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叙述是一种叙述策略。首先,它作为一种元语言必然具有元语言的某些功能。其次,元叙述手法无疑与正常叙述大异其趣,从而造成陌生化效果。第三,这种手法的采用,可以达到韦伯所说的“除魅”的效果,即去除文学魅力,同时,它还敞开了文本当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何朝辉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95-97,153
元小说指的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在《人性的污秽》中,菲利普·罗思灵活地运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将小说创作的痕迹即小说写作的缘起、进展与结局等有意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积极地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小说意义的建构之中,凸显了罗思书写《人性的污秽》的"自我意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协商性,使小说成为具有开放性质的后现代文本,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陈春初 《科技信息》2012,(4):201-201,203
波兰语义学派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利用一套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语义基元",对跨文化对象语言进行语义描写、分析,以达到概念"还原释义"的目的。这种理论可以被看作一种文化理解的语言学方法。首先,本文介绍了文化理解、翻译质量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其次,介绍了自然语义元语言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观点,即任何语言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化特异性;词汇差异反映不同语言社区的文化差异。最后,文章提出通过提升文化理解层次来缩小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4.
孟兆富 《科技资讯》2012,(14):243-243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5.
由于"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所以常常遭到文学评论家们的质疑,并常常被认为是配合时代政治要求而作,满篇充斥的是阶级斗争和政治化口号而毫无审美价值的小说。然而,在此时期的小说文本表层运作的政治权利话语与文本深层运作的审美自觉之间常常会形成叙事的裂缝。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异端之说出自孔子,其原初之意并无学术思想对峙的涵义。和儒学相比,由于佛学的异质异形性,故被儒者套以"异端"之名。异端之辨经宋至明前期,站在儒家的立场,儒佛间思想对峙的意味甚浓,属于"异质异形"的思维模式。明中晚期,在儒佛会通的思想背景下,异端之辨的内涵所指亦因之而变,采用的是"同质异形"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表明了儒佛之间"不可合亦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旭 《科技信息》2009,(24):I0233-I0233
戏剧艺术的展演过程即是戏剧信息交流的过程,舞台上的一切符号都具有语言符号的功能,戏剧演出中其理解者与应答者的意识存在着可以替换的代码与符号,在表述的过程里语言只有表述这种关系的潜在可能性,才能产生出受话人意义上的应答性理解。决定表述产生意义的因素不仅包括表达与事物的关系,表达与话语意义的关系,还包括具有表达潜能的体系,实体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表达与交际领域内受话者的联系,脱离这一联系,演出文本便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的要素在小说诞生的源头就已"注入"了小说文体本身,这也决定了小说与民间信仰的必然遇合。小说的言说性特点和民间信仰的口头传播是二者相遇的前提,小说的追求宣奇效果和民间信仰中的神鬼怪故事也正因此一拍即合。唐代民间信仰中的鬼魂信仰承载并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的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唐代青年人不被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元小说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其定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解释,占据六七十年代的主导地位。元小说的主要特征是揭示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它坚信语言所塑造的现实是不可信的。元小说作家通过在文本中有意地暴露创作的痕迹,实现对虚构世界的自我揭露。安·贝蒂的短篇小说《女工》是一篇具有明显后现代元小说特点的创作,它充分展现了元小说的上述特点,将小说的虚构性揭露给读者,通过框架分析原则,表达贝蒂的艺术创作思想,也体现了后现代时期人们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1.
语言因哲学,科学等外部因素及自身衍化结果,已从工具论进化到文学的本体论,一些作家采取“回到语言根源去”的语言策略,在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等作品当中,由于语言的言说方式而呈现一种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和干扰 ,交际者意图传递的元信息常常被混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 ,这种现象的产生 ,主要源于参与与独立和语言形式与功能这两对矛盾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的模糊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Q形象之所以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是因为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模糊叙述,这种叙述风格首先来自作家叙述态度的模糊,对叙述行为价值证券的两难上,其次它还体现为人物形象的有意模糊,情节设置的跳跃,省略与反逻辑,叙述语言,人物心理活动语言与作家评述性语言界面的模糊等方面,正是有了这种模糊,小说所要表现的精神现象的复杂性才得以凸现,作家所要言说的思想才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马玉夏 《科技信息》2007,(15):434-436
元语言是现代逻辑学中区别于对象语言的工具语言,在语言学上是描述和解释语言的技术性语言或语言学家的“行话”。本文从雅各布逊提出的日常生活中的元语言功能出发,探讨了元语言在外语教学中既普通又专业的双重性质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表意性"和"音乐性"是黑人小说的鲜明族裔特色,是黑人文学重要的文化基质,而比喻性语言是黑人文学的表意策略。拉尔夫.艾立森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积极修辞的广泛使用成为小说的主要表意手段,而音乐背景在小说主人公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推波助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小说标题的多维阐释空间与文本语言的"表意性"和"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小说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表现了主人公在"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异乡"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彰显了黑人小说独特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郭象的"逍遥义"建立在其"适性自分"这一相对主义的价值观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因而同时面临辩证法与实践论的诘难。由于以"适性自分"为理论依据的"逍遥义"的论证违背了形式逻辑的规律,使得这种责难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将其理论依据修正后,郭象的"逍遥义"便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程序设计是许多逻辑程序语言具有的重要特点,它可以有效地实现程序自解释自调节功能,研究逻辑语言的元程序设计方法对于自动优化程序设计和实现智能计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Prolog语言与Gdel语言分别支持使用非基本表示与使用基本表示的元程序设计功能.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语言中的元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了基本表示与非基本表示的主要特点和实现机制,具体分析了Prolog语言与Gdel语言元解释程序的构造方法以及部分求值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本体特征,虚构性、叙事性和真实的生命创造正逐渐成为现代优秀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两类右派叙事作品的艺术比较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它们对小说本体倾向上的不同导致了审美效应上的差异。所以,只有从小说艺术自身要求出发,才有可能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9.
初探元话语     
近年来,元话语被广泛应用在话语分析和语言学习中,它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层面。以Hyland(2004)的理论为基础,介绍元话语的概念;借助韩礼德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论证元话语的功能并分析元话语与命题信息的区别,最终论证Hyland&Tse(2004)关于所有元话语都具有人际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赵学德  王晴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101-103,113
人体词"舌",对应英文词"tongue",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主要借助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其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产生了如下义项:基于突显和邻近原则的"言语"、"性格"、"情感"转喻所指;基于形貌相似的"舌状物"隐喻所指;基于隐喻转喻互动的"实体"隐转喻所指。上述语义转移是一个以辐射型为主、连锁型为辅的综合型过程,其中"功能特征"是主要的词义取象源。数据统计表明"tongue"功能表达要多于"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