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考察了非临床社交焦虑者对情绪性眼睛的加工机制.将轻蔑和快乐面孔表情中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眼睛-嘴巴一致、眼睛-嘴巴不一致、眼睛-无嘴巴3种类型的面孔.在眼睛部位事先提供注视线索,要求被试判断随后出现的面孔中眼睛是否是快乐的.结果发现,高低社交焦虑被试在眼睛-嘴巴一致的条件下(相对于不一致条件),对眼睛的情绪类型判断的正确率更高.高社交焦虑被试,对快乐眼睛的加工受到了嘴部情绪的显著影响,而对轻蔑眼睛的加工则不受嘴部的影响;而低社交焦虑被试没有表现出这种交互作用.研究表明,个体对情绪性眼睛的加工受到了嘴部情绪信息的显著影响,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轻蔑眼睛的加工具有显著的回避倾向.  相似文献   

2.
为模拟真实的社会化场景,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与状态焦虑,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 105名被试在实验室中面对屏幕进行即兴演讲,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包含12位听众的录像,听众分别表现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研究中操纵被试的自我聚焦(高自我聚焦条件或低自我聚焦条件),采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正性、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注意,并使用生理仪测量皮肤电和心率。结果显示,自我聚焦在整体上减少了高、低社交焦虑组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快。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聚焦削弱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焦虑个体"热"执行功能的情绪Stroop效应.方法 采用情绪Stroop任务实验范式对筛选出的高、低特质焦虑被试(n=97)的"热"执行功能进行测量.结果 两组被试的消极词汇Stroop效应量差异显著(P<0.05),高焦虑组被试的消极词汇Stroop效应量显著小于低焦虑组;被试分类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词汇类型的主效应(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显著(P<0.05),词汇类型×被试分类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被试的情绪Stroop效应量在消极词汇水平差异显著(P<0.05),两类词汇的情绪Stroop效应量在低焦虑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高焦虑组不显著(P>0.05).结论 焦虑个体的"热"执行功能下降,表现为焦虑个体的消极信息情绪Stroop效应反转,以及焦虑个体对消极信息的自动接近性与积极信息的回避性的倒置型热表征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4.
课题组采用文字阅读材料情绪启动范式,探究不同性质的道德情绪水平对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积极和消极道德情绪启动操作均有效,相比较于中性实验组,积极道德情绪组和消极道德情绪组被试的亲环境行为水平更高。实验结果证明,积极道德情绪可以引发大学生亲环境行为,消极道德情绪也可以引发大学生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考查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图片的情绪识别,探讨了高强度表情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性,分析脸部信息和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中的作用.采用网球比赛中西方运动员输分或者赢分之后的图片,让被试选取1~9分判断图片的效价(1为非常消极,5为中性,9为非常积极).被试分为3组,每组观看的材料不同,只看面孔信息,或只看肢体动作,或看完整的原始图片.结果发现,在脸部组,输分与赢分图片效价区分不显著,在肢体组与完整组,赢分图片的效价大于输分图片的效价.结果表明,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识别中非常重要,而脸部信息不能提供诊断性的效价判断.  相似文献   

