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食品防腐剂对荔枝霜疫霉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食品防腐剂——丙酸钙、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尼伯金甲酯、乙酯、丙酯、反丁烯二酸桂醇甘醇酯对造成荔枝果实腐烂的主要病菌——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用的7种食品防腐剂中,丙酸钙对荔枝霜疫霉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反丁烯二酸桂醇甘醇酯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荔枝龙眼重要病害炭疽病和霜疫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指出荔枝龙眼炭疽病和霜疫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花穗和果实,叶片早落,花穗干枯死亡,果实腐烂并产生异味;两种病害为害造成的损失很大,防治必须及时,且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3.
以抑制植物主要病害病原菌和内生防病相关酶活性为评价标准,从蔬菜作物体内分离筛选植物内生细菌资源。从苦瓜、丝瓜、空心菜、大豆等10种蔬菜体内分离到101株细菌,发现内生细菌在不同种类的蔬菜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其中丝瓜叶上的内生细菌数量最多,洋葱体内分离到的内生细菌数量最少。运用平板对峙法从中筛选出了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水稻细条病菌、荔枝霜疫霉病菌等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获得对以上4种病菌均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有41株,占总株数的40.6%。对101株细菌进行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测定表明,同时具有3种酶活性的菌株有32株,占总菌数的31.7%。从中选出13株拮抗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经初步鉴定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进一步对筛选获得的同时对以上4种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且具有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13号、14号、59号和82号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4个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或其近缘种。  相似文献   

4.
周俞辛  韦伟 《汉中科技》2013,(6):54-55,53
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A~1和A~2两个交配型及寄生疫霉菌(P.micotianae Var.parasitica)A~1和A~2两个交配型为标准菌株,对从新疆石河子、塔城、吐鲁番、伊犁、哈密和昌吉六个不同地区辣椒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分别编号为Ph—2、Ph—11、Ph—14、、Ph—15、Ph—16、Ph—17)的蛋白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这6个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与辣椒疫霉菌标准菌株一致,它们都有相同的5条重带和基本相同的3~4条弱带,而与寄生疫霉菌完全不同。说明该法可做为疫霉菌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实验中同一菌种不同交配型间的蛋白质电泳图谱完全相同,但6个菌株中Ph—2、Ph—14和Ph—16的弱带与标准菌株间稍有差异,是属于菌株间的差异还是其它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胶孢炭疽菌菌株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6个省的38种植物上收集并鉴定43个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aides)菌株,比较和分析了它们的培养特征和生长适应性等性状。43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和不同培养条件(温度和pH)的生长适应性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43个菌株的分生孢子的长宽及43个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生长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菌株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水平。聚类分析把43个菌株分为距离相差不大的多个类群;各菌株的分.化与菌株的寄主种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菌昧的形态学特征不适合对林木胶孢炭疽菌进行种以下的类群划分。  相似文献   

7.
为控制灵武长枣炭疽病的危害,加快新型生物防治菌剂的研发,通过微生物技术和分子技术,从宁夏灵武市大泉林场枣园土壤中分离筛得细菌J6-N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6-N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pH=4~10、盐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超过10%时均能生长,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该菌株生长的最适pH=8,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盐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分泌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对胶孢炭疽菌进行拮抗,抑菌率为(77.63±2.64)%.该菌株对灵武长枣炭疽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樟科植物众多,国外有关樟疫霉对樟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的报道较多,而国内对其研究较少。笔者从樟疫霉的分类地位、危害分布情况以及鉴定方法、遗传关系、生活史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深入研究:(1)对极易受到樟疫霉危害地区的樟属重要种植地的樟疫霉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明确樟疫霉的危害状况;(2)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樟疫霉进行亚磷酸盐敏感程度研究;(3)对亚磷酸盐不同敏感程度菌株之间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明确亚磷酸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体,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卵孢子,由于其抗逆性较强,利于致病疫霉渡过不利的生存环境,给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属于异宗配合,即A1、A2交配型同时培养时才会产生卵孢子。因此,快速而有效地检测致病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将为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分子机理的研究及致病疫霉的防治奠定基础。通过直接配对法、纸盘法和分子标记法三种方法,对5株来源不同的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检测。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表明,菌株HQK8-3、2PO-D、USA1的交配型与ATCC标准菌株64093的交配型一致,为A1交配型,而菌株2PO82001、P7723的交配型与ATCC标准菌株32835的交配型一致,为A2交配型。说明三种方法均可有效鉴定致病疫霉交配型,但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验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菌株交配型测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培养法,从秦岭紫柏山七叶树茎段中分离得到45株内生真菌,通过真菌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到7个属如链格孢属(Alternaria)、鬼伞属(Coprine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及颈点霉属(Phoma)等。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HPLC)及质谱(MS)方法检测表明,菌株SL-6的代谢产物中存在七叶皂苷类化合物。抑菌活性试验显示,菌株SL-6的发酵液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及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从新疆油田油井旁土样富集、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HL-6,经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表明,使用乙醇作为碳源制备液体种子液是可行的,之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先后对菌株生长的培养基组分及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HL-6的最适生长条件为:碳源(柴油)浓度为0.5%、氮源选择(NH4)2SO4浓度为8g/L、磷源为KH2PO4:Na2HPO4摩尔比为3:1、酵母粉浓度为0.03g/L、培养时间为3d、培养温度为20℃、pH=7.6、装液量为30mL、接种量为1.5%、摇床转速为150rpm.验证实验和预期一致,优化后降解率达到89.80%,比最初的78.50%提高了14.4%.  相似文献   

