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尔亚北部,几乎到处都发现有丰富的更新世冰缘遗迹。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冰缘遗迹的性质和规模亦有很大区别。本文分析了冰缘环境、冰缘沉积物、冰缘构造以及冰缘地貌形态的区域差异,并指出,在 W·M·戴维斯所谓常态侵蚀的广大温带地区,更新世的冰缘作用可能对它产生过更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属华北中、高山类型,晚更新世以来受新构造运动及气候的影响,垂直地带变化极为明显,在1700m以上山地形成一系列冰缘地貌类型;对山间盆地出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及孢粉分析,可恢复本区环境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考察和14C测年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黄河源地区的环境变迁。确定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冰川、冰缘现象、湖泊、河流、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状况。最后讨论了近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巴坤湖ZK-024孔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测年数据研究对比,总结归纳出巴坤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序列概貌,并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新疆,晚更新世以来干湿冷暖配置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反。从孢粉分析来看,尽管存在短时间由暖湿或冷干气候控制新疆的可能性。但是,干暖或冷湿的是新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州地区南北2个不同沉积地貌区的钻孔进行孢粉分析,结合测年和沉积信息,分析了广州所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经历了偏冷干-偏凉干-暖湿-热湿-偏凉干-冷干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期对本区具有明显影响,使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孢粉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全新世气候明显转暖湿,整体上以暖湿为主,但出现了一些小的气候波动事件,最明显的是在2 250 a BP 前后偏凉干的变化;该区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经历过一次海侵,两孔反映的气候期和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也有很好的对应。两孔在地层、沉积相和孢粉特征上的差异是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和基座地貌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西安附近黄土地层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孢粉分析,我们发现了前人在古土壤中未曾发现过的黄杞、杜鹃科、枫杨、粟等能够反映植被类型和气候特征的花粉,从而确定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为森林型,代表气候温暧湿润,与今日西安气候相似或略暧湿。但在黄土层中,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木本植物花粉少见,反映植被以草原为主,代表气候温凉干旱,与今日陕北定边、靖边气候大致类似。根据孢粉、碳酸钙含量和PH值所综合反映的气候变化,可将西安附近黄土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变化划分为15个旋回,其中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气候旋回可与深海沉积所反映的气候旋回对比。  相似文献   

7.
对岱海地区冰缘分期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岱海地区河湖相地层内所夹的上、中、下三层冻融褶皱及周围山地冰缘地貌的观察与分析,结合其所在地层的层位关系和~(14)C年代测定,划分了本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三个冰缘期、两个间冰缘期和一个冰缘期后,并讨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云南大理点苍山地区晚更新世沉积地层中的古植被的孢粉化石鉴定,结合孢粉图示的综合分析以及孢粉组合带的划分,探讨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的演替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古气候的波动过程进行了初步推测,结论显示自122-118Ka.BP的湿热气候期之后,该地区的气候演变经历了7次从冷-湿热的气候波动旋回。  相似文献   

9.
高纬度及中纬度高山有过古冰川活动的地区,保存着冰川沉积及冰川遗迹,这些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冰川沉积和冰川地形就成为主要标志。秦岭以北黄土区是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高原地区,这里一直没有发现过冰川及冰缘现象的遗迹。在其南缘的秦岭山区虽有冰川遗迹,但其分布范围和冰期次数,目前尚不清楚,因之本区第四纪古气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两次实地调查,发现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有冰斗、槽谷、基岩鼓丘和侧碛等。冰碛砾石砾向组构分析表明砾石a轴走向大多与所在谷地走向平行,倾角18~23°;砾石ab面倾向离散,倾角15—20°。冰碛细粒部分79.1—84.5%由粉砂和砂组成,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冰碛石英砂表面电镜扫描成象表明砂粒表面具有典型冰川砂的特征.根据冰川地貌特征和室内分析结果,本文把该地区晚更新世气候期划分为两次冰期和一次冰缘期。  相似文献   

