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三峡移民题材新闻政策性强,很多信息既是库区移民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三峡都市报》近年来移民题材新闻的解析,结合现代传播学、采访学和编辑学理论,切实解决三峡移民题材新闻的可读性与导向性问题,为进一步搞好移民宣传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三峡移民第三批已经成功迁移,而层出不穷的移民适应问题仍然令人堪忧。为此主要依托费孝通“乡土社会理论”,通过论证外迁三峡移民的“乡土”习性来解释中国人对于故土的依赖感以及对迁入地的不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并结合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详细分析了三峡移民在“乡土”习性下外迁所导致的文化震慑。经验表明,在有外迁移民需求的大型工程项目中,移民问题往往是该工程能否顺利发挥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各种适应中,心理适应往往是关系目标主体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的重要适应性指标,但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往往被忽略。因此,探寻三峡外迁移民在迁入全新生活地区后面临哪些心理困境,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有哪些方面,根源如何等等,对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将近二十多年三峡地区文物考古发掘的资料分析、归纳三峡古代移民的历史,结合文献材料阐述了古代移民的原因及特点,特别是联系三峡工程与三峡移民实践,阐释了古今移民的区别与当代移民的创新,从而总结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相似文献   

4.
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对于规范开展和圆满完成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任务,保障移民合法权益,促进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百万移民搬迁安置目标顺利实现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对三峡移民政策法规的历史沿革、制定原则和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三峡移民的工作实践,提出了现行的三峡移民政策法规的特点和不足,指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峡移民政策法规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峡移民,作为三峡移民活动中的主体、开放性多民战略的承胆者和实现者,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现状看,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峡移民的总体素质不能适应实施开发性移民战略的要求。鉴于此,培育移民的现代素质,成了三峡开发性移民的关键,抓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三个效应(优先效应、同步效应、 双场效应),则是迅速提高移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的兴建,引发出人类社会变迁史上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一一三峡百万移民大动迁.三峡移民在其规模、复杂性和移民安置速率三个方面,都创造着中国乃至世界由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移民的范例。理解这一伟大创举的最根本方法是从政策入手,而目前指导中国三峡移民的政策核心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中国籍尤其是浙江籍新移民群体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发展壮大.撒丁岛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了华人移民潮的冲击,不少华人移民至此形成了与旅意华人群体密不可分但又迥然有异的一群.本文从中国移民进入意大利和撒丁岛的历史角度概括性地探析旅意中国移民,特别是浙江籍移民这一特定群体,以期借此梳理华人在新兴移民国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行三峡移民补偿法律制度,仍遗留有大量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因此正在进行的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过程中产生诸多涉及移民补偿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制度对于个人财产权利保护不充分;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平衡私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三峡移民工程中,移民的安置处境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基于对湖南多个地区三峡移民居住地的持续调查,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移民和当地居民间存在的矛盾及其文化成因。移民和当地居民间经济文化、语言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的社会角色认知及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导致的文化矛盾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效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阐明了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后,分析了其实施的可行性。最后,在实地调查的例证基础上,提出促进文化融合的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库移民是水电资源开发的必然产物。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工程,不仅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而且搬迁安置坝库区百万移民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世界级难题”。了解世界水库移民的历史,把握三峡百万大移民的特点,从而有效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移民的内在规律,做好百万移民工作,服务三峡工程建设,正是历史赋予的崇高使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计量学, 从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地区分布、学科类型、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及热点领域等方面, 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长江三峡水库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自2006 年长江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 与长江三峡水库相关的研究文献呈现激增的趋势, 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中国, 主要发表在Geomorphology 等杂志, 活跃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长江中下游及库区移民的影响, 其中水库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关注的焦点。分析表明, 模型应用及开发、非点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及水库引起的气候变化等可能是长江三峡水库研究的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长江三峡学建立的意义,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与科学特性,说明了三峡文化与三峡学的研究关系.对长江三峡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长江三峡学是一门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地域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时空性和预测性等学科特征.三峡学是三峡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二者在概念上有着严格区别,但在研究上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长江三峡的研究,建立"长江三峡学"既是一种学术上的整合与提升,更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欧阳玉澄的《巴水苍茫》不仅以川江航运的“传奇”演绎了三峡近百年的历史,传达出历史的苍茫与厚重,而且从民间视野展开的生动的艺术描写保留了三峡文化珍责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4.
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利用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独特性、原生性、浑融性和可参与性等显著特点,是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巨大资源。本文以长江三峡地区为例,阐述了旅游经营主体应予明确的一系列开发利用原则,以及遵循这些原则对维护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创建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情趣浓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内不宜大力发展工业,但三峡库区边沿的枝城则有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枝城建成对三峡库区有重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工业城市,对三峡库区、长江上中游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乃至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把枝城开发建设成大型工业城市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百万大移民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破坏,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逐渐失守,不少传统音乐已经或正在消亡。如何拯救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成为当前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从"活态"拯救、教育拯救和"人本"拯救的角度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救护工作,以期实现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常态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在三峡区域建设了众多的桥梁,这些桥梁改变了三峡水陆交通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三峡区域的发展进程。其中,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相关的坝和桥的建设,是几千年"大禹治水"水利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截断长江的"坝桥"是撬动该区域发展的桥梁,甚至影响全国桥梁的建设。三峡区域尤其库区的桥梁既是三峡地区发展和走向未来之桥,又是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标志,除了具有明显的桥梁文化外,更有浓郁的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人类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中国纪念碑",它以自身"大"而"崇高"的形体特征表征着国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豪迈气概,同时也体现出华夏民族勇于直面伟大工程负面效应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信。聚焦于上述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的正、负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国画、油画、摄影等三种艺术门类具体呈现"视觉三峡"的存在状貌与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三峡历史文献是研究、阐述和描述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记录,依其载体或研究材料,可分为反映三峡历史沿革的地理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记述三峡的诗词歌赋铭记文献、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出土文献五大类。三峡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三峡文化演进的痕迹,是三峡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对此整理与研究,不仅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用,而且于三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的民居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峡区各族民众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创造的生命的庇护所,更是一部峡区社会变迁与历史进步的实物书卷,浓缩了该地区物质与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坝蓄水后,它们既是人们了解三峡历史、探究三峡文化的有形媒介,也是人们休憩游览、回归自然、寄情思古的理想场所。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全面竣工,在三峡大坝游这一龙头产品的带动下,库区民居、民俗和乡村旅游也将成为热门。因此,认真研究与评析蓄水后三峡民居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将有助于建构更有特色的库区旅游环境,实现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