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使用元担忧量表、自我妨碍量表(SHS)和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DASS-21)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元担忧、自我妨碍、应激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大学生元担忧是抑郁的风险因素(β=0.33,t=5.05,p0.001);2)自我妨碍对元担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有风险增强的调节效应(β=0.13,t=2.31,p0.05);3)这种调节效应(β=0.02,t=0.48,p0.05)以应激(β=0.54,t=9.27,p0.001)为中介变量.由此得出:元担忧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受到自我妨碍的调节,而这一调节效应又通过应激中介实现.此发现为治疗元担忧所诱发的抑郁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对随机选取的381曾留守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尊和自我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和自我刻板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0.54,-0.56,P值均0.01);积极心理品质和自我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和自我刻板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0.37,-0.36,P值均0.01);控制自我和谐变量检验发现自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直接效应不显著(LLCI=-0.376,ULCI=0.245);自我和谐中介效应显著(LLCI=0.099,ULCI=0.094)。结论:曾留守大学生自我和谐对自尊和积极心理品质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陕西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复原力和安全感特点,及心理复原力对安全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延安市新华中学初一、初二学生857人,使用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HKRA)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01)以及留守儿童(P=0.003)。且流动儿童的安全感总分低于对照组儿童(P<0.001)和留守儿童(P=0.032)。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复原力的自我、家庭和社会维度对留守儿童(自我:β=0.26,p=0.014;家庭:β=0.49,p=0.008;社会:β=0.45,p=0.012)和流动儿童(自我:β=0.23,p=0.012;家庭:β=0.34,p=0.055;社会:β=0.39,p=0.007)的安全感回归效应显著。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通过改善农民工子女心理复原力的外部保护因子,能够提升其安全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反刍思维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对安徽省某中学49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关系,检验特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等维度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β=0.0371,t=2.2023,P<0.05;β=0.0265,t=2.2473,P<0.05;β=0.0307,t=2.9403,P<0.01;β=-0.0172,t=-2.0471,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等维度通过特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父亲情感温暖维度通过特质反刍思维中症状反刍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其中,特质反刍思维在母亲过度保护与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85%,在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与欺凌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特质反刍思维进一步影响初中生欺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成就动机和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成就动机量表(AMS)和心理控制源量表(IPC)为研究工具对3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避免失败和心理控制源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自我灵活性与成就动机和心理控制源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而自我刻板性与避免失败、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大学生成就动机和心理控制源与自我和谐关系密切,即大学生成就动机和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和学业求助量表对294名内地藏族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①内地藏族初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求助(t=-2.421,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工具求助上存在显著差异(F=4.537,P<0.05),在执行求助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15.269,P<0.001),经多重比较表明,预科学生的工具求助显著高于初二学生,初一和初二学生的执行求助极其显著高于预科学生;②内地藏族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求助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对工具求助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73,P<0.001),对执行求助和回避求助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20,-0.321,P<0.001);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执行求助和回避求助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06,-0.203,P<0.001)。其结论是:内地藏族初中生的工具求助受性别、年级因素影响,执行求助受年级因素影响;支持"脆弱假说",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表现出求助行为,而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避免求助。  相似文献   

7.
以探讨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差异为目的,采用杨丽等(杨丽,梁宝勇,张秀阁,等.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39-144.)根据中国大学生情况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APS-R)对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63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完美主义人格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部分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人格量表各个维度及总均分的得分情况都处于中等水平;在秩序维度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差异显著,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t=3.003,P0.01).2)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高标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310,P0.01),男生高于女生;男女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秩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267,P0.05),体育专业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差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624,P0.05),具体表现为大二的得分低于大三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量表的高标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6.812,P0.01),具体表现为大三的得分低于大一和大二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对于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354名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尊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r=-0.15,P0.05);自尊与自我控制呈显著的正相关(r=0.33,P0.001);自我控制与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01);控制变量自我控制检验发现,自尊对攻击性直接效应不显著,95%置信区间值为[-0.38,0.57];自我控制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值为[-1.18,-0.54]。结论:留守青少年自我控制在自尊对攻击性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贵州省5所高校600名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尊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47,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呈正相关(r=0.35,P0.01);自尊能够负向显著预测就业焦虑(β=-0.39,t=-9.14,P0.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显著预测就业焦虑(β=0.18,t=4.07,P0.001);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就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4.70%。  相似文献   

10.
