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孢蘑菇2个差异表达基因热休克蛋白基因(Hsp20)和4-氨基-4-脱氧分支酸合成酶基因(Adcs)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花序浸渍法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经草铵磷筛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鉴定表明,Hsp20基因和Adcs基因已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并过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对照进行高温胁迫,比较其耐热性差异.结果显示:经过45℃热激1h处理,Hsp20基因转化拟南芥下胚轴恢复生长,部分幼苗存活;Adcs基因转化拟南芥与野生型一样下胚轴未恢复生长,幼苗基本未存活.实验表明,Hsp20基因对蘑菇的耐热性有直接作用,而Adcs基因对蘑菇的耐热性可能无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双孢蘑菇降温结实的分子机制,本实验以双孢蘑菇W192为对象,在催蕾期利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对通过4 d、6 d、8 d把环境温度由21.5℃匀速降到17.5℃处理后的菌丝体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分析结果6 d有1481个差异表达基因,较8 d和4 d分别高出6.9%和34%.GO(Go Ontology)功能聚类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在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中分布较多,其中6 d除了在代谢、细胞过程中差异基因占优外,在胁迫响应、子实体分化和发育过程等条目下的差异基因明显并基本为上调表达,而4 d和8 d并没有出现这类差异基因,同时,6 d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细胞内进行各种氨基酸和糖代谢更明显.KEGG通路(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氨基酸和抗生素生物合成通路上,其中6 d在糖酵解和核糖体生物合成通路富集,而4 d和8 d未出现.4 d、6 d降温刺激容易高产,但4 d出菇早,密度高,分层不明显等导致菇型受到影响,6 d更加稳产保质.本研究揭示了在不同降温刺激下的菌丝体的表达模式,可用于指导工厂化双孢蘑菇催蕾期环境调控.  相似文献   

3.
对24℃常温培养和32℃诱导培养的双孢蘑菇8213、02、2796、4607菌株的菌丝体总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比较,发现2796和4607菌株在43kD-110kD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质出现,而和8213菌株的蛋白质差异带不明显。这些高温诱导特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双孢蘑菇的热耐受相关。  相似文献   

4.
将双孢蘑菇 176、2 796、82 11菌株分别培养在用普通水配制的马铃薯培养基 (PDA)和用磁化水配制的马铃薯培养基 (MPDA)上 .结果表明 ,在MPDA上培养的 3个菌株其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分别提高了 39.31%、16 .16 %和 2 5.2 6 % .176菌株通过MPDA培养后的核酸含量、总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在PDA上培养的分别提高了 4 1.18%、2 1.92 %和 35.0 4 % ;2 796菌株分别提高了 2 6 .88%、33.91%和 4 1.50 % ;82 11菌株也分别提高了 33.33%、35.6 9%和 51.39% .通过酯酶同工酶 (EST)电泳分析表明 ,用MPDA培养对双孢蘑菇 3个菌株菌丝体的EST影响是不同的 .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疣孢霉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崇州双孢蘑菇疣孢霉受灾严重地区分离到一株致病菌,通过其纯培养特征、微观形态特征及回复感染验证确定该致病菌为疣孢霉(Mycogone sp.).经过初筛、复筛从21种杀菌剂中筛选出对该株疣孢霉生长抑制效果较好的6种,测定两两复配对疣孢霉和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复配使用比单一杀菌剂效果更好,实验确定了两个较好的复配组合:果鲜灵(100000倍稀释) 甲醛(40000倍稀释),施宝功(100000倍稀释) 洁霉精(20000倍稀释).它们对疣孢霉的生长抑制率均达到了100%,而对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延缓鲜切双孢蘑菇褐变的发生,研究了不同真空度(0,-20,-40,-60,-80,-98kPa)下充氮热处理对鲜切双孢蘑菇贮藏中的色泽以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真空充氮热处理可以减缓鲜切双孢蘑菇L*值(亮度)的下降速率,抑制其颜色向红色和黄色方向加重,减缓了鲜切双孢蘑菇褐变的发生;与对照组(0kPa)和其他真空度充氮热处理相比,在40℃、热处理5min时,-40kPa和-80kPa真空充氮可使鲜切双孢蘑菇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保持较高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总酚含量,进而延缓鲜切双孢蘑菇的衰老并提高其抗性。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L16(45)正交分析方法,对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是取菌龄7 d的液体菌丝体,以2.5%溶壁酶 7%蜗牛酶为组合,0.6 mol/L Na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在30℃条件下,酶解3 h,原生质体产率为2.34×108个/mL.本研究可为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融合及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蒙古口蘑与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为出发菌株,研究了酶浓度、酶解时间、菌龄和渗透压稳定剂、再生培养基等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5%(w/w)的溶壁酶酶解4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MB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7.53×1010个/L,再生率为8.4×10-4;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w/w)的溶壁酶酶解3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PQA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6.96×1010个/L,再生率为7.4×10-4.对两种菌原生质体的释放过程进行形态观察,均为顶端释放.采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研究,蒙古口蘑原生质体采用热灭活,65℃处理30 min,灭活率达100%,双孢蘑菇采用紫外灭活,在15 W紫外灯下,距离30 cm,处理20 min,灭活率达100%,两菌株按1∶1混合,以30%PEMG(6 000)为促融剂,融合10 min,融合率为5.6×10-5.经遗传稳定性检验,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率为80%,从菌落特征、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量、酯酶、游离全蛋白、乳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方面对融合子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具有双亲性状的融合株.  相似文献   

