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液化煤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运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离分析出煤液化产品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49种,其中分析鉴定了34种化合物,并对具有代表性的萘、菲、蒽、荧蒽、联苯、芘等12种多环芳烃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GC/MS分析义马煤CS2萃取物化学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义马煤CS2萃取物的化学组成,对其化学成分及化合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脂肪烃、芳烃和杂原子化合物三类成分组成。其中脂肪烃以正构烷烃为主,另有部分三环萜和五环萜类化合物;芳烃的主要组分是芳构化萜烷,其含量在萃取物中最高,还检出少量常规多环芳烃:杂原子化合物主要是含氧衍生物,且多为酮和醇类化合物,含硫及含氮化合物各检测到两种。  相似文献   

3.
运用Hamiltonian PM3算法,计算了36种卤代芳烃化合物的26个量子化学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得到了卤代芳烃化合物在缺氟沉积物中还原脱卤速率的QSPR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解释卤代芳烃化合物还原脱卤的机理.结果表明,卤代芳烃化合物中整个分子的最负的原子净电荷(q^-)、键序最小的碳卤键中碳原子的单中心项电子—核吸引能(ENC)、该碳—卤键上碳原子的净电荷(qc)、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能(EIumo)值越大,该卤代芳烃化合物还原脱卤的速率常数越小;而前线轨道间隙能(△E)、键序最小的碳卤键中碳原子的单中心项电子—电子推斥能(EEC)、相对分子质量(Mr)、整个分子的最正的原子净电荷(q^ )、平均分子极化率(α)值越大,该卤代芳烃化合物还原脱卤的速率常数越大.  相似文献   

4.
芳烃化合物一般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是一类良好的电致发光材料.本文对三种芳烃化合物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理论研究.在B3LYP/6-31G水平下优化了3种芳烃化合物的几何构型.在振动分析中,均未出现虚频率.基于此,在B3LYP/6-31G的水平下计算了该类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杯[4]芳烃与1,2-二溴乙烷反应合成1,3-二溴乙氧基杯[4]芳烃衍生物(化合物1),化合物1分别与乙醇胺和S-(+)-4-甲基-2-氨基-1-戊醇反应,较高产率地合成了含氨基醇片段的杯[4]芳烃衍生物(化合物2)和含手性氨基醇片段杯[4]芳烃衍生物(化合物3).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和ESI-MS等表征证实,其结构为1,3-二取代模式且为锥式构象.  相似文献   

6.
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别测定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与5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法评价了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5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以相加作用为主,说明此类化合物可能是以相似的方式作用于大型蚤.  相似文献   

7.
取代芳烃化合物电子结构与其对发光菌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量子化学半经验的MNDO方法计算了40个取代芳烃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探讨了化合物电子结构与其对发光菌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化合物的分子极化度P、分子体积V、疏水参数logP较大时具有较大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因而化合物的毒性较大;(2)当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级和最低空轨道(LUMO)能级较低时,化合物容易接受电子具有较大的氧化性,取代芳烃的毒性也随之增大;(3)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吸电子基个数越多,苯环的正电性越大,化合物的毒性越大.得到的QSAR方程为:-logEC50=-2.230 O.202P-0.366EHOMO,据此可预测取代芳烃化合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引入杯芳烃配体修饰高效液相色谱的ODS固定相,利用杯芳烃的多种超分子作用改善对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弥补ODS的不足,以期拓展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对南京市江宁地区交通要道两旁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测定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含量高达341.46μg/kg,其中四环化合物占多环芳烃总量的88%,十字路口多环芳烃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经过分析,多环芳烃可能来源于化石燃料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10.
用25,27-二(2-溴乙氧基)-26,28-二羟基-5,11,17,23-四(1-甲基乙基)杯[4]芳烃l与苯酚衍生物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杯[4]芳烃半冠醚化合物2,用这种方法合成杯芳烃冠醚不需要柱层析,只通过重结晶即可得到高产率(75%~90%)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结构和性能都经FT-IR,^1HNMR,^13CNMR,MS等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杯芳烃半冠醚均处于锥形构象.  相似文献   