张婷婷  王月琴 《科技信息》2012,(29):244-245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为研究工具,对120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表明:家庭功能与心理症状水平显著负相关(r=-0.23**,p<0.01),心理症状水平高,家庭功能水平低,心理症状水平低,家庭功能水平高;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与心理症状水平非显著负相关(r=-0.02,p>0.05),沟通、角色、情感介入、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心理症状水平显著负相关(r=-0.20**,p<0.01;r=-0.26**,p<0.01;r=-0.22**,p<0.01;r=-0.21**,p<0.01;r=-0.17**,p<0.01)。结论是,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高,家庭功能低,心理健康水平高,家庭功能高;问题解决侧重情绪疏导,心理健康水平高,问题解决侧重问题本身的解决,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1110名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是否独生变量上,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意义感维度差异显著(t=-2.39,P<0.05);在年级变量上,可理解性(F=4.14,P<0.01)与意义感(F=2.86,P<0.05)两个维度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一致感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一致感有预测作用;大学生中非独生高于独生,大四学生心理一致感最高,大二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学生文化依恋对文化适应压力的影响以及心理安全感、歧视知觉和认知闭合需求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对82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文化依恋与歧视知觉、认知闭合需求、文化适应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2)文化依恋、心理安全感能显著负向预测文化适应压力,歧视知觉、认知闭合需求能显著正向预测文化适应压力,文化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安全感,能显著负向预测歧视知觉和认知闭合需求,心理安全感能显著负向预测歧视知觉和认知闭合需求;(3)心理安全感、歧视知觉和认知闭合需求在文化依恋对文化适应压力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并且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应更加显著。研究表明文化依恋对文化适应压力有显著影响,并且个体通过将文化作为依恋对象,可以激活其安全基地图式,产生心理安全感,通过保持较高的心理安全感,降低歧视知觉和认知闭合需求,从而减少个体的文化适应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感知压力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自我管理能力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方便抽取182例CHF患者,使用问卷调查患者的睡眠质量、感知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结果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的感知压力负向影响自我管理能力(r=-0.388,P<0.01);感知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88,P<0.01);而自我管理能力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关系(r=0.495,P<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感知压力对CHF患者的睡眠质量总效应为0.444,直接效应为-0.394,占总效应的88.74%,自我管理能力在感知压力与睡眠质量间存在中介作用,总间接效应(0.050)占总效应(0.444)的11.26%.结论 自我管理能力在感知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可帮助CHF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轻CHF患者的感知压力,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编制大学生心理痛苦他评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形成量表初稿,对某高校班主任及心理委员共443人施测,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检验;使用Beck抑郁量表-Ⅱ(BDI-Ⅱ)和心理痛苦量表进行效标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包括4个维度24个条目,解释总变异的72.85%;验证性分析发现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2.878;GFI=0.8;CFI=0.87;IFI=0.87;RMSEA=0.1);量表总分与Beck抑郁量表-Ⅱ(BDI-Ⅱ)和心理痛苦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9~0.43,均p0.01); Cronbach α系数为0.95,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0.93;班主任与心理委员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77,相关系数显著(p0.01).认为心理痛苦他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大学生心理痛苦程度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83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心理安全感相关显著(R=0.492,P0.01),大学生人际容纳对心理安全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F=27.944,P0.05).大学生不同类型的人际容纳对心理安全感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文版早期逆境量表、黑暗三联征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及社会逆境感知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中文版早期逆境量表的单因素模型拟合良好(x2/df=1.24,GFI=0.97,CFI=0.96, TLI=0.97, IFI=0.97, RMSEA=0.03);中文版早期逆境量表得分与黑暗三联征量表和社会逆境感知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 P<0.01; r=0.58, P<0.01),与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61,P<0.01),其组合信度为0.79,平均方差抽取量为0.54;信度检验发现,中文版早期逆境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92;重测信度为0.8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考生与高校生自我肯定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我肯定意识量表和心理健康类型诊断量表(MHP)对203名全日制高自考生(自考生)和256名普通高校生(高校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 ①自考生的心理性(t=7.15)、社会性应激(t=4.06)及应激程度(t=4.83)高于高校生(均为P<0.001),生活质量低于高校生(t=6.42,P<0.001);②自考生自我充实和自我封闭2个因子分均高于高校生(P<0.05,P<0.01);③积极自我肯定因子与应激程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P<0.001),与生活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P<0.001);消极自我肯定因子结果相反;④自考生的自我充实和自我封闭对心理健康的4个应激维度,自我充实和自我表露对心理健康的生活质量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生的自我充实和自我表露对心理健康的心理性、社会性、躯体性应激3个维度,自我实现和自我封闭对心理健康的生活质量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自考生自我肯定意识对心里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校生.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自考生的心里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证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取6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表露、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表露得分、自尊得分及SCL-90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辅导后,两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P<0.01,P<0.001)。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显著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表露、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社会幸福感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394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1),与社会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大学新生社会幸福感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在中介模型中,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157,社会幸福感的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288。结论:社会幸福感在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生命意义感关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学生早期控制知觉、焦虑特质与超自然信仰的调查与分析,探讨焦虑与超自然信仰的关系。采用早期控制知觉、焦虑特质和超自然信仰量表对24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1)大学生早期控制知觉与焦虑特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早期控制知觉及其各因子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焦虑特质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早期控制知觉对焦虑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大学生家庭控制知觉和焦虑特质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