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制备SD大鼠临床型乳腺炎病理模型,应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攻毒不同时相大鼠肝、肺组织肥大细胞的数量、活力、分布范型和组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后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染肝血窦、肝小叶间质、中央静脉、小叶间动脉和静脉周围以及肺泡隔、细支气管及肺小血管内壁和周围,炎性细胞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攻毒前(P<0.01),且在攻毒后24 h均达到最高峰,此时造成肝、肺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偶见脱落.同时,不同时相肝、肺组织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变化趋势与炎性细胞相吻合,其中,肝、肺组织肥大细胞数除攻毒后12 h显著高于攻毒前外(P<0.05),其余均极显著高于攻毒前(P<0.01).而肝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数在攻毒后24 h和72 h极显著高于攻毒前(P<0.01),攻毒后6 h和48 h显著高于攻毒前(P<0.05);肺组织除攻毒后12 h为显著外(P<0.05),其余均极显著高于攻毒前(P<0.01).由此表明,肥大细胞参与了乳腺炎病理过程中所致肝、肺组织损伤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奶牛不同病变时期乳腺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的数量、活力以及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炎乳腺组织中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染小叶间质、腺泡及腺上皮细胞间、腺泡腔内、乳导管及血管内壁与周围,并随着病程延长,乳腺不同部位的炎性细胞急剧增多,并呈上升趋势,与正常乳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乳基部(乳腺炎3个月)最高,其和乳体部与乳头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泡结构渐进紊乱,小叶内血管内膜突起出现裂隙;乳腺不同部位的黏膜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变化和P物质的表达水平均与炎性细胞浸染变化相吻合,且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相关联.P物质和肥大细胞参与奶牛乳腺炎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与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肝组织中P物质的表达水平、炎性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的数量、活力、组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物质在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肝组织的肝血窦、肝小叶间质、中央静脉、小叶闻动脉和静脉周围并常丰富,呈单根或多交错成网走行,表达增强.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肝组织的肥大细胞和炎性细胞也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奶牛(P〈0.01),并与P物质的表达水平相吻合.同时,肝细胞索结构出现紊乱,肝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出现脱落.由此表明,P物质参与临床型乳腺炎病理过程中所致肝组织损伤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4.
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对趾叶炎发生过程中正常组、造模组和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小鼠趾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血管数量和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造模组小鼠在免疫后14d,VEGF表达均达到一个峰值,而后表达开始减弱,21d后表达开始增强,均极显著高于同一时相的正常组(P〈0.01).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的VEGF表达均极显著低于同一时相造模组,其中,低剂量治疗组同一时相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中剂量治疗组除免疫后前3个时相显著外(P〈0.05),免疫后35d与正常组不显著(P〉0.05),高剂量治疗组除免疫后14d显著外(P〈0.05),其余各时相均与正常组不显著(P〉0.05),治疗各组小鼠的VEGF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大和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真皮内出现了许多增生的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内有血栓形成,且血管形成与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的变化均与VEGF的表达趋势相吻合.Mizo-lastine(MIZ)可以显著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VEGF的表达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检测趾叶炎小鼠趾部组织中炎性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和P物质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炎症组小鼠趾部P物质在真皮网状层及血管和腺体周围随着二磷酸组织胺免疫时间的推移,表达逐渐增强,多呈网状走行,且与肥大细胞串联及相邻排列;炎症组小鼠趾部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和炎性细胞随二磷酸组织胺免疫时间的延长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在给药后14 h三者达到峰值,而后减少,给药后72 h又出现上升趋势;同时,在真皮出现了许多增生的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由此推断,P物质参与小鼠趾叶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米洛利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为ARDS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ARDS组、阿米洛利组,各组24只,空白对照组和DMSO组均不注射油酸,其余各组建立油酸型ARDS大鼠模型,分别在注射油酸4 h、8 h和12 h时取样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大鼠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和内皮素1(ET-1)阳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注射油酸后的大鼠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毛发直立、活动减少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说明大鼠ARDS模型构建成功.ARDS组大鼠BALF中TNF-α和IL-6质量浓度显著上升(P0.05),IL-10质量浓度显著下降(P0.01);阿米洛利干预后大鼠BALF中TNF-α和IL-6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1),IL-10质量浓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HE染色ARDS组大鼠肺组织肺泡壁增厚,肺泡结构被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RDS组大鼠肺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VCAM-1和ET-1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阿米洛利干预后VEGF表达显著上调(P0.01),VCAM-1和ET-1阳性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与ARDS组比较,阿米洛利组中p-PI3K和p-AKT蛋白相对表达降低(P0.01);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变化趋势相同.结论:阿米洛利干预可以改善ARDS大鼠肺损伤,这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VEGF 和 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学分级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2例乳腺癌及其中48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31%,癌乳腺组织中则为12.50%,两者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43%,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则为8.33%,它们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VEGF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说明VEGF和PCNA阳性表达作为乳腺 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岩内消霜外用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乳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表达的影响,探寻乳岩内消霜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36只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及乳岩内消霜质量分数分别为4 000、2 000、1 000 mg/g组.采用二甲基苯并蔥(DMBA)联合雌、孕激素诱导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对乳房外用药物干预,第10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组织中VEGF、FGF2的表达.结果:各药物干预组乳腺组织VEGF、FGF2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疾病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乳岩内消霜质量分数4 000 mg/g组VEGF表达低于乳岩内消霜质量分数2 000和1 000 mg/g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乳岩内消霜质量分数4 000mg/g组FGF2表达低于乳岩内消霜质量分数1 000 mg/g组(P0.05).