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对C6鼠胶质瘤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C6大鼠胶质瘤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C6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原位注射法建立C6大鼠胶质瘤模型,10 d后分为替西罗莫司组、替莫唑胺组、联合药物组(替西罗莫司+替莫唑胺)及空白组,隔天给药7次,4周后断头法处死大鼠取脑,做肿瘤病理组织切片,计算肿瘤体积;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检测与肿瘤侵袭性有关的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结果:联合药物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显著高于替莫唑胺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替莫唑胺组移植瘤体积下降了33.5%(P0.05),移植瘤中MMPl表达为(++),移植瘤细胞凋亡率64.6%(P0.05);联合药物组移植瘤体积下降了55.2%(P0.05),移植瘤中MMPl表达阳性(+),细胞凋亡率84.0%(P0.05).结论:西罗莫司联合替莫唑胺用药能明显抑制C6大鼠胶质瘤细胞移植瘤生长,并降低与肿瘤侵袭能力有关的MMP1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用于研究脑胶质瘤诊疗新方法的工具,构建和比较了两种侧脑室胶质瘤模型:C6-SD大鼠模型和U87MG-裸鼠模型.研究发现两种模型成瘤率都高达100%,其中C6-SD大鼠模型成瘤不稳定,表现为:肿瘤转移有个体差异性;在无治疗干预的情况下,短时期内大鼠体内肿瘤被清除.相对而言,U87MG-裸鼠模型成瘤特征稳定,表现为:瘤团大小均一,成瘤时间个体差异小,无肿瘤转移和肿瘤清除等情况.因此U87MG-裸鼠模型是适用于开发脑胶质瘤新疗法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在体药物筛选,研究了以小鼠黑色素实体瘤组织中的原代细胞构建黑色素瘤模型的方法。从荷黑色素瘤小鼠的组织中提取原代肿瘤细胞,与体外培养的B16细胞通过皮下注射分别植入两组C57BL/6小鼠体内,考察两组小鼠肿瘤显现时间和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5.0×106个/ mL、每只0.2 mL时,小鼠黑色素瘤原代细胞和体外培养的B16细胞成瘤率分别为100%和80%,且小鼠右前肢肿瘤(大小约4 mm3)出现时间分别约在第3天和第8天。紫杉醇对两种模型的初步评价显示,与体外培养的B16细胞模型相比,原代B16细胞模型是体内筛选和评价特定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成瘤时间较短、成瘤率高,所得实验数据误差也较小。模型的建立为相关药物评价模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亲核取代和Click反应在齐墩果酸的C-28位羧基引入五元氮杂环,合成了15个氮唑骈缀的齐墩果酸新衍生物,结构均经HRMS、1H-NMR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物对人胃癌细胞MKN-45、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浓度为10μmol/L时,目标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齐墩果酸有一定提高。实验结果证实了在齐墩果酸28位羧基缀合各种苄基取代的四唑,有利于提高齐墩果酸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是优化齐墩果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制备并优化替莫唑胺辛酯纳米粒(TOE-NPs),对其进行体外表征及抗脑胶质瘤效果考察.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替莫唑胺辛酯纳米粒处方;对采用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等进行评价,以大鼠脑胶质瘤细胞(C6)为模型细胞考察抗胶质瘤效果.纳米粒最优处方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1:3.3),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质量浓度8.80 mg/mL,理论载药量17.77%,所制备的替莫唑胺辛酯纳米粒粒径为136.2±3.4 nm,包封率为(93.29±1.93)%,120 h累计释放率为(88.13±2.39)%,MTT结果显示替莫唑胺辛酯纳米粒对C6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强于替莫唑胺纳米粒(IC_(50),28.16μmol/L和169.12μmol/L,P 0.01).所优选的纳米粒处方合理可行,替莫唑胺辛酯纳米粒有明显的缓释特性和较强的体外抗胶质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在齐墩果酸A环和C-28位羧基设计引入五元氮杂环,合成了12个氮唑骈缀的齐墩果酸新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经HRMS、1H NMR予以确认,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物对人胃癌细胞MKN-45、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浓度为10μmol/L时,目标物体外的抗肿瘤活性较齐墩果酸得到一定提高,其中化合物Q2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是近年来发现的抗肿瘤效应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将TL的体外抗胶质瘤研究扩展到体内。结果显示经激活的TIL注射6小时在肿瘤内分布很低,24小时后在肿瘤内分布增加。给予IL-2可使TIL在肿瘤内分布增加。说明IL-2有促进人胶质瘤TIL向肿瘤内集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用血卟啉衍生物(HPD)及光敏素Ⅱ等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此类药物存在着全身毒副作用和局部光毒反应以及过敏反应。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为了提高药物的质量,本文在动物试验①的基础上试用人工合成的卟啉C进行了临床治疗。这在国内尚未见到报导。 从1985年2月开始,采取局部注射和外敷卟啉C的方法,治疗体表恶性肿瘤四例(黑色素细胞癌一例、乳腺癌一例、头皮基底细胞癌一例、鳞状上皮细胞癌一例)。