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合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并探讨Ig类型改变的原因.方法对4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免疫球蛋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例MM患者中,骨髓瘤细胞〈10%的有40例(90.9%),且浆细胞具有较高的异质性;血清蛋白电泳检出M蛋白带的比例为88.6%;免疫固定电泳检出率为100%,免疫分型IgG占50%,IgA占20.5%,IgM占2.2%,轻链型占27.3%;免疫球蛋白定量显示同型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但轻链型的各免疫球蛋白含量却正常或降低.其中1例MM患者骨髓移植后出现Ig类型转换.结论综合各实验室指标,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漏诊、误诊,Ig类型的改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来源的浆细胞增生性恶性肿瘤,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是其进展的重要临床表现。MB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成骨细胞功能受抑制有关。而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是骨髓瘤骨病治疗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多发性骨髓瘤有效的治疗可延缓其发展,防止骨质进一步破坏,以达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浆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常侵犯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误诊.国内文献报道误诊率达57.4%~78.8%[1].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疾病,骨髓瘤骨病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多年来,对骨髓瘤骨病的溶骨性病变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增加.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成骨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减低也参与了溶骨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对骨髓瘤骨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促进了新的靶向性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5.
制备人多发性骨髓瘤全细胞兔多克隆抗体。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ARH-77全细胞和福氏完全佐剂通过背部皮内多点注射首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第14 d用ARH-77全细胞和福氏不完全佐剂同样剂量加强免疫,第28 d和38 d时再次免疫。第45 d颈动脉采血80 mL,4℃静置过夜,收集血清。然后采用亲和层析系统纯化血清中的多克隆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纯化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纯化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20 000,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多克隆抗体能够有效的结合细胞表面抗原。实验获得了高效价的特异性的兔抗人骨髓瘤细胞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诊断及治疗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的难点,这与其发 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 长期以来,糖尿病动物模型首选大鼠,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小鼠逐渐成为糖尿病神经 病变研究的重要工具。 目前,关于糖尿病小鼠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方法很多,但尚无统一标准。 本文通过总结常 用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和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检查方法,为进行糖尿病小鼠神经病变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 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5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高压氧+小牛血去蛋提取物+基础治疗组)及对照组(小牛血去蛋治疗组+基础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为75%(P0.05),两组之间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岳正芬  詹丽  蔡燕 《甘肃科技》2001,17(3):31-31
多发性骨髓瘤(MM)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多以骨痛、肾脏损害及贫血为主,但亦可复杂多样,容易漏误诊。现将我院收治7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作一简述,以求教于同业。1 临床表现1.1以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MM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约占40%—60%,其发生机理为:骨髓瘤细胞直接浸润,肿瘤压迫及骨质破坏;贫血、出血;M蛋白所致高粘滞综合征以及泻粉样变性;断发性感染;化疗及化疗的副作用。以上因素可致周围神经病变、截瘫、颅神经损害、脑内损害等常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或因截瘫及椎体破坏而误诊为“脊柱结…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而感染则会使糖尿病加重,导致恶性循环,致使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有报道: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60%~70%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周围血管性病变的亦占相当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尿石症患者并发肾功能不全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防治尿石症导致肾功能不全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18例尿石症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入院前诊断、治疗,导致肾功能不全原因入院后诊断、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例尿石症患者并发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是诊断不明确或误诊,治疗方法不正确,延误治疗时机.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可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蒋岩  刘畅  谷欣 《科技咨询导报》2014,(36):194-194
目的探讨分析益气活血通痹汤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7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降糖治疗。在降糖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呋喃硫胺片;观察组患者口服益气活血通痹汤。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痹汤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接受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电生理检查测神经肌电图中SSR的起始潜伏期及波幅.其中对照组使用维生素B1治疗,观察组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弥可保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神经传导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7.1%,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症,提高神经传导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Mulitpe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我院近10年收治MM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2-77岁,平均63岁。确认时病程1-12个月,平均5-6个月,于入院前及入院初期均发生误诊。曾分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肺炎、骨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骨质疏松、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骨髓瘤细胞对造血器官的损害及对骨骼的溶骨性破坏,并可发生髓外器官的浸润,可出现贫血、骨痛,病理性骨折、神经系统受损及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瘤细胞产…  相似文献   

14.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斌 《甘肃科技》2011,(14):143-144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控制血糖加针刺、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控制血糖。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0%。  相似文献   

15.
介绍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多种类型下的病因.阐述了由皮质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发病机制及由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病理改变、血管性痴呆继发的神经症状及精神症状、CT与MRI检查.总结了我国的血管性痴呆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33例)加服复方芪鹰颗粒治疗,对照组加服糖脉康颗粒治疗,疗程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神经传导速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研究复方芪鹰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改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复方芪鹰颗粒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糖代谢异常及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续降糖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均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14 d后将其随机分成3组,并采用不同的后续降糖方案,其中,基础胰岛素组48例,预混胰岛素组42例,磺脲类促泌剂组47例.分别于后续降糖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各血脂指标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应用0~10 min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指数.结果后续治疗后,基础胰岛素组、预混胰岛素组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指数、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低血糖发生率与磺脲类促泌剂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基础胰岛素组与预混胰岛素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低于后续降糖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HOMA-β、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指数、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后续降糖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后续治疗方案适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降糖治疗,在改善胰岛功能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蒙华琳  刘华钢 《广西科学》2007,14(3):284-288
糖尿病并发的心脏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并发的主要原因是供血障碍,治疗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多数药物是通过改善供血以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Ⅱ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病肾脏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与非糖尿病肾病脏病变(NDRD)的临床特点,对30例行肾活检明确诊断为NDRD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肾功能及眼底病变与68例D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30例NDRD患者中IgA肾病最常见10例(33.3%),其次为膜性肾病(MN)(8例),高血压性肾损害(5例),间质性肾炎(4例),微小病变,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各1例)。临床上症状则视网膜病变明显增多。由此可见约有1/3Ⅱ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患者为NDRD;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尿蛋白时否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鉴别NDRD的重要指标;有时单靠临床指标很难区分两者,并难于明了NDRD的具体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肾活检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心肌淀粉样变性是因为错误折叠蛋白质片段沉积于心肌细胞外基质所致的一类疾病,淀粉样蛋白质可来源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运载甲状腺素蛋白(TTR)等,患者可表现为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衰及各种心律失常等症状。目前已有多种无创诊断手段,但心肌活检仍然是诊断心脏淀粉样变性的唯一金标准。过去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患者心衰、心律失常症状,如今,先进的化疗方案、免疫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以及调控基因表达等已兴起。综述了近年来心肌淀粉样变诊断、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