地系数,实现了耕地整治潜力在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并利用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系数双指标法对青羊镇进行了耕地整治潜力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辽源市东辽县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测度了研究区2009—2016年间耕地时空变化及其中的耕地转换信息;同时针对研究区2009—2016年间耕地流转去向探讨了研究区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动因所在.结果表明:2009—2016年东辽县耕地转入来源均为未利用地,主要是对废弃采矿用地及荒草地进行复垦.耕地转出去向多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转出耕地响应国家城镇及交通规划供应所需土地资源.立足以上分析结果,结合东辽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变化情况,对东辽县的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及土地利用整治工程布局和建设时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ARCGIS空间叠加分析,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耕地质量更新评价体系,计算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及等别指数,分析江油市耕地质量变化。结果表明:2017-2018年,江油市减少耕地面积约为129. 26 hm~2,新增耕地面积约为75. 53 hm~2,质量建设耕地面积约为579. 42 hm~2;由于土地整理和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耕地总体质量等别保持一个稳定良好的趋势。基于耕地的面积和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给出了江油市耕地利用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