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伊迪斯·沃顿是美国内战后五十年最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塑造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时将女性定格为"魔鬼"或者"天使"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小说创作异彩纷呈,形成前所未有的女性作家群体。女性小说强烈地表现女性作 家的女性意识,并且逐步深化,并以挑战男权文化,女性意识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7.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主要通过“精神(杀式)父”和“女性关怀”来凸现她的女性意识。但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狭隘的,她的“精神(杀式)父”是片面的,并且她的“女性关怀”是非终极的,因此,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了其内在匮乏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一直是文学界争执的对象之一,很多人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传统还是前卫都会给人一种"厌女"的感觉。事实上,无论是以美国太太为首的传统女性,还是以乔玛丽、玛格丽特为首的新女性,这两类女性形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与作家本人的女性观息息相关。童年家庭生活的阴影、作家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形形色色的因素,在造就海明威矛盾分裂的女性观的同时,也造就了其作品中的这两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末的女性作家中,张洁的小说基本上代表了时下女性文学的崭新面貌。女性意识始终是小说的一个精神主体。随着张洁创作的日益精深,其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形象的日益提升和男性形象日益衰落上,对女性文学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把自己和母亲黛西真实的人生经历作为小说<喜福会>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并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打破女性的沉默和身份危机,调解母女之间的冲突,探索死亡与迷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以轻松的笔调呈现出大都市背景下年轻女性的孤独与成长。小说中女性独特的孤独心理和自我成长体现了作者特有的女性意识,即作为女性对自我的发现和认知。这一女性意识隐藏在对日常生活的平淡叙述中,但始终牵引着故事的发展,成为小说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小说中通过语言书写的是三角恋和复仇的通俗故事,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性别取向的焦虑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深层主题则隐含在表层语言之中.这一创作理念的运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同时丰富了作品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万涛  杨小婷 《科技信息》2011,(20):39-39,42
小说《傅家的儿女们》是旅美华裔女性作家於梨华的成功作品之一。作品中通过描写父亲用高压的政策对几个儿女前途进行干涉,揭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抑制和压迫,同时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实际行动反抗的体现,表达了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表达自由心声的迫切希望。  相似文献   

15.
男性"性"权利的张扬主要是通过男性对女性群体的霸占展现出来的.其最常见的就是妻妾成群.一夫多妻模式.在毕飞宇小说对一男多女模式的描写中,男性作为这种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端,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精神引导方面总是拔得头筹.毕飞宇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已经完全认同了男权中心文化,不但肆意张扬男性"性"权力的强大.甚至让女性甘愿接受屈从的境遇.  相似文献   

16.
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樋口一叶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不幸的、痛苦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身份融于其中,在文坛上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以小说中登场人物所说的"梦"为主线,从作家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设定,探究一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简洁 《科技信息》2011,(13):220-222
伊迪丝·沃顿(1862-1937)是美国20世纪较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女作家。出版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为她赢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为读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上流社会生活图。本文通过对小说两位女主人翁详细的分析,揭示沃顿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反映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相似文献   

19.
张琦 《科技信息》2012,(27):191-192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本文主要讲了珍妮怎样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最终取得了同男性平等的地位。本文从女主人公和其他女性角色的形象分析入手,突出了珍妮是敢于反抗父权制社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20.
铁凝一直自我定位于"第三性"写作,可是读罢她的大多数小说之后,却发现了她不同的小说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女性生存模式--模仿.这种模仿与生存处境的弱势有关,模仿中的焦虑与性别弱势有关.铁凝的"第三性"声明是作家刻意的性别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