11.
九华山第四纪冰缘地貌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第四纪残留的冰缘地貌类型包括:冻融剥蚀面、冰缘岩柱、草丛土丘、石河、冰缘宽谷、不对称谷、泥流阶地、寒冻风化堆积物等。它们是在寒冻风化-重力作用、冻融蠕流作用、雪蚀-重力作用、融冻-重力-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残留冰缘地貌特征和古地理环境分析,得出九华山在晚更新世冰期时为-季风型冰缘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鲁西地区汶东凹陷内晚更新世—全新世37个沉积物样品中孢粉定量统计分析,共统计了孢粉2718粒.统计结果显示:在18个样品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共鉴定62个属种,其中临沂组地层藻类植物孢子明显增多.在对孢粉的种类、数量及其组合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汶东凹陷地区的植被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演变特征为:落叶阔叶林—地面植被覆盖低的荒漠—草原—河流、湖泊遍布的荒滩;气候变化趋势为:温暖湿润,略偏干—寒冷干燥—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3.
以孢粉分析为主,结合ω(CaCO3),c(Cl-)和粒度指标,建立了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序列.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大致经历了干(2.50~1.91 Ma)-湿(1.91~1.80 Ma)-干(1.80~1.76 Ma)三个阶段,其中在1.89~1.87 Ma期间云杉孢粉含量占绝对主导地位(77.8%~89.4%),是临夏盆地早更新世气候最湿润期.通过将孢粉资料同北大西洋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和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对比以及孢粉波谱分析发现,1.95 Ma前后是临夏盆地气候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气候变化主要受热带季风控制,之后受高纬冰盖变化的驱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早更新世的强烈隆升可能是造成这一气候转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十几年来,新技术的应用和邻近地球学科的发展,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论据。第四纪自然环境中一些重大课题如冰期气候、海面变化、岩石圈活动、黄土堆积、冰缘冻土、第四纪沉积地层、第四纪古生物等,或有所突破,或有新的进展。 1967年以来,利用雷达遥测,对南极冰流的厚度、范围、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取得比较可靠的论据,证明南极水流早在1000万年前业已形成,表明第四纪之前世界已进入冰期,故近年称晚新生代冰期。南极冰流形成后,对第四纪气候变迁,世界冰期的来临及海面波动,乃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顶植被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太白山位于陕西郿县之南,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公尺。该山3,4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带,在冰期曾经过强烈的冰蚀作用。冰斗、U谷、悬谷、角峰及鱼脊峰等许多冰蚀地形遗迹就是证据。对这一冰蚀地带在冰期以前的植被、土壤发育状况虽难作出论断,然而,经过冰期强烈低温与冰蚀作用后,即使有稠密的植物复盖和较好的土壤发育,也必然被消灭、剥蚀净尽。冰期之后,温度逐渐回升,冰盖亦随之缩小,其下露出的地面,仅为光秃  相似文献   

16.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 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汾河下游三万年来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下游岩性特征、沉积物粒度、粘土矿物和孢粉分析,探讨了汾河下游3万年来环境演化规律。30-11Ka.B.P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盛冰期,气修干寒;11Ka以来,经历了3个气候旋回,变化周期为3.5Ka左右,黄河中游早期文明起源及人类生产活动,与本区气候关系有很好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18.
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研究发现,崂山发育有典型的古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拥有我国东部罕见的冰碛海岸和冰碛扇等地貌类型。更新世期间,崂山至少发育过4次古冰川作用。更新世早期,崂山东部的雪线为60-90m(现代海拔),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60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黄海之中。孢粉组合特征说明,崂山在冰期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堆积物粒度曲线显示为冰川成因的沉积特征。研究还发现,中国东部的古冰川遗迹可能大部分被埋藏起来;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条件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兰州晚更新世后期的植被与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兰州黄士孢粉分析资料为基础,论证了晚更新世后期兰州黄河阶地曾出现过针叶森林植被,代表着温凉但相对湿润的气候。同时结合整个黄土高原孢粉分析资料,进一步证明晚更新世后期,距今2·3万年前后,黄土高原普遍具有温凉湿润的气候,在河谷地区形成了针叶森林或森林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20.
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物质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孢粉以及沉积结构、构造的分析研究,并与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的对比分析,指出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主要是晚更新世冰期古长江入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