经3—4次治疗,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达到临床近期治疗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四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壳聚糖进行亲水修饰、疏水修饰,制得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OTC),再用叶酸(FA)修饰OTC得到FOTC.用此FOTC共载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和SurvivinshRNA表达质粒(iSur-pDNA)得到FOTC/PTX/pDNA纳米复合物.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与OTC/PTX/pDNA纳米复合物相比,FOTC/PTX/pDNA纳米复合物可提高pDNA释放速率,降低PTX释放速率,显著提高细胞摄取量,提高体外转染效率,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能力.联合给药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能力强于单独给药.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联合给药可协同增强抗肿瘤作用,FA修饰可增强其主动靶向能力.因此,FOTC有望作为紫杉醇和基因联合给药的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氯化三乙基锡(TETC)抗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及观察C6胶质瘤细胞超微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0,0.5,1.0,2.0mol/L TETC作用C6细胞24,48h增殖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C6细胞超微形态学变化.结果 0.5,1.0,2.0mol/L TETC在体外可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增殖率存在着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下降关系.0.5,1.0,2.0mol/L TETC作用C6细胞48h后可见细胞收缩体积变小,胞浆浓缩,细胞核内染色质趋边凝集,排列于核膜内侧,细胞核浓缩碎裂凋亡坏死的超微结构变化.结论 TETC可抑制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和凋亡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作者运用电磁脉冲使细胞电穿孔并结合抗肿瘤药物观察细胞的毒性 ,比较了电穿孔组与对照组细胞的抗肿瘤药物胞质毒性的差异 ,发现电穿孔组比对照组的胞质毒性显著提高 .结果说明 ,利用电穿孔可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 ,为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运载Stat3 shRNA对鼠胶质瘤C6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包被的Stat3 shRNA转染到C6胶质瘤细胞内,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情况,TUNEL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及增殖情况.结果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运载Stat3 shRNA转染C6细胞后,呈时间依赖性抑制C6细胞生长和增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该质粒可使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0/G1期,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吖啶橙及TUNEL染色发现其明显促进细胞凋亡(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运载Stat3 shRNA体外可明显抑制胶质瘤C6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是治疗胶质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拟研究2-巯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类小分子抑制剂(SKLB-163)对结直肠癌细胞SW62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利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裸鼠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移植瘤模型中评估药物灌胃给药时能否抑制肿瘤生长。流式细胞术和MTT表明,SKLB-163能够促进SW620细胞凋亡,且能够显著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动物实验表明,口服灌胃给药SKLB-163(200 mg/kg)能够显著抑制裸鼠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移植模型肿瘤的生长。总之,SKLB-163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发展新型2-巯基苯并噻唑类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参皂甙Rh2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肿瘤治疗至今尚无好的方法.传统化疗药因其缺乏特异性的细胞毒性作用,治疗中容易造成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人参皂甙Rh2是人参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文章从人参皂甙Rh2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诱导分化、抑制肿瘤DNA合成、提高荷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转移、抗肿瘤耐药性增强、其他化疗药物对耐药肿瘤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尼卡地平和VM-26逆转C6/VM-26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胶质瘤耐药发生的机制,克服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手术后化疗的效果,增加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延缓肿瘤复发.