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穆旦早期的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就现代性特征做出过很多的辨析和推断,试图找到其早期诗歌现代化特征中蕴含的某种深化的主题,但是,穆旦早期诗歌并不仅仅只是现代的,其早期诗歌中也有着古典性的呈现,文章从《探险队》来看其早期诗歌中呈现出的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丰富了它的创作理论主张。意象派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并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材和取意等,为英美诗歌的创作繁荣发展了新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3.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西方意象派在其发展探索过程中借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由社会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意象派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表现手法,但由于文化差异原因,它并没有达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神韵”境界,与中国传统“神韵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古典诗歌的经验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发生关联。首先,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感受方式和生存技艺,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引起今天读者在人生经验上的共鸣。其次,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书写的哪些生活经验已经或正在消失。第三,诗歌与经验的复杂关联,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要求。最后,以战争诗歌为例,讨论当下发生的经验与过去发生的经验的关系,它涉及到感受与体会诗歌作品意义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民族的文化传统、情绪方式以及心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典诗歌具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走一条健康的鉴赏诗歌之路。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是授人以渔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尝试以课本安排为媒介,直观而形象地对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向学生进行演示与练习,从朗读诗歌、解读内容、品评意象、再创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以此来带领学生初扣诗歌鉴赏的大门并逐渐养成好的鉴赏习惯。  相似文献   

9.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研究离本体研究较远,高度不够.李娓教授的<古体诗歌艺术研究>以诗情道性阐说的方式达到了诗歌艺术本原的新发现,从哲学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开辟了古典诗歌研究的新途径.该著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立论根基,从天道与诗道的形而上品质的高度,以新的角度审视并研究诗歌审美体验、诗歌语言、诗歌炼意、诗歌旋律、诗歌修辞诸多方面的表现特征及其形而上渊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命题与新观点,为我国诗歌艺术的理论研究草构一个新框架.  相似文献   

13.
"性情"与"学问"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命题,如果说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决定了"性情"是古典诗歌占据主流地位的诗学主题,那么"学问"则是古典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中静默潜流的另一支。与诗歌性情化课题的蔚然成风不同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片段、不  相似文献   

14.
历来中国新诗被视为受西方诗歌影响而远离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新体。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本文从本体角度阐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诸多影响,认为正是古典诗学的滋育和制约才造就了新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诗美流向。因此新诗变革的各种优劣现象都可以在古典诗学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在诗歌语言中的例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中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的运用十分丰富,正是借助于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古典诗歌才可能准确地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并赋予读者以极大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蓝冰诗歌在精神指向上的自由意识,认为正是自由意识引导诗人去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关怀现实人生;其诗歌艺术也体现了现代与古典互相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高媛 《科技资讯》2013,(36):185-185
古典诗歌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典诗歌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要让高中学生欣然地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诵读训练、引入趣闻、巧用流行歌曲、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体会古典诗歌之美,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诗歌以其浓厚的古典韵味在现代诗坛中独树一帜,其诗歌很好地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意象创造及自由和谐的优美韵律,使得现代诗歌中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因子。这无论对于当代的精英文学创作还是大众文学创作,都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震英教授《诗意的聚凝——姚贾诗派研究》是唐代诗歌流派乃至古典诗歌流派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著作第一次提出姚贾诗派的概念并论证了其成员组成及发展历程,重建了中晚唐诗坛格局;书中采取动态的方式演绎诗歌流派的发展历程,打破了传统文学流派中以宏观论述结合作家作品为中心的静态写作模式;该著作从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实际出发审视文学流派,对文学流派的内涵和外延作出学理层面的现代解释,彰显出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已在自觉建构古典诗歌流派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