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儒学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从1978年到2008年间,共召开了204次学术研讨会研究探讨历代儒学思想,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果;国际儒联开展了儒学普及运动与儒学高峰论坛等活动;从2004年开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成立,推动了普及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儒藏>编辑工程开始启动,历代儒家经典和大儒全集纷纷出版;中国各高校纷纷成立国学讲坛,开设国学培训班课程;各地区的儒学学术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儒学复兴运动将走向体系化、现代化、大众化、信息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则是隋唐以来中国的一个创造。它从肇始至废除历经1300年,为隋唐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具有良好的儒学素养的高素质后备官员,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一制度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文章通过对科举考试发展演变历程的追溯,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指出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学复兴的话题绵延至今已八十多年。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人们还会从不同的角度重提儒学复兴的话题,这表明儒学对社会发展依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儒学的复兴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比如,从儒学存在的历史形态来看,有处于非主流话语形态的儒学,有处于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学,有处于被批判地位的儒学。那么,我们当前要复兴的是处于什么地位的儒学,这就是一个关涉到儒学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问题。因而,本文欲从儒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对儒学在当前社会应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纷争的概况,从意识形态的选择、儒家哲学及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角度评述了隋唐儒学思想家对三教纷争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儒学复兴的各种方案中,贺麟的思想和贡献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体证与估量。除了"新心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创建,他还反复思考着儒学复兴的方法、路径和标准,并可概括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和理论总结:在方法上,有我、有渊源、吸收(有)"西洋"思想;在路径上,哲学化、宗教化、礼学化;在标准上,合理性、合时代、合人情。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儒学复兴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行动指南,极大地彰显了其哲学思想的整体思维与方法特征。如何印证和消化这三大学说,仍然是当前儒学复兴运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寻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应当确立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找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能力培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关键所在。艺术教育的特殊内涵和功能,决定了其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塑造自身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艺术教育自始至终渗透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教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的生活、教育现状,适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儒学,孝道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国学经典习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泛渗透并影响着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礼文化、道德文化、建筑文化等。随着近年来儒学文化的复兴和全球文化旅游热的兴起,作为儒学文化发源地的曲阜,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曲阜发展儒学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价值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旅游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启蒙主义”在中国遭到新的质疑而呈现出蛰伏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儒学的复兴。这两者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有过类似的表现。在这一波儒学复兴中,“生命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的次序大致上表现出了儒学从学理探讨走向政治诉求的过程。当然,它们也受到来自启蒙主义与儒学研究者的批评;而我们在讨论这一时段儒学复兴现象时,也须注意以下前提:一、启蒙主义在今日世界受到严重的挑战;二、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转变;四、儒学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1.
儒学在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对科技教育的影响是多侧面的,积极的影响是传播了古代的自然哲学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教育的发展;消极的影响是片面撷取和扩大了儒学中的德化部分并使之处于诸学独尊的地位,形成教育内容单一、教条化的局面,限制了科技教育的发展.在进行科技教育时,客观分析、认识儒学的影响,汲取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修身力行”的思想精华,对树立全面的科技教育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性,探讨了图书馆在少儿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提出了图书馆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台湾,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大陆。自郑成功移植汉学教育,朱子理学始盛于台湾,并逐渐融入治台方略。清代设立了自上而下的府、厅、县三级儒学教育组织,并通过义学、社学、书院各类教育机构普及,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理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仁学本体论》对两千年仁学发展的脉络作了全面呈现,对现代新儒家及李泽厚的"本体论"也予以扬弃,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套新的"仁体论"思想。"仁体"是统贯"理气""心性""物我"的一体存在之生生,其根本和首要的功用特征是仁爱和翕聚。面对社会价值与世道人心的重建,陈来先生提出"仁体"统贯仁爱、自由、平等、公正新四德及"仁体和用"的思想,舒张了儒学内圣外王的宏阔气象,为当代儒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仁学本体论》是两千年来儒家仁学思想及本体论思想的集大成,是现代新儒家之后儒学创新发展的又一大理论突破。"仁学本体论"以仁统"理气",凸显其爱的维度,对当前儒学回归百姓的生活世界会有很大推动作用。仁体论一再强调气于一体生生之仁的重要性,呼吸四海、吐纳古今、生生不息、刚健有为是全书的精神风貌,也是今天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15.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新时期应充分挖掘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质和职能,依据革命老区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间的融合性,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等措施,协同推进,提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现代化、长效化、多样化、常态化,加快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与东亚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成型于上世纪中叶的熊十力、牟宗三"新心学"、冯友兰"新理学"、马一浮"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的空间,但恐怕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成型于世纪之交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决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尊孔”、“读经”、“弘扬儒学精神”之声不绝于耳,似乎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已经开始了,但在我看来事情却未必有这样乐观,道理很简单:在当今社会儒学作为主流文化的现实条件与主体依据都已经消失了,而且重新出现的可能性甚微,因此儒学也就很难重新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那种试图通过复兴儒学来重建中国文化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两岸同胞同种同族,同祖同宗,就连文化习俗也同为一体。中华文化为主流汉文化进入台湾有两种途径:一是官方所为,以宣扬儒学、主办官学和科举考试为主;一是移民的到来,带来了祖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汉文化有组织有系统的进入台湾,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进行的文化教育建设。教育分为学院、府学、州学和社学四类。与教育一致的是开办科举。这种完整的教育、科举体系在台湾是第一次出现,很快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166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采纳先主咨议参军陈永华的建议,在宁南坊修建了儒学讲学所“明伦堂”,第二年正月第一座孔庙落成,门匾写着“全台首学”,以儒学为主干的大陆汉文化自此  相似文献   

20.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儒学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儒学的这种文化内涵、道德伦理,必然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