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2.
"悲剧精神"作为文学艺术的真正精神,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悲剧精神"的挖掘,一定程度上塑造出文学作品少有的美质,攀越到了一般文学作品难以达到的至高境界。这在回族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建立在作家对回族文化深层的挖掘,展示了虔诚的信仰与世俗人欲间难以调和下的悲剧人生,彰显出了文艺作品的真正精神,使得作品中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5.
发表于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女性小说"。在作品中,耶茨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都市普通家庭两姐妹,用犀利但满含怜悯的笔触展示了以主人公艾米莉一家为代表的孤独的女性群体,是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之后所描述的"第十二种孤独"——女性孤独。从孤独的女性主题着手,以《复活节游行》的分析为突破口,结合存在主义探讨作家对女性孤独的理解,并试图找到破解现代人孤独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丁一芳 《科技信息》2013,(5):163-163,185
上世纪80年代走入中国文坛的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一直将自身的创作目标关注在女性身上。大量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女性色彩,凸显出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而母爱意识作为女性意识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类型,也成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识体现。  相似文献   

7.
女性关系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重要主题之一。她通过展现女性之间从"女性相煎"到"姐妹情谊"的复杂转变,揭示支配女性关系的内在权力,并积极探索对抗这种内在权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粱启超的"情感说"建立在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并推及人生观。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表现,好的作家只有具备高洁的情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传世名篇。在人生中,情感的稳定指向是趣味,一种高级的趣味,必然关乎伦理,关乎宇宙人生。总体来看,梁启超的"情感说"试图建立"小我"与"大我"之间的桥梁,推崇一种超功利的人生态度,将崇高与"无我"当作人生的追求,因此,"情感说"就具有了深刻的人生论美学意义,体现了终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美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进行解读,探索了小说中描绘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力下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主要女性人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指出小说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和启蒙精神紧密结合的"五四"时代以降,中国现代家族文学作品中对"人子"的书写除了讲究儒家忠孝伦理、极富牺牲精神的"长子"以外,追求个性解放,成为"父亲与家"真正掘墓人的"逆子"以及在绝望、苍凉中无望地延续生命的"不肖子"也进入了现代作家的视野。对"人子"各具特色的大力书写不仅昭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也凸显了现代作家游离于理性反叛与情感皈依之间的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12.
孙犁是“以写妇女起家的”。论文选取孙犁“抗日小说”中若干典型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对作家笔下乡村女性人物进行分类,试图探究孙犁从男权视角出发,对自身女性意识进行的想象与规范,归纳出孙犁复杂特殊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语言的变异。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是文化、性别、年龄、社会阶层、民族等。在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学的语言都会因为原作者以及作品人物的性别而别具特色。因此,译者常常会面临如何处理各种语言变异特色。简·奥斯汀是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围绕她们的生活和爱情展开,因此,在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作家笔下,女性人物的语言必定有鲜明的特色,从语言的性别变异方面入手,可以探讨性别差异引起的语言变异是如何被翻译处理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疯女人”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受害女性的典型代表。通过展示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男权社会的残酷压迫,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戕害,从而唤醒女性的强烈反抗意识,使其自觉勇敢地追求自身的主体地位,明确女性的解放不该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战斗力,共同摆脱来自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袭的束缚,争取合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小梅 《科技信息》2008,(1):167-167
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作家,但女性作家寥若晨星。李清照,是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杰出的代表,她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却以充沛的情感,飞扬的辞采,显示了一位女性作家的不菲才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易安词",情感真挚,形象鲜活,自成一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颂扬。  相似文献   

17.
"作家驻校"近年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作家创作实践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常规教学体制外的另一种教学模式,将会给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高校自身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8.
什么人可作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在深入批判“根本任务”论时、在正确评价“中间人物”论时、在如何理解“题材多样化”(实际是“人物多样化”)时,都要涉及到这个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凝聚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也是作家爱和憎的结晶。而主人公(或称主要人物)尤为突出。对此,恩格斯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注1)这里谈到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松浦理英子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在日本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作者把目光聚焦在《本色女人》这部小说的男性观上面,试图从作家描写女性的文字当中,解读其对男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主题有三种形态──创作主题、文本主题和鉴赏主题。其中的创作主题可以先行于文学文本,即在文学文本形成之前,它可以观念地存在于作家的头脑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