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分室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根据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草-畜能量流动态,采用Shiyomi的分室模型方法,建立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分室模型。做为定量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放牧管理和进行最优控制研究的基础。系统模型由8个分室组成:地上生活部分、地下活根、地下死根、地上枯枝落叶Ⅰ(易分解部分)、地上枯枝叶Ⅱ(不易分解部分)、绵羊采食量、绵羊活重、粪便。8个分室之间的能量流用8个联立的常微分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统的分室模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轮牧实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轮牧并不一定能节约牧草。它可以在有限的草甸上控制绵羊生长速度或牧草消耗速度;使绵羊顺利地渡过冬春季,2)绵羊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放牧强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同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轮牧实验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统的分室模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轮牧实验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轮牧并不一定能节约牧草,它可以在有限的草甸上控制绵羊生长速度或牧草消耗速度;使绵羊顺利地渡过冬春季。2)绵羊体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放牧强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夏秋草场潜在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矮嵩草草甸能量动态分室模型的潜在生产力,通过放牧强度随时间的最优变化,使作为目标函数的累积采食量最大。结果指出:夏秋的高寒草甸在常放牧压力下,采食地上生活部分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0kJ/(m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3.268MJ/m2。采食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4kJ/(m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3.631MJ/m2。在变放牧压力下,最优放牧强度的最大累积采食量为8.749MJ/m2。是常放牧压力下的2.5倍。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青藏铁路冻土区段高寒生态系统主要分布类型及其变化背景,利用对青藏公路工程的类比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高寒生态系统对工程扰动的抗干扰能力和受损后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干扰场地土壤环境,冻土条件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与恢复能力等要素,提出了评价青藏铁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干扰度方法和定量评价模型,基于未来不同气候演变情境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耦合下冻土环境变化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施工方案,定量评价了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严重干扰施工地带对高寒草甸草地只有中等程度影响,影响区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将维持在50%以上,高寒草原区重工程扰动地带除了局部有明显影响外,大部分地区只有中等至轻度影响,而中度与轻度工程扰动区域,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
具有R.S.S.结构的GMANOVA-MANOVA模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主要讨论具有G.R.Rao简单协方差结构的GMANOVA-MANOVA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问题,依据似然函数,采用曲率度量来评价微小扰动(这里主要指协方差扰动)对统计推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酵母嗜杀质粒融合转移──Ⅰ.融合转移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嗜杀酵母ERR1和啤酒生产酵母AS2420出发菌株,建立了供体菌MK2-3:K+R+Leu-ρ+(n)和受体菌AS2420-1:K-R-leu+ρ°(2n).对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不尽相同;同一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也不相同.有利于融合再生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是MK2-3:菌龄30h,蜗牛酶解量30g/L酶解时间30min,此时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0%,而再生率达17.1%,这些条件对嗜杀活性无影响,再生菌落的嗜杀活性率达100%;而AS2420-1;菌龄24h,蜗牛酶量20g/L,酶解时间3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1%,再生率为18.1%.对四种渗透压稳定剂的再生效果实验表明甘露醇效果最佳,氯化钾次之,考虑到廉价,氯化钾是很好的代用品,在30%PEG6000及Ca2+条件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率可达8.9×10-6,对其中的融合子MAR4的遗传性状及嗜杀活性的稳定性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大小测定,dsRNA质粒的提取及电泳结果分析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融合子MAR4具有较高的嗜杀活性并可以稳定遗传,有与供体菌MK2-3嗜杀质粒dsRNA相同的电泳行为,  相似文献   

