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COVID-19的特点,建立了一类潜伏期与染病期均传染且具有病毒变异的SEI1I2QR传染病模型。首先,得到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与平衡点,利用Routh-Hurwitz判据、Lyapunov函数及LaSalle不变集原理证明了各类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其次,选取印度的COVID-19累计病例数,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对部分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易感者与潜伏者的有效接触率、易感者与病毒变异前的染病者的有效接触率和基本再生数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关系,降低易感者与染病者的有效接触率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染病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一类基于生态环境和阶段结构的SIQR传染病模型,将种群分为成年和幼年两个阶段,而且病毒仅在成年种群传播,而成年种群中的易感群体和幼年种群中接近于成年的活跃群体采取控制策略使之隔离于染病区。利用常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方法,分析了模型有界性和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和极限系统理论,获得了平凡平衡点、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基本再生数小于等于1时,所有种群趋于灭绝;当基本再生数大于1并满足一定条件时,病毒将被清除;当病毒主导再生数大于1并满足一定条件时,病毒持续流行并将成为一种地方病。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Probeni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粮棉、经济作物和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多年来以化学防治为主,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用药量逐年提高,增加了作物、特别是蔬菜上的残毒,直接影响了人体健康。且该虫对苏芸金杆菌类生物农药又不敏感。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探讨新的防治方法,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斜纹夜蛾幼虫病毒病从一九一三年起,先后由Dudgeon 和Bahgat 在埃及发现,五十年代中期,Abul—Nasr 确定了这种病是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室内实验能使斜纹夜蛾大量死亡,这就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一九六○年戴冠群对广州地区的这种病毒进行了研究。一九六四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在河北、广州、南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红秋葵上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是红秋葵上发生的主要害虫,其自然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动,在7—8月达为害的高峰,温度升高明显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变动与温度呈密切正相关,其回归关系式为:Y。=17.4924+0.2031X.-0.0005942X;;浓度为1gDW/l(10mL的柑橘、艾蒿提取物喷施后.药后3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3.69%、82.22%,其次是曼陀罗、蓖麻和蛇床子提取物喷施后,药后3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8.81%、72.96%和71.04%。  相似文献   

5.
斜纹夜蛾NPV染病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剂量的SlNPV饲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幼虫.结果表明,1~6龄染病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分别是18.79,16.29,14.19,10.87,8.39,7.03℃;1~4龄染病幼虫的发育最适温分别是32.85,33.48,34.22,31.75℃.1~6龄染病幼虫的取食最适温分别是26.5,25.57,27.90,27.82,29.01,28.85℃.建立了1~6龄染病幼虫取食白菜量的温度依赖模型,死亡速率模型,以及依赖于温度和SlNPV饲食量的发育速率模型  相似文献   

6.
用1×109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5%,虫酰肼悬浮剂进行了甘蓝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甘蓝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制剂用量1 500 g/hm2时,药后3天对甘蓝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效达到80%,以上,且持效期达14 d,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109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的防效和持效期,说明1×109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5%,虫酰肼悬浮剂在防治甘蓝斜纹夜蛾上具体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引入相应的概率来描述个体的死亡、染病者的恢复、被接种者免疫的失去以及疾病的传染,建立了具有非线性发生率的离散SISV传染病模型.对于总种群动力学性态是补偿的情形,确定了决定其动力学性态的阈值,在阈值之下模型的无病平衡点是局部渐近稳定的,且仿真显示在一些参数取值下模型发生了后向分支,在阈值之上模型是一致持续的;对于总种群动力学性态是过度补偿的情形,仿真显示当总种群动力学性态出现倍周期和混沌现象时,易感类、染病类和被接种类也出现倍周期和混沌现象.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类具有非单调发生率的SIR传染病模型,采用疫苗接种优化的方法使易感者和染病者个体的数量最小化,且移出者的数量最大化.在非线性最优控制框架下,讨论了最优控制的存在性,通过伴随变量建立最优控制的特征,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具有生境破碎作用下的集合种群模型,建立了存均匀场假设下的微分方程模型,充分探讨了具有生态位构建效应的有机体活动对破碎斑块修复产生的生态结果.通过稳定性分析与元胞自动机方法模拟表明:集合种群的续存条件不仪依赖于侵占力与灭绝率之间的平衡,而且也包括集合种群的生态位构建能力与生境自然消耗率之间的平衡;当灭绝率大于侵占率时,集合种群也可以在低水平上续存,并且在该过程中集合种群依赖于两个阈值条件,分别是生态位构建能力和集合种群的初始状态.集合种群的大小与其生态位构建能力成正比,即构建能力强者,集合种群数量相应增加.因此,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正效应的有机体或种群在维护牛境的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类离散的传染病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定的假设下,建立了一类离散的SIR传染病模型,借助差分方程理论,分析得到易感者和染病者的最终状态,并发现染病者数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应的阈值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1996—1997年,在福州,用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Chen et al)侵染期幼虫对当地主要蔬菜害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等幼虫,在室内做人工感染试验。在室温20—28℃,寄生线虫与宿主昆虫的比例为为80:1的情况下,线虫对菜青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50%,94%,92%。在当地土壤中无中华卵索线虫的空心菜田,设三个小区,每小区15m~2,各移植斜纹夜蛾2—3龄幼虫150头于菜株上,A区用12540条线虫侵染期幼虫混在2460克湿沙中,撤施于植株根部土面;B区用同样数量的线虫混在8公斤水中,喷洒在菜株上;C区为不释放线虫的对照区。于释放线虫后的第4天和第7天,从各小区随机回收斜纹夜蛾幼虫20头和30头,在室内单头饲养,检查线虫的寄生率和寄生强度。结果:第4天调查寄生效果相近,寄生率分别为61.1%,60%。第7天调查寄生率分别为76.7%,70%。而对照区的虫体中均未见有线虫寄生,寄生率为0。差别显著。在元白菜上释放中华卵索线虫侵染期幼虫,莱青虫的寄生率为6.6%。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Zn2+,研究了植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连续3代幼虫取食含不同质量分数Zn2+饲料后,第1和第3代6龄幼虫不同组织对Zn2+的积累作用。结果表明,经连续3个世代的胁迫,Zn2+在第1、3代斜纹夜蛾6龄幼虫脂肪体、表皮和中肠中的积累量随幼虫饲料中Zn2+ 质量分数及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中肠对Zn2+的积累作用最强,表皮次之,脂肪体最低。  相似文献   

