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进一步查明江苏沿海沙脊群沉积物的来源,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Pb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近岸沙脊群相似,暗示其在潮波作用下有向岸运移的趋势。铅-钕同位素分析揭示长江及周边河流沉积物在长江冲淡水和东海沿岸流作用下输移至远岸沙脊群海向区域。在苏北沿岸流作用下,老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输入对近岸沙脊群及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有影响;相反,诸如现代黄河口、济州岛和韩国河流等地沉积物输入对江苏沿海沙脊群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
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形成的过程与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39个钻孔的岩相分析及15000年以来东中国海潮流系统演变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的动力条件、物质基础、形成时代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计讨。结果表明,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的主要动力,是以Jiang港为波腹点(顶点)的辐合辐散的潮流系统。该潮流系统的形成,主要是由江苏海岸,尤其是山东半岛南岸岸线位置及轮廓决定的。潮流沙脊群开始发育的时间,比通常认为的要早  相似文献   

3.
现代长江口、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区的海底上发育有大量规模形态各异的不稳定性现象。其中沙波和浅埋的生物气体是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形态,而滑坡和一些冲蚀结构则是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它们在发布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水下三角洲主要呈垂直岸线分布,而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则表面为平行岸线分布;分析认为这些现象与其河口的沉积环境和动力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河道束狭淤浅,南岸边滩伸展,河槽成形,河道加深,形成现代河口的形态。长江河口的沉积物分布是和河口地形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密切相关的。本文研究了沉积特征以及它与沉积环境、地貌和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大量材料分析表明,沉积物的粒度大小和水动力条件相适应,分选系数、偏态和中值粒径之间有相关性。长江河口可分为四个沉积区:河口段上段沉积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水下三角洲沉积区。  相似文献   

5.
近两千年来,长江河口河道束狭淤浅,南岸边滩伸展,河槽成形,河道加深,形成现代河口的形态。长江河口的沉积物分布是和河口地形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密切相关的。本文研究了沉积特征以及它与沉积环境、地貌和水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大量材料分析表明,沉积物的粒度大小和水动力条件相适应,分选系数、偏态和中值粒径之间有相关性。长江河口可分为四个沉积区:河口段上段沉积区;河口分汉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水下三角洲沉积区。  相似文献   

