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一经典名言是十分正确的。不同的读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以及审美经验的差异,对一部文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是不会相同的。正象鲁迅对《红楼梦》所提出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建,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对于诗歌的欣赏与评价,更是如此。诗歌总是饱和着作者的主观意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跳跃性、含蓄性、情感性、神秘性等特点。有的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对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欣赏与评价,历来意见不一。特别是对难…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的“客观性”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相通的交流和结合。要完成传达与解读这一完美的任务,需要经过读者的直觉感受,逻辑思考和比较评价等相互交融才能达到美妙的和谐,产生审美的共鸣。戴望舒的诗歌作品《雨巷》、《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晤”。诚然,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于是也便会有各自的独特感悟。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是经常高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然而,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学生的人生见解是不成熟的,他们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所以他们的感悟也必然会有偏差、分歧。读者再多,感悟再独特,“哈姆雷特”终究还应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成为其他人。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重点指阅读)中,读者原先各种理想、经验、趣味、素养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德国的接受美学家尧斯认为,在文学史上,所有的“文学事件”,它们的“相关性”“基本上是以当代和其后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圣经”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具有深刻的影响,她的作品活用“圣经”之处多不胜数。《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情节———从“失乐园”到“复乐园”———充满了“圣经”原型意象,让读者在欣赏并接受小说之余,不得不惊叹作家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8.
钟惺在《诗论》中提出的“诗乃活物”的卓越见解,使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进入诗学的研究范畴,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独树一帜。这不仅是向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的创作美学提出挑战,同时使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把握途径。因而,重新评价钟惺的《诗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在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着重论述了艺术作品的完成问题。在他看来,任何艺术作品最终都是由读者来完成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表演者与见证者。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表演是将艺术作品感性化,使其成为审美对象;而见证者是对艺术作品的见证,见证其成为了审美对象。欣赏者用这双重身份使艺术作品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当《科技智囊》由经济类媒体向专业类管理杂志转型的时候,曾经喊出了“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口号,并一直把“透析企业生命系统,维护企业生态关系”作为我们服务客户的目标。近期,《科技智囊》召开了一次读者恳谈会。一位老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科技智囊》的一些“惋惜”。在他看来,《科技智囊》曾经提出过一个“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当时很欣赏这个提法,并且一直认为,这个应该成为《科技智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惜的是《科技智囊》近期没有针对“企业生态系统”展开更详细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我与《今日科技》”栏目,是本刊读者交流学刊用刊信息的园地,读者可以利用这个园地交流学习和应用《今日科技》的心得和体会,也可对本刊的内容、版面、发行等主机提出建议和意见。本期先刊登三位读者的来信摘要,以后将不定期与大家谋面,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2.
《社戏》作为《呐喊》的最后一篇,与一个多月后所作的《自序》相合在何处?重读借镜日本文章与五四戏剧改良的《社戏》,叙述者在对中国戏的文化建构中,呈现出和《自序》在“寂寞”的“梦”的“幻化”与“经验”的“反省”之间态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与情感的关系,《诗经》最早涉及。之后,汉代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有“情者,文之经”、“辞以情发”之说,而唐代柳冕提出的“文生于情”的观点最为著名。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情感与写作的关系,强调了情感对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文章中的情感与读者也就有了关系。这种关系,前人总结为“情生于文”。但“情生于文”却不易做到,是需要一定写作功底的,若注意“文情贵独”,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技巧,则“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相似文献   

14.
读者是修辞叙事学中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文本只有被读者阅读才有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阐释对作品的多样性解读有重要作用。以费伦的“四维读者观”为理论基础,以爱伦·坡《泄密的心》为例,分析叙述读者和作者的读者在解读文本中人物的变态和道德寓意时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5.
《诗经》的比兴手法在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引起的纷争也特别多。本文从朱熹有关“比兴”的说法入手,对《诗经》的比兴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说明。主要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来分类,介绍了五种类型,既举出恰当的例子,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比兴的艺术价值以及时后世文学相关的影响。应该说,本文可以给初读《诗经》的人,尤其是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一个关于“比兴”的全面、完整、客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嘉莉妹妹》传人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出现了中国版的“嘉莉妹妹”——《我要富贵》,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本文在分析两部小说情节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比较《嘉莉妹妹》与《我要富贵》的异同,揭示两者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对高中阶段的诗词赏析作了更具体的要求,把单元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赏析“诗词的意境美,诗词的声韵美”。就词的赏析来说,《语文读本》(必读)中就有一篇《词的欣赏》,它能否作为学生学习的蓝本和教师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政治的角度去欣赏与领略《昭明选》中的几篇作品,可以看出郭璞的“游仙诗”所涵盖与表现出的老庄哲学思想;屈原《楚辞》“招魂”篇折射出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误区;贾谊的“鹏鸟赋”所蕴含的朴索辩证法思想与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欣赏众所周知,音乐演奏(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例如歌曲《我的太阳》是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特别是最负盛誉的“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更是令人精神爽朗、赏心悦目。总之,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两本书是青年记者甘建华的新闻作品集。我向来认为,一般记者大可不必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因为我们总难逃脱“新闻是易碎品”这个规律,将已破碎的瓷瓶收集并上架陈列,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欣赏。与其花这种无用功,不如赶紧去制作一件新瓷瓶。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当作品集中的作品是超出当时的人或事,而折射出作者个性的光芒或新闻原理的脉络时,这本集子就值得出版,值得玩味了。《天下好人》、《铁血之剑》就是这样的两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