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农村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而如何及时高效化解这些矛盾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大难题。通过结合新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把握当前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多维度分析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农村社区为时空载体,探索集预防、预警与排查、应急处理、化解、责任追究与反馈为一体的农村矛盾多元能动环状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化与发展,西藏进入了社会矛盾凸现期,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区性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尖锐性。在建设和谐西藏过程中,应正视社会矛盾,建立健全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加大社会矛盾排查调处的力度,为建设和谐西藏提供矛盾化解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丽梅  赵法庆 《科技信息》2007,(32):316-316
本文认为人性化管理与社会和谐有共同的基础,人性化管理又具有广泛性、应变性、自主性等特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以正确认识人性为前提,以掌握管理方法为关键,以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为重点,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封丹 《科技智囊》2008,(10):38-47
和谐与矛盾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化解社会矛盾,也可理解为同一事情的两个不同视角,构建和谐社会,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愿望与价值理念,展示人们奋斗的理想图景;化解社会矛盾则着眼当下人们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和谐因素,采取有效手段将之化解,而达到持续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国农村改革近 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当前农村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影响着新时期和谐农村的构建.针对当前农村不和谐的因素,各级政府要深化认识,有所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妥善化解当前农村各种矛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生态文明、乡风村风文明建设,高扬公正理念,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征收中由于征收法律制度的缺失,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这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检察权去介入,平复、修复失衡的社会关系。为此,以检察职能作用的发挥为视角,从农村土地征收的现实需求出发,研究检察职能作用发挥的范围、内容及方式,以期实现检察职能作用发挥的最大化,化解权力与权利博弈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失衡日益严重。这一社会矛盾无疑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挑战。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与规范是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的,但在协调劳动关系、化解劳资冲突方面,我国政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政府的职能做出调整与改进,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使政府在构建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劳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体现,有效化解劳资矛盾与冲突,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建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必须真正建立以劳资利益博弈为主要内容的"三方"协商对话机制;强化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政府职能;立足基层建构快速调处劳资争议的联动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官员微博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地方政府官员回应民众诉求;有利于化解因信息不通造成的社会恐慌;有助于拉近官民距离;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有利于降低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但是也有失误的教训,某些官员对微博认识不充分,微博形式大过内容,娱乐大过务实,部分官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缺少监督管理等,在涉及危机公关、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微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官员微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是,微博定位要准确,克服形式主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言论自由,加强地方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重任。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必须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全局,通过进一步深化社会化改革,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化解各种矛盾,为高校提供优质、高效、和谐的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各阶层分化组合、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最突出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2007年确定为我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年".要及时有效地化解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应该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特点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长效机制,对于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电子政务(E-Government),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它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即办公自动化(0A);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G2G);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对政法工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中,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首要和基础性的工作。当前社会矛盾呈现范围广泛、主体复杂、对抗增强和扩散快速的特点。当社会矛盾以案件形式出现在公安机关时,在检察阶段即介入矛盾纠纷的解决,防止因拖沓、回避而导致矛盾纠纷升级、恶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因而,检察机关应重视引导、协助、促进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特别应重视在批捕环节引导公安机关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 1999年是我国政府上网年,约有60%的政府部门上网,2000年约达到80%。我国政府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信息占了全部信息资源的80%。政府上网发展的高潮,无疑对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对外交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部门又是国家秘密最为集中的地方,信息上网必然涉及保密问题。目前我国党、政、军等众多部门和单位的内部网络建设,同样面临信息交流与保密的矛盾。当前我国计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和制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冲突提供了理论及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是社会建设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学说认识社会和谐、如何认识矛盾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是学术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正视矛盾,通过科学地化解社会复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而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正确地科学地从社会矛盾方面探寻社会和谐之道,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深入认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矛盾.本文从和谐社会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和正确认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三个认识维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加强社会管理已成为当前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何谨 《科技智囊》2013,(1):82-84
理想社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和谐主要是由人的利益矛盾引起以及人们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利益矛盾解决需要构筑流通平衡的利益机制;社会不公问题让则我们重新反思人的社会角色及其责任与权益。政府、公民、企业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三大主体。就让我们从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社会角色说起。现代国家是公民社会,公民向政府纳税,政府为公民打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公民是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是保持国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主要动力;政府必须以新的概念新的做法从管理、制度、科技乃至于行政文化层面来全面推进政府办公现代化,建构电子化政府,推广网络的各项应用。 1.政府上网工程的背景 ①我国政府部门承担着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我国政府部门掌  相似文献   

20.
利用刑事和解的方式,从单纯的依靠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上升到通过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我国司法机关也一直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刑事和解适应了当前轻刑化的理念,既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刑事和解对于解决轻微刑事案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被害人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