6.
廉州湾海底及周边地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分类原则,把廉州湾海底及周边地貌分为三类:即陆地地貌,岸滩地貌和海底地貌。并论述了侵蚀剥蚀残丘、洪积一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沙坝—泻湖、海蚀崖、海蚀平台、水下三角洲、潮流冲刷槽和古滨海平原等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及其展布规模。阐述了沉积物粒度、碎屑置矿物、微体古生物在各种地貌单元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分类原则,把廉州湾海底及周边地貌分为三类:即陆地地貌,岸滩地貌和海底地貌。并论述了侵蚀剥蚀残丘、洪积一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沙坝-泻湖、海蚀崖、海蚀平台、水下三角洲、潮流冲刷槽和古滨海平原等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及其展布规模。阐述了沉积物粒度、碎屑置矿物、微体古生物在各种地貌单元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酌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的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粒级分离的基础上,对长江河口及邻近陆架22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磁学表征,探讨了磁性特征对物源、输运、沉积动力等环境信息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入海泥沙、残留砂及废黄河物质是长江口外水下三角洲及邻近陆架沉积物磁性特征的主要物源影响因素,但3者的空间分布不同.沉积物磁化率(c)、饱和等温剩磁(SIRM)、硬剩磁(HIRM)及非磁滞剩磁磁化率(c ARM)的空间变化指示了长江入海泥沙出口门后向南及东南方向输运. SIRM与c及退磁参数(S–100)与SIRM关系图表明,大于63μm粒级沉积物来自残留砂与现代长江粗颗粒,其分布大致以30 m等深线为界;小于16μm粒级沉积物受长江和废黄河物质的影响,口内为长江源,口外北部贴岸以废黄河源为主,口外其他区域则表现为以长江物质占主导的混合源.沉积物粒度和磁学特征的空间变化反映了动力的粒度和密度分选作用,并体现在沉积环境分区磁性特征差异及分粒级组分对全样SIRM贡献的空间变化上.粒级分离减小了粒度效应对全样磁性特征的干扰,提高了沉积物物源判别的准确性,在反映三角洲地貌变化及物源定量识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现代黄河下游沉积环境演化,在原阳段钻取了两个钻孔岩芯(YHX-1、YHX-2),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粒度测试与分析,运用沉积物粒度参数、频率曲线与概率累积曲线,结合沉积物岩性及周边钻孔年代信息,划分研究区钻孔地质年代,揭示研究区沉积水动力条件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YHX-1分为7个沉积段,YHX-2钻孔为11个阶段,中更新世时期,两根钻孔以中细砂为主,沉积相以河床亚相为主;晚更新世时期,钻孔经历短暂河漫滩微相,进入漫长的河床相沉积;全新世早期,YHX-1钻孔由湖泊沼泽沉积转变为河漫滩沉积,YHX-2钻孔为河漫滩沉积;全新世晚期,黄河改道流入当今河道,两根钻孔河床沉积相对比分析表明,改道后黄河主河道经历由北向南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殊的气侯、地理、河口区构造背景、黄河及蓄水体水动力等沉积条件.黄河三角洲形成了独特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认为.黄河三角洲属于高建设性的扇形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堤岸、沼泽、盐碱滩和风成沉积等微环境.黄河三角洲平原发育盐碱滩,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经典模式有本质区别.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河口砂坝、远砂坝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徽环境.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研究对于古代三角洲研究以及开发和治理黄河三角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岸侵蚀是一种渐进式或突发式的特殊海洋地质灾害。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分布有粉砂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基岩海岸、黄土台地海岸等类型的海岸。近几十年来,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海岸受河流改道与入海河流输沙量减少、海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及在河流上游建设水库拦蓄泥沙、沿岸挖沙及海滩采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海岸湿地植被和防护林破坏、不合理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普遍而严重的海岸侵蚀。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海岸带开发管理,严禁海岸带非法采沙,人工海滩补沙,建海堤、丁坝和离岸堤,实施岬控工程和恢复、重建退化海岸盐沼湿地等防治海岸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丛宁  张振克  夏非 《河南科学》2010,28(5):605-611
在基于区域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各种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对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和灾害趋势的重要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以三峡为代表的中上游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加上水土保持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进一步展开,长江入海通量将一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入海泥沙量减少、人类对河口海岸湿地滩涂的过度围垦以及海平面上升伴随的海岸动力增强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长江口海岸也由长期的整体淤积转变为近些年来的整体淤积减缓、局部侵蚀加重.与此同时,长江口各种海岸带灾害也呈现出发生周期短,强度大,种类增多的趋势.因此,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协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与灾害学的深入研究是河口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阐述了利用LANDSAT地球资源卫星多光谱扫描数据,在ERDAS(地球资源数据分析系统)上,通过细心地选择“训炼子区”,对中国黄河口水域的泥沙分布进行了监督性分类。同时本文详尽地论述了通过合理选取初始值与边界条件,利用高斯-赛得尔迭代数学方法对黄河口上空大气层的瑞利散射效应进行了理论计算,进而对相应研究区域的MSS数据进行了大气参数校正。在现有的地面不同泥沙含量的水体反射光谱特性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频带进行泥沙与反射光谱的回归分析,并通过F-检验得出某一频带的最佳回归方程。最后求导出黄河口水域的泥沙分布。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及气候条件.作者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非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除外)的矿物学特征主要继承自黄河中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粘土矿物及碳酸盐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还与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气候及海水等因素有关.沉积作用受到河流注入、海水的顶托及侧渗、蒸发浓缩、电中和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Preservation of black carbon in the shelf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oncentrations and carbon isotopic(14C,13C) compositions of black carbon(BC) were measured for three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BC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0.02 to 0.14 mg/g(dry weight) ,and accounted for 5% to 26% of the sedimentary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pool. Among the three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at each site,sediment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had relatively high BC contents compared with the sedi-ment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jiang River discharg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livery of BC to the coastal region. Radiocarbon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ages of BC are in the range of 6910 to 12250 years old B.P.(before present) ,that is in general,3700 to 9000 years older than the 14C ages of TOC in the sediments. These variable radiocarbon ages suggest that the BC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was derived from the products of both biomass fire and fossil fuel combustion,as well as from ancient rock weathering. Based on an isotopic mass balance model,we calculated that fossil fuel combustion contributed most(60%―80%) of the BC preserved in these sediments and varied with depth and locations. The deposition and burial of this "slow-cycling" BC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pool of carbon sink and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carbon cycling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泥石流沉积成为晚更新世小江流域主要的沉积类型[1].本文对小江流域东川蒋家沟泥得坪台地晚更新世泥石流沉积剖面进行了孢粉研究,发现剖面沉积环境中的花粉组合主要以木本为主,其中以草本含量为主的样品,也是以喜湿的花粉类型为主,反映了泥石流爆发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的特点.在植被茂密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发生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原因是该区处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震带,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所处地形陡峭,为泥得坪台地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外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江苏北部岸外辐射沙洲有孔虫分布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定量分析,发现辐射沙洲海底表层沉积中有孔虫有99种,53属组成,这些有孔虫可划分为4个组合:A.Ammoniabeccarii-Elphidiummagellanicum;B.Ammoniabeccarii-Protelphidiumglabrum;C.Ammoniabeccarii-A.pauciloculata;D.Ammoniabeccarii-Epistominellanara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