11.
对临南洼陷古近系火山岩油藏中12个原油样品进行芳烃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表明:芳烃中三环、四环芳烃化合物占优势,三芳甾烷含量较高,二环、五环、NSO杂环芳烃化合物含量较低。二环芳烃参数(TDE_1、TDE_2、TDE_3)指示典型的湖相、源自年轻源岩的原油特征。三环芳烃以菲系列化合物占主导,检出少量惹烯,表明原油是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生源,有少许高等植物贡献。五环芳烃中芘、苯并芘丰富,侧证了低等水生生物的优势输入。NSO杂环芳烃中含量占绝对优势的硫芴反映出源岩沉积于较强的还原环境。二环芳烃成熟度参数(DNR_1、TNR_2,)、三环芳烃成熟度参数(MPI_1、F_1和F_2)、含硫芳烃成熟度参数(MDR)、三芳甾烷成熟度参数C_(28)-TAS 20S/(20R+20S)均一致显示原油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毒性的关系,建立化合物毒性预测模型。【方法】将化合物中不同类型的非氢原子进行参数化表征,构建了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将非氢原子及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作为结构描述符,对25个芳烃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参数化表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对呆鲦鱼(Pimephales promelas)的急性毒性关系模型。【结果】两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7和0.950,标准偏差分别为0.253和0.210,模型预测能力强、稳定性高、质量良好。【结论】芳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环境中的有毒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二氯甲烷对贵州月亮田和凯里两种煤样进行了索氏萃取。并采用柱色谱对萃取物进行了族组分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研究了萃取物的族组成,并对萃取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萃取过程阶段性明显;萃取物脂肪烃馏分主要为正构烷烃和烷基环己烷,芳烃馏分包括常规芳烃及它们的烷基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非烃馏分检测出含氧、氮、硫和溴等多种极性化合物结构;在月亮田煤样中,低分子化合物多以游离态和吸附态形式存在,而在凯里煤样中。低分子化合物多以共溶态形式存在.图5,表6,参9。  相似文献   

14.
胜利减二线馏分油及其加氢反应产物,经SiO_2/Al_2O_3双吸附剂柱色谱预分离为四个馏分:饱和烃、轻芳烃、中芳烃、重芳烃及胶质。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中饱和烃和轻芳烃的组成。借助于计算机谱库检索及质量色谱法,复杂化合物迅速得到鉴定:饱和烃由C_(15)~C_(33)的烷烃组成,加氢反应后烷烃分布中最高峰向低碳数转移三个碳;轻芳烃馏分由C_1~C_(27)的烷基苯、烷基萘、烷基联苯、烷基茚、烷基芴等系列化合物组成,加氢反应后芳烃大多变为饱和,同时侧链烷基缩短为C_1~C_8;部分稠环芳烃加氢后进入轻芳烃馏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渤海海域庙西北洼古近系17个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系统研究了渤海海域烃源岩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了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成熟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烃源岩样品中检测到的芳烃化合物有170余种,以萘、菲系列化合物为主,不同层段烃源岩芳烃各系列化合物相对含量略有差异.烷基萘及三芴系列化合物分析表明东营组第二段烃源岩沉积时水体还原性较弱,沙河街组第一段烃源岩沉积时水体还原性最强,东营组第三段次之.烷基萘和三芳甾烷参数表明烃源岩样品现今主要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两种烟煤微波辅助萃取所得CS2萃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CS2作为溶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对兖州煤和神府煤进行了萃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萃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芳烃和脂肪烃组成,其中芳烃占优势。在兖州煤的萃取物中芳烃主要是萘系化合物,而在神府煤的萃取物中检测出的芳烃以3,4,5,6-四甲基菲为主;在兖州煤的萃取物检测出多种异构烷烃,而在神府煤中只检测出一种异构烷烃。  相似文献   

17.
3种含氮芳烃化合物材料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RHF/AM1,对3种含氮芳烃化合物电致发光材料(EL)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3种化合物优化后的构型作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在此基础上,采用RHF/CIS方法计算了电子光谱,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CS2-丙酮混合溶剂作为溶剂,对准东煤进行了常温萃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萃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GC/MS可检测成分主要为芳烃、脂肪烃以及含杂原子有机化合物组成.芳烃主要为1-6环的稠环芳烃及其烷基取代衍生物,且以含苯环数为4环的稠环芳烃为主.脂肪烃主要成分为链状烷烃以及少量萜类和甾类衍生物.而含杂原子化合物主要以含氧和含氮元素的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为原料,通过傅氏去烷基化及亲核取代等多步反应,成功地将噻二唑结构单元引入到杯芳烃的下缘,得到下缘二取代的杯[4]芳烃衍生物25,27-二[2-(5-甲基噻二唑基)硫代乙氧基]-26,28-二羟基杯[4]芳烃(化合物D),并通过1H NMR,IR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借助荧光光谱初步进行了该化合物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性能的测试,发现在所有受试离子中只有Mn2+可以使化合物D位于410 nm的荧光吸收增强,即化合物D可以选择性识别Mn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向杯[4]芳烃下沿引入不同基团,合成得到四种杯[4]芳烃衍生物(2,3,4和5),并采用NMR、ESI-MS和EA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同时培养得到化合物2,3和4的单晶,解析出晶体结构,发现在化合物3和4的晶体中同时存在杯[4]芳烃的两种主要构象:锥型和部分锥型.通过分析研究,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当下沿的保护基团具有适度大的尺寸时,就能够阻止苯环的翻转,并且提供足够的空间.当杯芳烃从溶液中析出时,第四个苯环随机地定位,从而使得两种构象并存于同一晶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