14.
昆虫种群流行病的相对聚集性指标与抽样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适用于昆虫疾病传播方式及其强度分析的相对聚集性指标,它们是发病种群聚集度与复合种群聚集度之比.相对聚集度大,则发病中心明显,疾病水平传播的效应就较强;相对聚集度小,则发病个体分布稀疏,疾病的垂直传播和环境传播效应较为突出.同时,给出了用于昆虫种群流行病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量公式和序贯抽样公式.  相似文献   

15.
The artificial diets mix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nickel were offered to the larvae of the phytophagous insect 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for 3 generations. Nickel accumulations in the 6th instar larvae, pupae and newly emerged adults of the corresponding generations of S. litura were investigat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ICP-AES), and the effects of nickel accumulation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S. litura were also evaluated by individual rear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ckel accumulated in the 6th instar larvae, pupae and adults of S. litura, and the accu- mulated nickel in all the tested developmental stages within a gene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ickel doses in the treated diets and showed significant dose-depend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nickel doses in the artificial diet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nickel accumulations in the 6th instar larvae, pupae, and newly emerged adults from the 3rd gener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2nd generation, which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1st generation. Nickel concentrations in pupae and adul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larva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xcessive nickel might be excreted during metamorphosis. Furthermore, larval survival rate, pupation rate and eclosion rate of S. litura in the tested three generations al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ickel doses in the treated diets.  相似文献   

16.
昆虫GH18家族几丁质酶属于多基因家族,在昆虫的蜕皮与变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催化表皮几丁质的降解.斜纹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危害290多种植物,但对其几丁质酶未深入研究.该文通过斜纹夜蛾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12种潜在的几丁质酶,分属于8类.对这些几丁质酶在斜纹夜蛾变态发育时在表皮、中肠以及脂肪体的时空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l Cht5,Sl Cht9和Sl Cht2的表达水平在幼虫转化为蛹时上调表达,说明这些几丁质酶可能参与了斜纹夜蛾变态时期的脱皮作用;而其他几丁质酶的表达具有组织特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功能,如Sl Cht6仅在中肠和脂肪体中表达,Sl Cht11,Sl Cht12和Sl Cht16主要在中肠和表皮表达,Sl IDGF2仅在表皮有表达,Sl IDGF3和Sl Cht9在三大组织均有表达.本研究结果对斜纹夜蛾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鉴定和时空表达作了初步的分析,为研究它们在斜纹夜蛾发育中的功能与调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葡萄球菌A蛋白-金胶体免疫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细胞内超薄切片的定位标记,并讨论了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虾白斑症病毒体内外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SSV可经注射、投喂或共居感染克氏螯虾和日本沼虾,病毒感染的组织匀浆物注射后发病很快,但蔗糖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较慢,Ficoll-400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时间介于前二者之间。中国对虾细胞内WSSV一般每个囊膜只含一个核衣壳,但此毒种经克氏螯虾反复增殖后,多粒包埋的病毒粒子明显增多。从病虾的每克鳃可提出约0.66mg的WSSV。含WSSV的血淋巴或组织匀浆液感染8种昆虫细胞后,传代2次仍未观察到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19.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化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的病毒核衣壳免疫小鼠,取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得到5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它们所分泌的单抗分属IgG1,IgG2a,IgG2b和IgG3等4种抗体亚类,其中1株单抗识别分子质量为41ku的病毒蛋白,其余4株单抗均识别31ku的病毒蛋白。胰蛋白酶部分酶解分析发现,31ku的蛋白的4株单抗分别识别至少3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有5株单抗均不与其他4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利用所制备的单抗进行了病毒在虫体中增殖动态的检测。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来深入研究病毒的流行规律和复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