结论:乳岩内消霜外用能够有效下调VEGF、FGF2在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因子表达而防治乳腺癌的有效机制,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了探讨鼻咽癌(NPC)细胞凋亡及瘤内血管生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鼻咽粘膜组织及73例NPC组织的细胞凋亡率(Apoptosis Rate AR)、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其中,NPC复发转移组24例,未复发组49例。结果表明,正常鼻咽粘膜AR显著高于NPC(P〈0.01),NPC复发转移组的MVD及VEGF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而AR则显著低于未复发组(P〈0.05),MVD与VEGF、MVD与AR呈正相关(P〈0.05)。在NPC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VEGF是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影响患者的预后,说明细胞凋亡与NPC患者的预后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红景天苷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红景天苷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即10,20,40 mg·(kg·d)-1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d)-1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取大鼠心肌组织,反转录PCR(RT-PCR)法测定VEGF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左心室心肌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结果表明,和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各剂量组VEGF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和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各剂量组心肌组织胞浆中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红景天苷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而促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肝癌模型并动态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形态特点.方法 用0.01%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间断喂养SD大鼠诱发肝癌,对大鼠肝脏在不同诱癌阶段的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用药第4周后,肝细胞点状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8周时,肝细胞严重脂肪变性、灶性坏死,门管区出现纤维组织增生;9-12周时,增生的胶原束包绕并分割肝小叶,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15周后存活大鼠均形成肝癌,肝癌细胞排列成条索状或团块状,诱癌组为100%成癌(8/8).结论 成功建立从肝纤维化发展成肝癌的动物模型,设立间歇期提高了大鼠癌变末期的成活率,该模型是动态研究肝癌发生发展进程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对淀粉样肽(-AP)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内Nestin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保护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A 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建立AD模型,用电针进行治疗.于治疗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Nestin阳性神经细胞数的表达.结果:①学习记忆观察: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大鼠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整个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升高,穿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加(<0.01).②Nestin免疫组化检测:电针组大鼠海马Nestin阳性神经元数量在治疗组表达最强,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0.01).结论:电针能增强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estin的表达,提高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尚需讨论.  相似文献   

13.
VEGF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心区、半影区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线检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光镜检测对模型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3,6,24,72h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观察相应时间点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VEGF呈阳性表达,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3,6h中心区及半影区VEGF表达明显增强,缺血3h再灌注24,72h缺血中心区VEGF表达接近正常,而此时半影区呈升高趋势,24h达到高峰,72h有所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相应神经元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 正常脑组织中VEGF呈弱阳性表达,缺血半影区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强.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中心区神经细胞以坏死为主,半影区以神经细胞以凋亡为主.提示VEGF对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治疗溶血性贫血大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大白鼠经腹腔注射乙酰苯肼制备溶血性贫血模型,应用不同浓度枸杞多糖治疗大鼠的溶血性贫血,通过溶血性贫血各项贫血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枸杞多糖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使大鼠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提高(P〈0.01),SOD活性明显提高(P〈0.01);但枸杞多糖大小剂量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枸杞多糖对溶血性贫血模型大鼠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转化生长因子131(TGF-β1)及信号转导蛋白Smad2/3、Smad4蛋白在肾脏的动态表达,探讨它们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依病程长短分为①A组(2周组),②B组(4周组),③组(8周组),④D组(16周组),⑤E组(24周组),每组分别设有正常对照组(N组)和糖尿病组(DM组)。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菌素(STZ)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TGF-131、Smad2/3、Smad4及纤连蛋白(FN)的表达;PAS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球系膜、肾小管基底膜变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情况等的形态学改变;生化方法测定血糖、血肌酐及24h尿蛋白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肾脏TGF-β1极少表达,Smad2/3、Smad4有少量表达,而糖尿病大鼠三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糖尿病进展,肾组织纤连蛋白表达及24h尿蛋白都增多;糖尿病16周时肾脏TGF-β1表达分别与Smad2/3、Smad4及FN、24h蛋白尿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TZ-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1和下游信号转导蛋白Smad2/3、Smad4参与了肾病时肾脏肥大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震荡损伤对大鼠海马区代谢物水平的影响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将2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PCS组(n=15),采用Marmarou改良法复制大鼠脑震荡损伤模型,对脑震荡24h大鼠及对照组大鼠进行1H-MRS扫描后处死,对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的残存锥体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数量.结果:1H-MRS扫描结果显示,PCS组大鼠左侧海马区NAA/Cr水平(0.824±0.1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99±0.12),P<0.01;PCS组大鼠右侧海马NAA/Cr水平(0.792±0.1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87±0.18),P<0.01.PCS组大鼠海马CA1区小血管扩张淤血,锥体细胞呈代偿肥大与凋亡并存状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CS组大鼠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量(176.17±26.92)较正常对照组(228.33±26.34)明显减少,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CS组海马CA1区凋亡细胞的数量(48.03±5.46)较正常对照组(35.49±7.75)明显增多,P<0.01.结论:脑震荡后大鼠双侧海马区神经细胞的代谢物水平均下降,海马CA1区残存锥体细胞数量减少和凋亡细胞增多,后者可能是代谢物水平变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