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工业自动化技术革命正在不断酝酿,对于钢铁工业而言,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构优化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降低能耗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样的发展愿望尤为强烈,正是基于这种特定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压力以及发展的技术环境驱使,自动化系统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和普遍,本文作者就钢铁自动化技术在炼钢各环节中的应用技术,包括检测技术,控制技术,传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方面展开,进行简单分析,反映系统总体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为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焊接方面的新型传感器——组合式感应传感器。它将检测焊缝位置的传感器与检测焊件高度的传感器合为一体。其结构简单、外形尺寸只相当于普通感应传感器那么大,这就为实际安装和使用带来方便。本文同时还介绍了采用组合式感应传感器的自动跟踪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水平及高度两个方向的自动跟踪,并且焊前就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动寻找焊缝和高度跟踪基准位置,从而为实现焊接自动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章概述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单体液压支柱密封检测系统,可对单体液压支柱做高、低压密封试验,系统前端检测元件采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指出该系统可提高煤矿单体液压支柱密封检测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现代制造系统日趋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制造系统中的重要加工设备——机床的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Internet网络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机床进行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成为可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开发一套机床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的现今水平,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的冶金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徐冬寅  成维莉 《科技信息》2009,(34):I0104-I0104,I0106
本文针对洗衣机用水位传感器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的精密水位传感器检测系统。在上位计算机与前端测控模块之间的通信中,采用现场总线CAN网络技术。由于实现了系统冗余,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功能完善、操作简便、性能价格比高等优点,成功实现了洗衣机用水位传感器检测的自动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农田作物缺水信息,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智能灌溉控制方法;探讨了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协议;实现了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系统综合运用无线传感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以及基于Internet显示平台的监测点管理查询技术,将功能相同或不同的传感器构成智能化传感器网络,从而全面提升了系统的自动化与监测水平。分析了目前实现精确农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结果表明,系统通过嵌入式控制技术完成智能化灌溉,可很好地实现节水。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生产中,随着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检测仪表以其测量精确、显示清晰、操作简单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备受关注。自动化检测仪表是自动控制系统中关键的子系统之一。一般由传感器、变送器、显示器三个部分组成。传感器是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便于处理的模拟电信号;变送器是将传感器所输出的模拟信号转变为4~20mA的电流信号,并送到可编程控器(PLC)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泥水界面检测系统数据传输部分的改进,阐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对于现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优越性;介绍了基于ZigBee协议的传感器网络在泥水界面检测系统中的构建,给出了接口电路设计和相关软件设计的具体实现方法.该系统功耗低,通信可靠性高,兼容性强,可以方便地嵌入工厂自动化网络,从而实现对泥水界面工艺参数的自动检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钢铁分析检测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并以实物流过程自动化,分析检测过程自动化,信息流过程自动化及自动化发展趋势,阐述钢铁分析检测实现自动化在科技发展领域的作用。随着机电一体化装备技术、新型仪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钢铁分析检测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已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编码电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地址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编码电缆位移传感器作为立体仓库位置检测元件,直接将一条传感器安装在轨道旁检测堆垛机大车水平方向的地址,另一条传感器安装在堆垛机立柱上检测堆垛机小车垂直方向的地址,能够方便地导引堆垛机驶入狭长的仓储巷道.由编码电缆位移传感器导引堆垛机组成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红外线导引堆垛机导致前后运行精度较低、反射板的布置困难以及反射光线之间相互干涉等技术难题,提高立体仓库堆垛机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减少一些外在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实现物料输送的智能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王迎 《甘肃科技》2011,27(22):106-107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掌握好传感器技术,就掌握了被控对象的数据采集,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各个控制环节的工作。就此,着重介绍了笔者在多年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正>无人自动化行车系统概述(UACS)根据《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以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提高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企业现有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强安全生产保障。2017年6月,中国和德国签订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大为扩展。在建筑领域中,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提升等都推动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发展水平,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为了保证建筑业的顺利发展,要对其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测,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本文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检测原理出发,在分析检测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技术对于坚果的优劣检测效率低下和精准度不高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检测系统.通过采用传感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实现产线有序运行和自动化管理,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坚果优劣的精准检测和快速筛选.实际项目研发表明,该系统模式检测精准度高,无需人工干预,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油气场站存储的物质由于具有可燃性,需要高频率的进行巡检。针对油气场站分布较广,占用面积较大,人工巡检费时费力,需要携带各种传感器进行采集与分析数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油气场站自动化巡检机器人系统。该巡检系统包括自主移动平台、底层控制及传感器、自主导航算法、传感器检测算法、数据处理与预警平台。通过设计的被动式底盘和自主导航算法,该系统能够在油气场站的非结构化路面上进行快速巡检;通过设计的传感器检测及处理预警平台,该系统能够对油气场站的甲烷等易燃气体进行自主分析并数据回传,使得检测流程更加简洁高效。经实验测试,本油气场站全自动化巡检机器人系统能够完成灵活的越过各种障碍物,在危险环境下进行巡检,自主建立环境地图并导航,环境异常检测并回传数据,数据分析并报警等复杂任务,能够广泛的运用在油气场站的自动化巡检任务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橡胶挤出机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的现状,选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超声波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采用虚拟仪器、可编程控制器、工业以太网、计算机系统集成等技术构建了橡胶挤出机实时检测与控制系统.系统实现了挤出机橡胶挤出过程的温度控制、挤出量的测量与控制,同时实现了故障实时报警、生产数据自动生成、存储与报送功能.系统运行表明:橡胶挤出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19.
称重传感器高精度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生产线的称重传感器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使自动化检测过程代替传统的手动操作检测过程。提高了检测效率.系统使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机械手完成压力加载过程,利用工控机通过高精度采集卡采集32路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数据.并开发了专用软件用于自动判断检测结果.该自动检测系统集高精度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搬运机械手控制功能于一身。避免了人为误差.实现了传感器检测流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高精度火炮身管内径自动化检测系统,介绍了测试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测量方法和软件组成,分析了测试过程.该系统采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传感器作为传感器件,在专门设计的传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对火炮身管内径实现准确快速的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检测精度高、检测效率高、检测方便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