9.
微波辅助提取双孢蘑菇柄中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双孢蘑菇柄中多糖的提取得率,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双孢蘑菇柄中多糖.分别对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液料比、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并通过极差、方差分析,对提取过程中显著影响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多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强度60%、辐射时间6min、液料比1:12、提取次数4次,该工艺条件下提取多糖提取率为1.64%.  相似文献   

10.
以双孢蘑菇预煮液为原料,将样品冻干后测定其蛋白质、氨基酸、糖类、呈味核苷酸二钠以及重金属含量,并研究双孢蘑菇预煮液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预煮液冻干样品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1.3%,主要以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形式存在,分子质量小于1 000 u的成分比例达95.43%;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为55.5%,主要以单糖和小分子糖类形式存在,分子质量小于1 000 u的比例高达98.67%;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11.78%,其中,呈味氨基酸的比例达到75.13%,呈味核苷酸二钠的质量分数为7.84%;重金属中,总砷、铅、镉和总汞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3×10~(-5))%、(3.1×10~(-5))%、(2.3×10~(-5))%和(1.3×10~(-5))%。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灌胃双孢蘑菇预煮液冻干样品后,SHR收缩压从(28.664±2.026)kPa开始下降,12 h后收缩压出现最低值(21.465±1.947)kPa,然后缓慢上升,24 h后收缩压仍维持在较低值(25.091±3.120)kPa,表明双孢蘑菇预煮液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效果。  相似文献   

11.
菌草无粪栽培白蘑菇和棕色蘑菇,按照营养成分的相关测定标准测定白蘑菇和棕色蘑菇的粗蛋白、氨基酸、多糖、脂肪酸等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与传统常规栽培蘑菇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草无粪栽培蘑菇的营养成分接近或略高于常规栽培蘑菇,其中菌草无粪栽培白蘑菇和棕色蘑菇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蘑菇高出28%和30%;氨基酸总量比常规栽培蘑菇分别高30.5%和20.13%,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常规栽培蘑菇分别高16.0%和14.2%;菌草无粪栽培蘑菇油脂含量与常规栽培蘑菇的油脂含量相近,所含脂肪酸组分不同,但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都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来自西藏的3个双孢菇样品(Agaricus bisporus)的挥发油,以1个广州样品作为对照。通过加入薄荷醇作为参照标准物质的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NIST谱库检索研究了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从4个双孢菇样品中分析鉴定了40个化合物。藏产编号为2796,709,694中的含量分别为43.10%,37.15%,31.34%,其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苯甲醇、糠醛、苯甲醛和柏木醇;广州样品0107号的含量为27.24%,其中除含量较高的苯甲醇、糠醛、糠醇外,尚有2-(1,1-二甲基乙基)-3-甲基-环氧乙烷,2-丙烯醇和马索亚内酯。研究结果表明菌种来源、产地气候、栽培方式会影响双孢菇的风味,为双孢菇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孢菇保鲜与加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孢菇兼具营养与保健功能,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食用菌品种。阐述了目前常用的双孢菇低温、气调、辐射等保鲜技术和盐渍、酸渍、干制以及下脚料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单一和复合护色剂对冻藏双孢蘑菇片防褐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护色剂浸渍后的冻藏双孢蘑菇片多酚氧化酶活性由低到高顺序为:L-半胱氨酸、Na2S2O5+柠檬酸、Na2S2O5、Na2S2O5+L-半胱氨酸、柠檬酸、对照,过氧化物酶活性由低到高顺序为:L-半胱氨酸、Na2S2O5+L-半胱氨酸、Na2S2O5+柠檬酸、柠檬酸、Na2S2O5、对照,即0.15%L-半胱氨酸处理对冻藏双孢蘑菇片的防褐变效果最好;此外,经过L-半胱氨酸处理的双孢蘑菇片可溶性固形物流失量最低,细菌总数最少,且不引起亚硫酸盐残留.  相似文献   

15.
双孢菇采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菇采后的生命活动是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的成熟与衰老的生理变化过程。重点论述了碳水化合物、氮素物质、脂类等代谢、酚类物质的代谢与褐变的关系,对双孢蘑菇贮藏保鲜影响最大的酶是酪氨酸酶和蛋白酶。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酵母菌病害药剂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酵母菌(Saccharomyces sp.)是稻田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中的一类新病原菌。描述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症状,作了实验室药敏试验。试验表明:克霉灵、灭菌威、甲醛等药剂可有效杀灭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介绍意大利现代蘑菇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机电设备及主要的制种,栽培和菇类加工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9.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市售食用菌中硒含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几种市售食用菌中硒含量进行了测定.以硫酸-高氯酸作为消化剂,邻苯二胺替代3,3-二氨基联苯胺,在硒含量为6~30μg范围内对平菇所做的重复性实验和回收率实验都有较好的效果.对市售平菇、双孢蘑菇、香菇、姬菇、金针菇等5种食用菌中硒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18.74,33.47,22.68,23.27,20.70μg/g,为富硒食用菌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