方法模拟临床的给药方法,利用VM-26(威猛)在不同条件下的诱导建立了鼠胶质瘤C6细胞株对VM-26的耐药模型,通过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NCDP)作用,提高了VM-26对耐药的C6细胞株的敏感性.结果利用尼卡地平(5 mg/L)与VM-26协同作用时,使VM-26对C6/VM-26的抑制率从33.45%分别提高到70.25%,与VM-26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尼卡地平通过与化疗药物竞争地结合肿瘤细胞膜上的P-170糖蛋白,使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泵出减少,细胞内药物积聚增多,增加了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逆转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桑根酮C对3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3种癌细胞,桑根酮C体外共同培养,SRB法测桑根酮C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IC50。B16F0、B16F10细胞给予不同浓度桑根酮C,考察对B16F0、B16F10细胞内外黑素色含量的影响。体内实验,建立小鼠H22肿瘤动物模型,3个剂量(12. 5、25、50 mg/kg)桑根酮C腹腔注射于小鼠体内,10 d后,取瘤组织和脏器,考察桑根酮C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脏器指数的影响。结果桑根酮C抑制B16F0、B16F10、Hep G2细胞增殖,其中Hep G2最为敏感,IC50为50. 58±0. 03μmol/L。不同浓度的桑根酮C都可使B16F0、B16F10细胞内外黑素色含量增加。桑根酮C高、中、低剂量对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率为35%~47%,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而且桑根酮C对荷瘤小鼠脏器指数影响非常小,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桑根酮C对3种肿瘤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在体内有抗肿瘤作用,且对小鼠脏器不良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PPARγ配体在抗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配体具有抗肿瘤、诱导分化和抗血管生成等效果.目的主要是评估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生长及克隆形成,并能抑制HT-2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此同时,罗格列酮能够升高PPARγ, p- PPARγ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初步证明罗格列酮在体内外均可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成长,提示罗格列酮有可能发展成为治疗结肠癌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胶质瘤Hsp70-肽复合物激活的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取胶质瘤手术标本,经组织块法培养、建株胶质瘤细胞,冻融法获取胶质瘤细胞抗原,抗原与Hsp70体外构建Hsp70-肽复合物并激活T淋巴细胞,制备特异性CTL,MTT法检测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 Hsp70-肽复合物激活CTL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经胶质瘤抗原激活的CTL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P < 0.01).结论 肿瘤组织中或细胞中提取的Hsp70-肽复合物作用于T淋巴细胞,能诱导CTL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杀伤作用,为临床制备肿瘤疫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型乳糖苯氮芥衍生物抑制肝癌细胞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乙酰基保护的乳糖三氯乙酰亚胺酯作为糖基的供体,对硝基苯酚作为糖基的受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乳糖苯氮芥衍生物,采用MTT、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探讨了其对肝癌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乳糖苯氮芥衍生物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对7721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显示,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北医大泌尿所建成的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BIU 87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一株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多项鉴定表明此单抗特异性较好。用此单抗与放射性同位素~131I偶联后,注入载瘤裸鼠体内,肿瘤显像明显,进一步证实单抗的导向作用。然后用这种单抗通过顺乌头酸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偶联,用膀胱癌细胞BIU-87和E-J二种作为靶细胞,大肠癌细胞Lovo作为对照,检查免疫偶联物在体外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阿霉素与单抗的龟疫偶联物对Lovo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对BIU-87及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两种膀胱癌细胞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是有所不同的。单独使用单抗在体外没有杀伤作用,单独使用药物会产生非特异性杀伤作用。单抗与阿霉素混合使用其作用与单独药物相同。载瘤裸鼠体内用药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偶联物能抑制肿瘤生长,单独使用单抗,通过体内补体激活也可起一定治疗作用,但不如免疫毒素明显。停药后有些肿瘤有增长趋势,提示今后临床用药应注意治疗间隔时间及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