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公示语是一种具有感召力功能的文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目的在于使公众去了解、去感知、去行动。对龙岩市目前的公示语英译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忽视了其感召功能。公示语翻译时应采用交际翻译法,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文本的语境意义,注重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共谋是一种翻译策略,它是指在译者这一中心主体的主导下,两个边缘主体——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就其客体的两世界(原语与目的语)、三方面(主体、客体及其目的)、六因素(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进行合作对话,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契合。影响共谋的因素主要为:构成其主体要素的作者、译者和读者;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目的语文本、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等所处的语言关系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3.
“假朋友”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它在形式上与译入语一样,但实际意义却大相径庭。引起“假朋友”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翻译时常望文生义,忽略词语所在的语境。通过探究语境引起“假朋友”的原因及实例分析可以得知,语境对“假朋友”的影响颇大。在英汉翻译中,若要避免产生“假朋友”这样的误译,就必须重视语境。  相似文献   

4.
刘娟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9):95-96,62
功能主义者的翻译观-"目的论"认为,翻译就是在目的语境中,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目的语环境中的文本。外宣注重的恰恰是受众的反馈、宣传的目的和效果。适当的调整原文,通过编译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译、合并、调整、甚至改写,以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调整原文信息量,能够改善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外宣的效果,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时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对奈达来说,在翻译中,意义是第一位,形式是第二位的。然而脱离语境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是不确定的,是潜在。这些都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因此我们要在语境中探讨意义,即“语境中的意义”,因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确定词语、句子或篇章的真正意义。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本文将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语境对意义的确定作用,从而使翻译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6.
况新华  王田田 《科技信息》2010,(9):29-30,23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词汇是语言发展中最活跃、最敏感,同时也最具时代意义的要素。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而不断出现。语域是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在新词新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语域”现象。在语境中考察新词新语,从而使新词新语的翻译更地道、更妥帖。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处于社会惯例和文化习俗之复杂网络中心的、原创性的、主体性的活动。指出在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存在,进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重构就是译者对语际转换后的文本进行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发挥主体性的创造性重构,以便使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欣赏译文。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早已关注语篇和语境,语篇翻译研究也已注重语境,但对物理语境和社交语境关注较多,对心理语境关注甚少。由于心理语境对其他语境存在深层制约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析其对翻译语篇的影响。从逻辑思维差异出发,以心理语境为中心来分析汉译英中的翻译语篇问题,是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人名翻译究竟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更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除了要考虑人名本身的文本内语境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语文化语境的影响。本文以《飘》的两种不同译本为例,从诗学规范、文化历史传统、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其人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文化语境在译者对人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70年代韩礼德及其同仁草创的系统功能语法问世以来,翻译理论研究随即捕捉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即视语言为语篇,用语域分析的模式来指导并描述语篇层面的翻译活动。该领域学者把语篇看作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力图挖掘出超越句子层面的“语篇意义”,暴露出以往以纯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的“盲点”,而哈蒂姆与梅森关于三个语境维度的论述更是把语篇翻译研究推上了新高。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一直以原文作者、译者和翻译标准为重点,很少涉及译文读者。提出翻译实质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读者作为译作最终的接受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译文读者的要求对翻译实践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建议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把读者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意义损失”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各种障碍,指出文化差异是造成“意义损失”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化移情对有着两次交际过程的翻译有重要意义.文化移情能促使译者或目的语读者通过源语文化的框架和利用源语文化的感知去解读源语文本或译本,从而使译本更准确地表达源语文本,读者所得反应更接近源语文本读者的反应.移情还能使译者设身处地地为潜在的读者着想,从而确保读者能够正确解读译本,使翻译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办人。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林纾文化作为特色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佳芩 《科技信息》2011,(21):232-233
在晚清时期曾有一次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繁荣发展。为了迎合预期读者,像林纾这样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更倾向于使用文言文。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活动受到文化,政治,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时期会导致翻译方法或策略使用的差异。因此,从多元体系理论来看,林纾主要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特殊时期社会环境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19.
中西美学观的主要差异是中国美学讲究“含蓄”,而西方美学崇尚“外显”。从语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中的隐性与显性现象,指出译者在汉英翻译实务中要重视言简意赅及衔接连贯手段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译者主体性的内因、外因两方面的解释为参照,比较林语堂的英语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可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代表,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这种差异更多是由译者各自的翻译选择所导致,亦即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