6.
表情的非对称搜索:有关局部特征及情绪性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表情的非对称搜索现象是否基于表情的整体特征(群组特征).实验一中16名被试(男女各半)在分别包含1、6和12幅表情照片的画面中搜索一个指定的靶子.画面有4类:A类的靶子是正性表情,干扰项是中性表情;B类的靶子是中性表情,干扰项是正性表情;C类的靶子是倒立正性表情,干扰项是倒立中性表情;D类的靶子是倒立中性表情,干扰项是倒立正性表情.结果显示,对正性表情的反应时快于对中性表情的反应时(F(1,23)=221.19, P<0.000),且与正立或倒立无关并表现出"倒脸效应".实验二中另16名被试做了类似的搜索任务,但是将正性表情换为负性表情.结果显示,对负性表情的反应时较快(F(1,23)=34.29, P<0.000),且与正立或倒立无关同样表现出"倒脸效应".两个结果表明,对表情的搜索基于表情面孔的局部特征而非群组特征且受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分析讨论了非对称现象是否具有"情绪性"特点,认为表情面孔的局部特征激活的情绪性反应可能是导致搜索非对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以7种基本面孔表情(中性、高兴、厌恶、恐惧、悲伤、惊喜、愤怒)为实验材料,考察何种面孔表情能更快进入个体的意识层面.研究中给被试一只眼呈现动态噪声图片,另一只眼呈现面孔目标刺激图片.面孔图片会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4个位置随机出现.要求被试看到面孔后立刻判断面孔的位置.实验记录从试开始到被试按键这段时间,即记录了刺激突破抑制阶段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愤怒面孔比中性面孔更快进入意识,表明人们可能对愤怒面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8.
考察社交焦虑高分者和低分者在社交紧张事件后的事后反复回想过程中, 在一般和特殊这两个信息加工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由于一般和特殊的事后反复回想的编码没有标准, 故设计研究一, 为研究二的编码工作做准备。研究一以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进行半结构性访谈, 了解在校大学生在社交紧张事件之后的事后反复回想内容, 并对此进行分类, 形成开放式问卷。研究二以45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用开放性问卷收集被试在近期的一个社交紧张/焦虑事件后的想法, 根据研究一设定编码规则, 然后对这些想法进行编码, 考察高、低社交焦虑水平者的想法在一般和特殊的信息加工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交紧张/焦虑事件后, 事后反复回想可以分为回忆当时的情境、反事实假设、猜测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制订计划等几类, 并得到两个主要结果: 1) 高社交焦虑者一般的事后反复回想占总想法的比例比低社交焦虑者的高, 差异边缘显著; 2) 一般的事后反复回想占总想法的比例与社交焦虑量表得分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本语义和表情倾向的微博情感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方法存在处理过程复杂、判断准确率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情感分析方法。将微博爬虫和Web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相结合,对动态微博数据进行收集和预处理。基于NTUSD和How Net中文情感词典的微博情感词的抽取和分类,计算词语语义相似度和倾向性。综合考虑表情、文本情感倾向的加权和正面情感增强等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表情情感倾向对微博情感倾向起着重要作用;在表情和文本情感倾向比值固定的情况下,调整因素和中性区间的选择会对情感倾向判断准确率产生影响;通过与基于How Net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模型比较,该文方法使得情感倾向判断准确率提高约5%。  相似文献   

10.
以多家企业的在职人员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职场情境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权力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在测量被试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的基础上,分别通过测量被试主观的真实权力,及设置情景启动被试的权力感知,考察被试对不道德行为的接受认同程度.结果发现: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者相对更接受和认同不道德行为,当其处于高权力地位时,其对不道德行为的接受程度更高;而对于低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者,权力引起的对不道德行为的认知差异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错误记忆分别产生的影响,采用音乐诱导情绪的实验方法,加入项目关系和项目特异性的优势加工启动阶段,研究不同情绪是否会对被试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情绪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65)=7.01,P0.01,消极情绪产生较多的错误记忆;优势加工类型与情绪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265)=4.41,P0.05;优势加工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265)=1.01,P0.05。  相似文献   

12.
黄玮 《科技信息》2014,(6):149-150
采用整体取样法,抽取福建省福清市一所中职卫生学校的学生,获得有效样本1219人,其中留守中职学生252人。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进行测评,探讨了"留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在中职群体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留守学生。留守中职学生在学习焦虑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在社交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年级越高,留守的中职学生更容易出现社交方面的焦虑,情绪上的自制力更差。留守中职学生中,比起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孤独感,但是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相似文献   

