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己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在孟轲的哲学思想中,心的理论占着重要地位。我前为文《孟轲的心、气论及其渊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论到他的“存心”、“养心”之说,对于“不动心”则说的很少。今之论者,论到它的,一般也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其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少有谈到它的实际意义的。从学术的意义来讲,当然要从哲学的角度予以考察,但这是不够的,弄清  相似文献   

3.
纵观《孟子》,洋洋洒洒,十万余言,除了其主体仁政——内圣外王思想之外,孟子的“时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变”思想,是孟子进行游说、讲学、辩论等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孟子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深入研究孔孟理财之道中,论述孟子的“薄税敛”思想。着重对孟轲的民为国本、国君当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劳动人民负担主张作了陈析,以为今鉴古。  相似文献   

5.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散文足可与诗歌并驾,不惟历史悠久,而且佳作如云,它以其灿烂的光焰,照亮了中国文坛。早在春秋战国,以《左传》、《国语》、《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孟子》、《庄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光辉交映,形成双壁。两汉之世,有司马迁、班固等大家,史传体散文勃然兴起,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建安文学和六朝小品,光怪陆离,清新可爱,亦有不少佳作。唐宋两代,在“古文运动”推动下,异军突起,名家辈出,致有唐宋“八大家”。自元以降,一方面是戏剧、小说兴起,另方面是“八股文”的毒害,散文似不如前,虽…  相似文献   

7.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标志着唐宋古文最高成就的“八大家”古文,则是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当中一份珍贵财富。古往今来,关于唐宋八大家精品古文的选本不计其数,然而,无论是选文的广泛性与代表性,还是流播影响的广度与深度,都首推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遗憾的是,在古典文学名著“文白对照”蔚成风气的今天,却无人问津此作。最近,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郭预衡先生主持完成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项目《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明代“唐宋派”古文家茅坤选评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荀子》中“善”、“恶”、“荣”、“辱”、“乐”’等字眼的意蕴以探究孟子、荀子不同的价值标准及思想的巨大差导。  相似文献   

9.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提倡“仁政”,反对虐政:疾呼“保民而王”,以“仁义”安天下。孟子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强化语言效果,巧妙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段,使得他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透彻,气势充沛,锋芒逼人,富有雄辩力,充满鼓动性;因之也形成了他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成就了他这位语言巨匠。孟子所用各种修辞手段,比喻要算是最突出的了。早在汉代,赵歧在《孟子注题辞》中就曾经说过“孟子长于譬喻”。  相似文献   

10.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章。《孟子》一书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诸候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其文虽然尚未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内容的广泛、主题的集中、逻辑推理的严密,都是《论语》所不能比拟的。孟子在先秦诸子中,尤以善辩著称。说理畅达,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极富有鼓动性和说服力。《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席对话,驳斥了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愿受教,从而集中地宣扬了他的“保民而王”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提倡“保民”,反对害民;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在人民遭受荼毒的战国时代,也不无积极意义。但保民只是手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使之得以“王”天下,才是目的。这里,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齐宣王和孟子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1.
1.自《孟子》问世以来,关于《孟子》的话题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关《孟子》的社会学话题,提起的人似乎并不多。我们认为,《孟子》跟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一样,都是一座蕴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宝库。人们尽管可以侧重《孟子》的某一方面,而大谈其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美学的、文学的、心理学的话题,但人们不应该忘记《孟子》的社会学内容。《孟子》一书,说到底,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如果把《孟子》七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实际上讨论的便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行动,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天下恶乎定”的道理。而这,恰恰就是当代社会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享誉世界的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的影响之所以历久不衰,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性善论等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孟子》语言精练、形象,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说事论理,产生了明白晓畅的艺术效果。由于《孟子》篇幅较长,本文以《孟子·梁惠王》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意境、词语以及章句这四个方面的辞格来窥探《孟子》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5.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里的“为长者折枝”的解释,从来众说纷坛,所见不一。一九二○年,上海书业公所印行山东历城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说:“枝,是树枝;折,是折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润东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枝,同肢。这句谓,为长者按摩肢体。或解为对长者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又有解为替长者攀折花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枝,同肢。折肢指按摩。”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期的思想界,兴起了一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在孔门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但与之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疑孟、辩孟乃至黜孟的“非孟”思潮。本文对“孟子升格运动”过程中的“非孟”思潮进行论析,认为“非盂”思潮出现的原因极为复杂,与当时学人的疑古思潮、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18.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19.
坚毅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10-13,9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韩愈对孟子的推崇是明显的,除了著名的“道统论”以外,韩愈还对孟子的“禽兽”、“仁义”、“道德”进行了重要的证明和展开,它对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有帮助的。孟子通过“禽兽说”指出了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而其道德的实际内容却是家庭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