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主要体现在时间跨度、性质类型、目标使命、资源要素等几个维度。要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必须要抓好学科建设这个龙头问题。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些瓶颈,需要理清思路,整体规划,从思想意识、学科方向、领军人物、学科团队、平台基地、学术制度环境等方面去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师范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迫使西部新建高师本科院校必须由单科性师范教育为主向多科性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转移。西部新建高师本科院校宜采取渐进式和适切性的转型策略,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上选择重点服务第三产业为其转型期的战略方向,即依托其文理和教育学科的优势,定位于"服务型本科",重点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非师范应用性学科,谋求与工科背景的技术本科院校展开错位竞争,最终实现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这是一种兼具战略性和战术性、胜算更大的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述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内涵和发展优势,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较快发展的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6):106-11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把发展"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这就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主体性作用,能动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以符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视角出发,强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转型面临师资队伍建设、学术质量和学风建设等问题。在克服同质化倾向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合理定位是应用转型的前提,合乎社会需要的应用转型是高校定型的保障。为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办学定位、产学研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转型与定型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6.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起点低、起步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误区,从强化学科龙头地位思想、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抓好学科平台建设等8个方面提出发展学科的思路和举措,强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学科建设的多层次、立体机制,共同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风雷 《菏泽学院学报》2015,(1):105-107,12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定位不切实际、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办学经费不足、学校与地方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科学定位,培养模式立足高教发展规律,合理设置专业,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转变观念,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封闭,管理方式单一;二是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不尽合理,评价主体单一;三是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结构单一。按照转型发展对教学质量管理提出的开放性、多元化、重实践等新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从转变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和方式、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结构等方面加强和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从而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9.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究竟是办学定位的降格还是高校教育职能的理性回归,如何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值得深入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从抢抓先机、转变观念、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已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初步转型工作,同时也存在教师教育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学科边缘化等问题。当前,教师教育面临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指向的深度转型。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主旋律、建立完善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研究机构、依托省内教师教育联盟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凝练打造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重视教育教师专业教师发展以及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是推动云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学科评判标准经历了从经典标准到现代标准的代际更迭,目前正面临新的发展问题。对其演化发展逻辑进路的分析论证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话题,对学科评判标准的历史追踪表明,以内统外、以内在标准为核心的经典标准应学科发展需要而生,在以经典范式确定传统学科地位和规范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了重要价值,并因其强调内在标准独特性的内在缺陷及背离、阻滞、僵化、弱化等负面效应而被解构颠覆。以外需驱动为核心的现代标准实现了对经典标准由内至外的范式翻转,学科建设的现代范式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活力,同时也因外在建制的发展取向偏颇带来了危机叠加、学科矮化、研究碎片化与功利化、路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探寻学科评判标准持续发展的新理路,必须以两代标准的视域融合为基准,实现标准框架的调适、重整和细分,进而制定学科研究导向、内容结构、研究方法、行动姿态等一揽子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分析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和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一级学科,正面临良好发展的机遇期,思考和规划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解学科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处理好学科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科与高校发展定位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科研范式变革、国际形势复杂、现实需求迫切的多重背景下,作为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关键问题,学科布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对于学科布局特点和本质的理解仍然存在疑惑甚至误区。通过对学科布局进行历史分析,总结了学科布局的特点与内涵,指出了新中国学科布局的进展与挑战,展望了学科布局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满—通古斯学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学科与学术热点,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优势。指出满—通古斯学研究的人类学价值,一方面体现在该族群至今仍保存着人类早期文明的诸多形态和特性;另一方面,该族群中的满族及其先人,在历史发展中以其突出的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满—通古斯学的研究及发展从研究人才、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科学阐明了满—通古斯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并提出深入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藏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藏学研究领域中备受争议的热点课题,经过三十年的争论和探讨,依然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学科理论。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回顾,试图探索藏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我校的岩土工程学科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与取得的一些成绩进行了概述,然后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及其优势提出了学科的优先发展的方向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科体系的发展进程,以历史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学科体系的演化特点,总结了学科体系的发展模式,分析了学科体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中国学科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多元的发展,这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冲破旧有束缚、张扬人文精神,在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和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文学理论走向多元和成熟;文学研究方法也在借鉴中外文论和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有力推动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应用CiteSpaceⅡ,对SSCI收录的1999—2011年的5种核心期刊所发表的4064篇情报学文献进行了分析。通过绘制研究机构知识图谱,对情报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情报学研究最为突出;通过绘制引文知识图谱,确定了中介中心性高的文献,把情报学学科发展研究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析了各个阶段研究主题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西方早期的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道文化人类学的命题。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文化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文化传播学的出发点,而文化传播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界定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即主要研究的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新闻、娱乐等内容,重点关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