13.
情绪的注意偏向究竟是对情绪刺激的优先注意,还是指向情绪刺激的注意难以解脱,又或是两者兼有,之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利用情绪stroop范式,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情绪注意偏向的加工机制.实验一采取伪随机方式安排实验材料,研究了负性情绪stroop慢效应,发现中性词的反应时慢于负性词,验证了慢效应的存在;实验二进行了情绪stroop快效应和慢效应的分离,发现中性词后负性词的反应时慢于中性词后中性词的反应时,说明快效应显著;负性词后中性词的反应时慢于中性词后中性词的反应时,说明慢效应也显著.这两个实验结果显示,非临床被试也存在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并且注意偏向的两个成分可以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最好可能自我想象对中性人脸表情识别的影响.选取大学生被试56名,随机分为最好可能自我想象组(BPS组)和对照组.BPS组进行30 min的最好可能自我想象并写下相关内容,对照组在同样的时间内回忆并写下自己过去一周发生的事情.干预后,BPS组的抑郁自评分数显著降低,正性情绪分数显著提高,负性情绪分数显著降低.干预后,BPS组和对照组对中性面孔的情绪价评定显著上升.结果表明,最好可能自我想象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并促使个体对中性面孔的感知更偏向积极.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视频中人脸表情与中性表情的差异,提出了一种新的对非特定人脸的表情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低复杂度的视频表情识别应用场景,利用参考中性表情的特征点偏移角表征被测表情的变化信息,同时利用二维主成分分析(2DPCA)法提取被测表情帧的二维主成分特征,从而综合使用表情的动态和静态特征,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表情分类识别.在JAFFE人脸表情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仅使用2DPCA的静态图像表情识别方法,文中所提方法的人脸表情识别准确率平均提高7%.  相似文献   

16.
首次探讨了抑郁人群想象他人未来的异常,并关注了未来想象的准备时间和持续时间.被试分为抑郁倾向组和非抑郁倾向组,将20个积极未来事件和20个消极未来事件分别以"我"或"周潇"(代表陌生他人)为主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想象这些事件,并评估这些事件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可能性、生动程度、情绪感受和与自我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未来事件想象的持续时间、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方面,抑郁人群对他人的预期均与自己表现出了显著不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量研究认为在注意、情绪等很多领域都存在负性偏向,不同的自我也会有不同的负性偏向现象。Hig-gins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文章从不同自我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自我条件下不同时间段负性偏向的产生情况,同时比较不同自我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自我下是否会产生负性偏向。负性偏向的产生受到注意和认知资源的影响,被试在评价三种不同的自我时,所需的注意和认知资源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不同的自我条件下,负性偏向的产生情况应该不同,另外,被试对不同自我的加工模式应该是不同的,所以自我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实验选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词汇材料,运用"线索-靶"范式操控注意资源,观察到实际自我条件下的LPC更大,说明被试对不同自我的评价程度是不同的;不同自我条件下注意、情绪和晚期评价阶段都存在负性偏向效应。实验结果说明,负性偏向的产生是有时间特征的,被试对不同的自我的加工也受注意和认知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中,通过体育锻炼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干预.结果显示,有氧运动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实验后,留守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都有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面孔认知足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本研究主要采用行为实验探讨面孔呈现顺序对局部表情识别产生的影响.30名被试在观看不同呈现顺序的面孔照片后,完成单独眼睛和单独口部的情绪表情识别任务.结果发现,与错乱顺序的面部表情相比,向被试呈现自然的逐渐愉快的面部表情会促进被试对局部表情的识别,即在面部表情识别中存在自然顺序优势.在识别快乐这一表情时口部线索比眼睛线索更重要,存在口部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20.
探讨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对情绪冲突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的情绪注意偏向.研究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词-面孔Stroop任务,分析比较了21名被试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完成情绪判断任务和性别判断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个任务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在情绪判断任务中,月经周期对情绪冲突Stroop任务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黄体期被试的情绪Stroop效应更加明显,对负性和正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别判断任务中发现,与黄体期相比,女性在卵泡期对男性面孔的识别正确率较高,反应时较短.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黄体期的认知控制能力较卵泡期下降,同时对负性情绪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卵泡期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大于黄体期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