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云南金沙江流域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金沙江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区域,其耕地资源的最大特征是以坡耕地为主、陡坡耕地占相当比重,这是导致该流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最重要原因,因而防治该流域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首要对待措施是合理 开发利用和整治耕地资源,文中以土地资源详查成果为基础,通过选取10项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云南金沙江流域现有全部耕地进行了基于可持续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得出了全流域各县(市、区)高度适宜(一等耕地)、中度适宜(二等耕地)、低度适宜(三等耕地)和不适宜(宜退耕地)4个等级耕地的数量、分布和特征,为该流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尤其对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着特别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3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耕地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流域被占用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拉萨市(60.42%)、林芝市(16.21%)和山南市(13.01%)的城市周边区域,多变为水体和建设用地;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市(55.81%)、林芝市(23.26%)和拉萨市(19.61%),多由林地和草地转入. 2)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行政辐射主要影响耕地占用;国家投资变化、行政辐射和海拔主要影响耕地补充. 3)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农业劳动力流失、旅游业发展和粗放式耕作等因素是耕地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在拉萨和林芝的市郊地带强化保护后备耕地,在日喀则给予资金与技术培训等农业政策倾向,以实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补偿是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的水危机和水污染而提出的,旨在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和措施,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达到提高流域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保护流域的水质和水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本文在概述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和借鉴不同国家的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0 引言流域是一个关联度较高,整体性较强的区域。流域经济的发展既受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所决定,也受流域内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经济区位因素所制约。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的一个资源富饶,经济很不发达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差异--兼谈耕地最小保有量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现的目标。应依据区域功能差异性,实施有区域差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并重视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使土地政策尤其是耕地保护政策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可预知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压力背景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程为区域耕地系统的状态规定了调控目标;论文根据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程,初步设计了解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区域差异问题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耕地质量是衡量粮食生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荔波县为例,首先分析了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现状,并以耕地质量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等级指数为变量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全局来看,荔波县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在空间上均表现为正相关,且I_(ZRDZS)I_(LYDZS)I_(JJDZS)。局部来看,耕地质量大部分表现为非显著性,空间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而负相关类型无明显集中的区域,呈零星分布。根据耕地的三大属性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永久农业建设区域和非农建设理想区域4类分区,以期能够为以后荔波县耕地的持久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深刻影响着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了分析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本文以1993、2006和2016年的Landse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RSEI指数,对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RSEI指数可较好的反映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异;(2)1993、2006和2016年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31、0.38和0.45,对RSEI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后,发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差"等级居于主导地位,"优"等级等级急剧增加,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3)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MODS)内部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远大于变差的区域,生态质量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部山区林地、水域、城市周边和部分耕地,生态质量变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绿洲内部及边缘。  相似文献   

8.
高艳梅 《科技信息》2013,(21):42-44
以经济快速发展,耕地保护形式严峻的广东省为例,探讨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并以广州市和茂名市为例进行了区域经济补偿的实证测算,最后探讨了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的配套制度建设。研究表明,2008年广州市的耕地赤字为193250.71hm2,而茂名市的耕地盈余为103372.27hm2;广州市对茂名市的耕地保护的价值补偿标准为50.99万元/hm2,广州市与茂名市的耕地面积折算系数为0.859;假设茂名市所有盈余的耕地都拿来填补广州市的耕地赤字,则广州市需要向茂名市支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共计6136148.84万元,以年租制形式的补偿则为349515.04万元/年。  相似文献   

9.
试论珠江上中下游各区域间的生态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上中下游各区域间的生态经济合作是该流域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领域。加强该流域各区域的生态经济合作有着适宜的背景、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利益要求、互相补充的优势等基础条件;加强该流域各区域的生态经济合作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洱海流域上游2005-2019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对湖泊水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在重要时间节点的转化对保护洱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遥感影像,得到2005年和2019年两期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洱海流域上游近14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洱海流域上游主要地类,耕地分布在中、南部平缓地带,林地和草地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城镇用地零散分布在耕地中,且靠湖泊区域更为集中;14a间,转换主要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草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进行。建设用地和草地是总面积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地类,分别为47.240 km2和97.398 km2;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园地是动态度最大,为1 549.895%,林地动态度最低,为0.198%。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原理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耕地利用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面临的压力状况,以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为基础,设计一套压力大小量化的指标体系,引入具有较强的聚类和容错能力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mapping,SOM)神经网络模型,在说明SOM网络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应用SOM的聚类功能,以MATLAB语言构建SOM网络模型,对我国的31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压力大小进行了分类,并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阐述耕地压力的地域差异原因.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压力的区域差异与经济地域差异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压力的主要来源.选取大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结果和现实的一致也表明,SOM模型是一种适用的耕地压力区域分类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土地承载力重新审视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重构土地承载力的理论框架,并以我国东部潜海地区为例,对区域土地承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进行了全新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的一般原则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养活未来人口,它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主立法、管理、监测等手段的总和,供给与需求平衡、土地可持续管理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基于4S技术、维护农田质、量的保护模式,选择无锡市马山镇作为研究区,对耕地保护的原则、模式进行验证,最后,认为耕地保护必须考虑未来人口饮食结构的变化,强调质量保护的作用,实行分区、分阶段、差别对待,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考虑农户的收入、WTO冲击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生态学,土地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耕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异,结合PLUS模型模拟2050年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2000、2010和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分别为80.44×106、79.96×106和79.82×106t,呈逐年减少趋势,累计减少620 406.31 t。各时期碳储量降低的原因不同:2000—2010年草地的转出是中部山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2010—2018年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在于城镇化扩张侵占林地及耕地。林地作为主要地类,贡献大部分的碳储量,是中部山区碳汇的主要来源;同时,草地碳密度远高于其他地类,区域碳储量对其变化较为敏感。基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模拟发现,2050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及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结论】在城镇化扩张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风险。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1996-2005年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相关社会经济铳计资料,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子的分析。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突出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①陕西省耕地资源总量由1996年的335.90×10^4hm^2减少到2005年的278.85×10^4hm^2,年均递减率为1.84%;②十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当年造林面积的30.74%;耕地增加因素中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皆占有一定比重;③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应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陕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理模拟和耕地保护相耦合的思想,基于近15 a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从土地利用方式转换的角度出发,进行耕地的空间预警研究.①利用ArcGIS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得出建设用地扩张是造成耕地流失的最大因素;②采用GeoSOS集成的ANN-CA模型,以低速扩张的模式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③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建设用地预测图与2009年耕地现状图进行重叠分析,提取耕地预警区域.预警总面积为931.86 hm~2,占2009年耕地总面积的37.88%,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因此,相关部门可根据预警区域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采取补偿措施,以此协调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