12.
纳豆激酶产生菌的固体发酵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影响纳豆激酶产生菌固体发酵时产酶影响因子如碳源/氮源、含水量、温度、pH和培养时间等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菌株1适宜的固体发酵产酶培养基豆粕:麸皮比为3∶1;菌株2适宜的固体发酵产酶培养基豆粕:麸皮比为1∶1时产酶活性最高;菌株1适宜的培养基含水以50%最好,菌株2以70%最好;培养基初始pH均在7.0时酶活最高;发酵温度均以25℃最好,不易超过30℃;两个菌株的适宜发酵时间分别为36 h(菌株1)和72 h(菌株2).在优化发酵条件下,两个菌株单位发酵物中纤溶酶平均酶活力可分别达到1 407.25 U/g(菌株1)和953 U/g(菌株2).  相似文献   

13.
以DL-1-苯乙醇为唯一碳源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出1株高度立体选择性还原苯乙酮为S-1-苯乙醇的产酶菌株No.XC35-8。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多种辅助底物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选取异丙醇进一步研究其对酶促反应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5g/L葡萄糖为培养基碳源,10g/L胰蛋白胨为氮源,30℃,200r/min振荡培养30h。转化底物苯乙酮体积分数为0.1%,辅助底物异丙醇体积分数为6%,转化24h,底物转化率可达83.4%,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ee值)为99.5%。  相似文献   

14.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平板变色圈法,从土壤中筛选到1株脂肪酶高产菌XYU-6,经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XYU-6被鉴定为洋葱假单胞菌(Burkholderia cepacia).设计单因素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00;,蛋白胨2.00;,豆油1.00;,KH2 PO40.35;,K2 HPO4 0.15;,MgSO40.05;,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30℃,培养48 h,酶活可达24.1U·mL-1,是优化前的1.65倍.  相似文献   

15.
从石油污染场地分离到一株可降解菲的菌株SP 3,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该菌能够以菲为唯一碳源,在菲浓度为100 μg/m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28 ℃摇床培养7 d降解率达到了99%以上。对该菌进行了最佳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淀粉1%、牛肉膏1%、Na2HPO4 0.2%、NaH2PO4 0.2%,并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 ℃,初始pH =7.5,培养时间12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株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解磷能力和解磷条件的优化,为解磷菌肥的开发提供优良菌株和培养技术。【方法】实验选取一株从杨树根部分离的促生真菌菌株SH16,分别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和钒钼酸铵法测定其解磷能力,以磷酸钙为磷源,测定不同培养因素对解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菌株SH16对磷酸钙、过磷酸钙、磷酸铝、植酸钙等4种磷源均具有一定的溶解作用,对磷酸钙溶解效果最好,7 d后可溶性磷浓度达660.9 mg/L,解磷效果可达45 U/L; 初始pH、碳源、温度及NaCl质量分数对菌株SH16的解磷效果影响最大。设定初始pH为8,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温度为30 ℃,培养基中添加50 mg/L的水溶性磷时,该菌株的解磷效果最好。菌株对NaCl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随着NaCl质量分数升高,解磷量逐渐下降,当NaCl质量分数达到5%时,解磷量仍可达173.1 mg/L。【结论】菌株SH16对磷酸钙表现出较高的溶解活性,可以进一步开发为生物菌肥。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拮抗酵母菌0732-1产生抗菌物质的影响,明确0732-1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培养条件。以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为指示菌,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0732-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酵母菌0732-1产生抗细菌物质(ABS)最适碳源为果糖,其次是葡萄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最适氮源为硫酸铵。当酵母菌0732-1接种入PSB培养液中,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9.0;装样量为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20℃;培养96 h时,发酵液中ABS的抑细菌活性最强,且随着发酵液随发酵液pH值的降低而抑细菌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从酒酿、酒曲样品中,采用透明圈法对淀粉酶产生菌株进行初筛,并通过测定酶活对其进行复筛.对所筛选出的产淀粉酶能力较高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经鉴定是克雷伯氏菌属,将其命名为Klebsiella sp.ZSY-I.通过正交实验对该菌株产酶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菌株产酶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KNO3、温度、淀粉和pH.该菌株在淀粉含量为2.5%,KNO3含量为1.25%的培养基上,30℃和初始pH为7.5,培养24 h后,酶活力达到最高为14.66 U/mL.  相似文献   

19.
 同型产乙酸菌纯培养物的获得,可为研究其在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的生理生态功能以及生产化工溶剂乙酸提供种质资源。以CO2为碳源,采用改良Hungate厌氧技术,从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一株同型产乙酸菌CA3。该菌株为严格厌氧,卵形,G+,可利用H2/CO2产乙酸,也能发酵葡萄糖、果糖等产生乙酸。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CA3隶属Blautia sp.。菌株CA3能在20~45℃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初始pH值为8.0。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A3利用H2/CO2产乙酸速率可达8.92mg/(L·h);以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葡萄糖时,发酵体系的乙酸浓度可达1370mg/L。  相似文献   

20.
A phosphate-accumulating bacteria strain PAO3-1 was isolated from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ludge supplied with sodium acetate as carbon source under stable performance. This strain has good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ffect on normal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Phosphorus removal ratio was raised form 44%with no added strain to more than 82% with strain strengthening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t is identified to be AlcaUgenes sp.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y,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cell of strain PAO3-1 is straight bacilli form, 0.4×1.1 μm, no flagellum, gram negative and special aerobiotic.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pH for growth are 32℃-37℃ and 5.5-9.5, respectively. The shape of slant clone is feathery. The phosphate situation, which was 76. 5% higher than that in non-starving situation. Its phosphate release rate of log course in anaerobic phase and in culture without phosphoru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log 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