8.
以酿酒酵母两种不同类型的嗜杀菌株SK4(K1型)和ERR1(K2型)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嗜杀酵母的嗜杀特性.证明两株菌产生的毒素蛋白的最适条件不同,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4.8、16℃和4.2、22℃,但均对在对数生长期的敏感细胞作用最显著.SK4和ERR1的嗜杀质粒的比较表明:M1-dsRNA质粒和M2-dsRNA质粒分子量分别为1.7kb和1.5kb,两株菌的L-dsRNA质粒均为4.0kb.用高温和紫外线处理嗜杀酵母,嗜杀活性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9.
将P1噬菌体的ref基因与人心钠素的嵌合基因REF-ANP分别克隆入带P_L启动子和T7启动子的两种表达载体,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质粒pZJM1和pZJM4.pZJM1转化DH5α、pZJM4转化HMS174,在表达细菌培养到OD_(600)=0.25时分别进行温度诱导和化学诱导,快速凝胶扫描结果表明REP-ANP表达量各占细菌可溶性总蛋白的67.1%和28.1%;在OD_(600)=1.0或2.0时进行诱导,均能维持高效表达;且温度诱导的表达效率总是优于化学诱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评价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听神经瘤的价值,本文分析44例听神经瘤MRI表现,探讨该瘤囊性的病理基础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1.0T超导MR系统,常规SE序列或快速SE序列T1中权,T2加权成像,层厚3-7mm,其中36例静脉内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本组46个肿瘤中,有2个(4.3%)地内耳道IAC内;6个(13%)仅限于桥小脑角(CPA);38个(82.6%)  相似文献   

11.
为缓解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原生态退化提供新的措施,以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哈尔盖镇冬春草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传统放牧样地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样地中植被群落的特征变化。试验以野外样方调查为主。结果表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能显著提高高寒草原群落盖度;同时,放牧时间改变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亚优势种与伴生种组成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禾本科牧草重要值显著增加,而常规放牧时间下耐牧性较强的莎草科牧草重要值增加,但两者对牧草优势种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放牧时间改变对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没有显著影响。放牧时间改变能一定程度缓解高寒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三江源区玉树州称多县珍秦乡围栏禁牧高寒草甸和围栏鼠害治理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寒草甸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围栏禁牧和围栏(适牧)鼠害治理对提高草地群落生产力有一定效果;2.围栏禁牧对于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围栏鼠害治理的同时进行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增加;3.高寒草甸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限值因子是温度,而不是水份.  相似文献   

13.
青海河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区域,从"植被状况-土壤状况-干扰状况-生态系统价值"4个方面的17个指标构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目标层A、准则层B、因子层C).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准则层中植被和土壤状况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453 4和0.298 4,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因子层土壤有机质、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权重较大,分别为0.168 2,0.164 9,0.164 9,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显著,虫口密度、土壤碳储能力和牧草生产对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小,其权重分别为0.007 5,0.010 5,0.010 5.青海河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较好,除样地7外皆属于健康之列.但样地3和样地5评分较低,偏向恶化.应在草地处于初级退化阶段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灌丛植被的分布、植物区系、生态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青海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层片结构、生态型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旨在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对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踏查和对鸟岛、大通山,以及海晏湾3个地区的野外取样调查,比较讨论了重要值的各类计算公式.认为,在草地植物群落中用重要值=(相对盖度+相对频度)/2×100比较科学,并用组平均法(GAM)对该地区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划分为24个群落,分别属于沙生植被、沼泽草甸、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及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等7个植被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芒草-杂类草型草原实行暖季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及围栏封育3种不同利用方式,探讨了划区轮牧在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参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轮牧区通过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家畜采食方式的控制,以长芒草为主的禾本科牧草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和围栏封育区,代表草原退化的菊科种群有所降低,草地生产力明显高于对照区,划区轮牧十分有利于长芒草草场的植被恢复,对今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甸演替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高原草甸类为主的天然草地演替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省高寒草甸草地严重退化,演替呈逆向演替。其成因主要是日益不良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的过度扰动,尤其鼠虫害、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挖掘,对高寒草甸逆向演替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氮素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川西北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氮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0~40 cm土层在整个生长期内,有机质含量均高于60 g.kg-1,全氮含量高于2.83 g.kg-1,养分含量丰富.浅丘山地草甸土壤氮素随季节变化呈现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变化(浅丘山地灌丛)或退化程度增加(丘前阶地草甸)使得土壤氮素随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但影响主要表现在0~30 cm土层中,并且越往表层,差异越大.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C/N值偏小(<25),利于氮的矿化养分释放.由于研究样地中灌丛的出现,虽然没有引起明显的"沃岛"现象,但加大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西北羌塘高原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260种,隶属于31科、108属。在区系组成上,以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华夏成分占显著地位;组成群落的优势植物为青藏高原或青藏高原—帕米尔—亚洲中部高山成分,且为适应高原隆起发展起来的年轻成分。该保护区由于地处极端的高寒位置,故蕴育出了耐高寒、抗干旱及抗紫外线的饲用植物、药用植物、花卉及谷类作物野生近缘种等极端环境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