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有很多人自愿选择死亡,并为安乐死合法化不懈努力。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否可行,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从安乐死的历史沿革、安乐死的合理性、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安乐死合法化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时下有种误解,好像“安乐死”是在鼓励放弃生命。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指在人类主观外力的作用下安然告别人世。安乐死的对象应该是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其使命是完成一个没有或尽量减少痛苦的死亡形式并赋予终极的死亡以尊严和安详。这里,“死亡”被理解为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丧失蜕变过程。因此,安乐死是在痛苦的死亡已经发生、生命的价值基本丧失的情形下卫护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相反。哲人云: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安乐死理论承认生命有灿烂、也有平实和衰败。死亡的尊严是生命尊严的有机…  相似文献   

3.
张丽 《科技信息》2011,(22):74-74
安乐死的英文单词euthanasia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快乐的死亡或者无痛苦死亡。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高铭瑄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安乐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是种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人们自然无法轻易从感情上接受这种行为。然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与死。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是意图用医学的、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状态下走向死亡.临终关怀侧重对濒临死亡患者的照顾,帮助临终患者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纳死亡,最后得以安详地离开人世.当前我国还没有具备安乐死的合法性条件,应选择临终关怀帮助患者安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这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道德要求,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真谛,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正> 安乐死不仅是一个医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目前在这个重大课题上的种种争论,以及理性与情感、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意向与行动、人道与非人道、作为与不作为等等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莫不最终归结到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合法与非法的问题上.人们对于安乐死的探讨和研究不论延续多长时间,最后对此问题的解决将有赖于法律的规定,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立法机关能否赋予安乐死合法地位?人的要求死亡的权利能否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帮助实行安乐死的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和接受制裁?构成安乐死的合法条件是哪些?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是一种新型的死亡方式,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使安乐死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对安乐死仍有许多争议,但在法律上是禁止安乐死的。笔者也同意不为安乐死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安乐死不是自杀行为,则是他杀行为;二是人的生命权比健康权更重要;三是为安乐立法将阻碍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介绍了安乐死的概念以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基础上,认为实施安乐死无论从公民的死亡权利、病人的自主同意还是从刑法的目的来看都应不属于犯罪,提出了安乐死非犯罪化的条件,同时指出了安乐死非犯罪化所面临的难题和立法必要性,提出对安乐死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乐死”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在我国当前的研究,已不是一个隐问题,从三十多年前第一个案例的出现到现在相关理论逐渐成熟,我国的安乐死研究已经走过漫长的摸索阶段,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对死亡概念的鉴定,到具体的案例中出现的伦理和法律的争议,再到安乐死对于现实所引发的各种思考,将我国的安乐死研究渐渐的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安乐死研究做一个总体的梳理和把握,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安乐死”,是指对于患有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在患者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由医生采取一定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乐死去的行为.围绕实施“安乐死”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问题,分歧较大.国外对此研究较早,大体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从目前情况看,肯定“安乐死”的观点占上风.据此,国外刑法学界要求“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很高.但迄今为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刑法都还没有在立法上肯定“安乐死”为合法行为.相反,大多数国家的刑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是一个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对它的讨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安乐死的道德和立法问题上.本文就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展开论述,从生与死的辨证关系、人的生命权利.道德评价标准三个方面为安乐死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2.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动性猝死发生率虽低,但发展迅速,其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多发在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性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化工企业职工的死亡原因.方法应用死亡率和构成比指标.结果按死亡率排列前3位的主要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职工标化死亡率为0.561%.中年职工标化死亡率为0.502%,其中男性职工标化死亡率为0.621%,女性职工标化死亡率为0.205%.男女死亡率之比为3.17.结论各年龄组死亡率和构成比男女几乎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并且升高幅度逐渐加大.表明随年龄升高,死亡的危险性随之增加,各年龄组性别死亡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死亡态度论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爱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5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她对死亡的态度是不讳恐惧、积极探索、敢于直面,而她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她赋予死亡以生命,为人类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细察毕淑敏的小说,深入挖掘其小说中死亡意识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切体悟到她的死亡观不仅是自身经历所促成,并且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死亡意识与西方存在主义的"畏死观念"、"向死而生"紧密相连,启示读者要正确地看待死亡,直面死亡。  相似文献   

18.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