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晓红 《甘肃科技》2012,(23):30-32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遥感解译数据,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对甘肃省内黑河流域6年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境内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林地、草地覆盖率较低,水域、湿地面积较小,各种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流域内2005-201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20.49~47.73,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生态环境变化指数在0.02~1.18之间。  相似文献   

2.
乌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境内生态环境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下游生态质量。为加强流域境内生态保护,改善流域生态质量,针对贵州省内乌江流域进行生态评价,了解2000—2015年贵州省内乌江流域生态变化动态。研究从景观层次上选取生态风险(ERI)、生态服务价值、景观格局、景观脆弱性这几个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对贵州省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景观破碎度程度先减小后增大且景观形状也先由复杂趋于简单再变复杂,景观异质性一直呈下降趋势;流域内脆弱性指数、敏感度指数一直在减小,适应度指数一直在增大,生态风险指数在逐步减小;除耕地外,其余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均呈现上升趋势;总体生态环境得以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运用遥感(RS)和GIS的技术手段及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2005 - 2009年Landsat5TM等中等分辨率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生态环境评价基础数据,结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6 -2002)中的技术方法,对甘肃省5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 - 2009年,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介于28.82~29.88,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在影响EI年际变化的因素中,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贡献较大,其次是生物丰度指数、植被指数、土地退化指数.  相似文献   

4.
以Landsat7/Landsat8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对鄂州市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做出评价.该指数模型根据湿度指标(WET)、绿度指标(NDVI)、热度指标(LST)以及干度指标(NDBSI)等4个指标进行构建.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分别求出4个指标因子,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果,结合各指标因子进行评价及综合对比分析,制作专题图和表格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结果表明,鄂州市2015年生态指数平均值较2013年生态指数平均值提升0. 06,但随着城市化扩张的加剧,鄂州市2018年生态指数较2015年下降0. 10,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且较2013年下降0. 04.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14、2016、2018和202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8卫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制图与动态变化分析,探究金寨县周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MRSEI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较全面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2)研究周期内,金寨县全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生态质量“优”和“良”区域占比持续上升,东北部的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生态质量较差;3)研究区MRSEI从2014年的0.668持续提升到2020年的0.86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东南沿海典型生态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利用2008—2018年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城镇化指数(CNLI)与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构建二者耦合模型,然后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导因子。结论显示:1)厦门市城镇化指数增幅明显,呈现内高外低、南高西低的城镇分布格局,生态环境分布特征则与其相反;2)厦门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处良性协调阶段,并逐渐由生态环境领先变为城镇化领先;3)城镇化不是生态环境质量决定因素,但其影响力值在逐年上升,作用效果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形成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愈显敏感、脆弱。通过对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初步探讨。拟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均匀分布函数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黔中地区34个县域单元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水体遥感指数是当前全球和大区域水体分布和面积估算采用的主要技术.文中对近20多年来提出的水体遥感指数进行总结,分析指数构建原理并比较两种主要指数类型(比值型和差值型)的区别,讨论水体遥感指数应用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总的看来,比值型指数对水和非水信息的分离度较强,并能抵消地形的影响,因此可以较好地去除云和阴影的影响.加上比值型指数的变量通常不带系数,因此普适性较强.现有的水体指数中还鲜有被证明可以不用选取阈值就能高精度提取水体的指数.但好的水体指数阈值选取简单,稳定性较强.常用的OTSU法(大律法)获得的阈值已被许多研究证明并不可靠,因此不宜基于OTSU获取的阈值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及其方法对比.  相似文献   

10.
何安良  周江文 《江西科学》2021,39(2):256-262
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以长沙市为例,选取2004年、2013年、2019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RSEI遥感生态指数模型,集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自然生态因子指标,对长沙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2013年、2019年3个时相的RSEI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703、0.623、0.609,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等级差与较差的面积逐渐增加,从2004年占总面积的8.41%增加至2019年的22.3%,生态等级中等等级的面积逐渐上升,所占比例增加了5.44%,生态等级良与优等级之和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76.81%下降到2019年的57.48%;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中,主要以生态退化为主,占总面积的44.78%,而生态改善的面积比为30.26%.表明长沙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综合、快速、准确、定量监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尤为重要.以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城市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等生态参数,提出基于归一化不透水指数的地表裸露度;综合以上参数建立基于遥感参数的生态环境指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评价江苏省宜兴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3年,宜兴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和升高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9%和21%,其中,20.56km2呈显著降低趋势,并未监测到显著改善区域.该模型综合各项遥感参数,能快速、准确、定量监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遥感技术以其监测范围大和能实时传输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模型进行评价,而RSEI模型存在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不高的问题,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因此采用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IRSEI),将原RSEI模型中的绿度指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替换为通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从而构成IRSEI模型,以提高模型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对南昌市2003—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南昌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IRSEI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较RSEI平均提高3.6%,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各年份平均相关度的均值提高7.2%;2003—2021年南昌市IRSEI总体均值变化不显著,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区域、梅岭和安义县,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西南方向的流湖镇。可见,2003—...  相似文献   

13.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评价方法,利用GIS技术与RS数据获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佛山市及其5区、32镇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就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评价程序及方法要点进行探讨。其中着重对采用遥感调查与常规地学、生态学方法相结合 ,对县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和加权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福州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系列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利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价福州市2003—2013年间的城市生态状况变化。RSEI指数对植被指数、湿度分量、地表温度和建筑指数等4个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耦合,能够对研究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这10年间,福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值从2003年的0.669下降到2013年的0.568,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青藏高原公路与生态环境的冲突和协调问题,以拉林公路为例,基于MODIS系列数据,提取与生态有关的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总初级生产力、陆地地表温度和湿度5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综合指数,通过卫星数据对拉林公路地区修建期间(2012—2019年)近8年的生态状况变化进行宏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拉林公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遥感技术可以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快速评价,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归一化建筑物-裸土指数表示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大生态要素,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其耦合,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综合评价模型,对武汉市2005—201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武汉市遥感生态指数等级一般及以上区域面积占比均达80%左右,体现武汉市整体生态坏境质量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2005、2010年和2015年,武汉市的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60、0.55、0.53,生态质量为优良等级的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4.40%,下降到2010年的47.63%和2015年的42.44%,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镇化进程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逐步放缓,说明武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空间上,武汉市生态质量差或者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且有沿长江和汉江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与遥感影像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方向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2001、2008、2014和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计算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和干度(NDSI)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期对抚州市东乡区18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管与测量,并根据现有数据对其...  相似文献   

19.
《贵州科学》2021,39(1)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探索交通运输和区域贫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以贵州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栅格加权时间成本法测算各县域的交通可达性,构建县域多维贫困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县域交通可达性和多维贫困间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各县域的交通可达性较好,但县内交通可达性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上呈近邻—边界效应;2)贵州省各县域的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高水平贫困和较高水平贫困的县域数量占比较大,空间上呈中心—外围型环状分布,多维贫困程度自中部向四周递增;3)县域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间的耦合性较强,高度耦合和极度耦合的县域占比高达72%,贵州省中部县域的耦合性水平较高,黔东和黔西县域的耦合性水平相对较低;4)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分布于省会城市,多维滞后型集中分布在贵州省边缘。交通可达性和多维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交通基础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和ESDA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县级行政区(县、区、市)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2009年的县域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贵州省10年来的县域经济实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差异显著,并有所扩大;黔西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总体呈"凸"字型发展格局;以贵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显著相关;较强型县域的数目增多,空间集聚范围扩大;县域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整体水平偏低;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黔东、黔南经济落后地带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减弱,但县级市的极化效应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