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工程机械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三维H点人体模型,对61辆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9项尺寸进行实际测量,把测量值作为原始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其加以分析和处理·找出了与驾驶员手伸及界面密切相关的驾驶室尺寸综合因子G及其得分公式·G值可用于工程车辆驾驶室的设计以及检验现有车辆驾驶室内操作钮件布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针对司机的驾驶状态,设计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系统的方案。系统采用多状态检测方式,系统中结合连续驾驶时间和司机面部状态,判断司机疲劳程度。面部状态首先使用3x3中值滤波去除噪声和光照对图像的影响,然后通过肤色模型快速检测,确定人脸区域。再通过积分灰度投影对人眼进行准确定位;最后通过PERCLOS、眼睛闭合时间、眼睛眨眼频率、嘴巴张开程度、头部运动以及连续驾驶时间的计算,进行驾驶员疲劳程度的综合判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高,兼具了良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驾驶室作为驾驶员操作拖拉机的控制平台,其设计的合理性对驾驶员在作业时的安全、舒适、疲劳性以及工作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基于此,以东方红LX854型拖拉机驾驶室为研究对象,以CATIA软件平台为基础,建立拖拉机的人机系统模型,并以第50百分位为例,对第5,50,95百分位驾驶员在驾驶室内进行了坐姿模拟、操纵台可达性以及工作视野仿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坐姿与操纵台可达性均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驾驶员工作视野良好,驾驶室整体布局合理.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车用座椅椅面倾角变化对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身材驾驶员在不同椅面倾角下的人体骨肌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首先基于人体骨肌力学软件分别建立了第5,50,95百分位中国男性驾驶员在驾驶姿态下的骨肌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椅面倾角参数动态调整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描述了驾驶员下肢腿部不同肌肉的受力情况和激活程度;最后开展了真实驾驶员下肢肌肉肌电测试.结果表明,当座椅椅面倾角增大时,驾驶员的臀大肌、髂腰肌、半腱肌、股直肌、缝匠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肌肉激活程度较大,10°~16°为椅面倾角的理想变化区间.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L4-L5椎体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表示5种人体尺寸和不同的3种坐姿.研究当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人体高度、体重和坐姿与脊椎关节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坐姿时,脊椎承受的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最大.人体的高度和体重对于脊椎关节的静态剪切应力和压缩应力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脊椎应力与座椅处振动的传递函数和驾乘人员的坐姿有着重要的关系,无论何种体型的人体,驾驶坐姿都比弯曲坐姿所承受的应力小,证明驾驶坐姿更舒适.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了目前技术中心内的部分乘用车和商用车车身的人体坐姿的布置和车内空间的设计,提出了车身总布置时人体的舒适性坐姿与车内空间确定的新方法和过程,阐述了人体坐姿布置设计过程中的一般方法和重要参数坐姿高度(H30)的意义,并给出了相关标准和设计参考值,为公司后续产品设计和技术改进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泵车布料机构自动浇筑及过程仿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机器人化是提高工程机械施工控制自动化的关键问题·通过将泵车布料机构的浇筑区域离散为浇筑点集,对两浇筑点内轨迹利用冗余度机器人学的最小关节范数法的轨迹规划,并将两相临浇筑段自动连接和自动协调,从而实现了混凝土泵车布料机构浇筑过程自动轨迹规划·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辐射供冷环境下人体姿态对热舒适的影响,本文采用主观调查问卷与生理指标测试的方法对夏季顶板辐射供冷下坐姿人体和卧姿人体的热舒适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卧姿状态与坐姿状态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差异,两种姿态下热感觉在-0.5—0.5范围内时,卧姿人体所需要的操作温度比坐姿人体高0.5℃左右;最佳热舒适点的操作温度,卧姿状态比坐姿状态高0.7℃。  相似文献   

9.
司机疲劳驾驶检测中人脸图像的快速人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机疲劳驾驶检测中,对人眼的高效,实时准确检测是关键步骤之一。本文研究了司机人脸图像中的人眼检测方法。首先,将得到驾驶员面部图像隐射到YCbCr空间,建立基于肤色的二维高斯分布模型,通过滤波,标记分割出肤色并得到人脸的区域;然后,利用人眼的分布特点及自身特性,通过两次定位的方法实现了对司机人脸的人眼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港口集装箱桥吊司机眼睛疲劳规律,采用视线跟踪技术和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分析桥吊司机操作过程中的眼动参数与驾驶疲劳之间相关性,运用眼动参数建立驾驶疲劳推断评判模型.设计了驾驶员实测操作实验方案,确定注视时间百分比、注视点数目为眼动测量指标,研究眼动测量指标与驾驶疲劳的相关性.分析驾驶员眨眼、注视、眼跳三种眼动形式实测数据与驾驶疲劳的线性与非线性变化关系,求得注视分布变异系数,得到注视分布变异系数与驾驶疲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堆测边网和空间桁架结构形状相似的特点,将三雏测边网模拟成桁架结构,运用力学中的虚功原理和单位荷载法,计算桁架节点位移,建立顾及起算数据误差的三堆测边网点位权函数式,并且从理论上加以论证.提供了一种理论严谨,方法简单,规律性强,便于编程的新方法,为进一步拓宽力学计算方法的使用,探索新领域做些尝试.图3,参10.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介绍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系统中判断平面多边形凹凸性的常用算法,鉴于它具有占较多的CPU时间、循环复杂、而且次数多,从而提出了一种判断平面多边形凹凸性的新方法,该算法逐点进行凹凸性判断,算法简单,循环少,占用的CPU时间也大大减少,该算法对Coons,Bezier,B-spline样条曲线特征多边形的凹凸性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防止触电 ,除了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外 ,还应采取保护接地措施。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与大地零电位点之间存在对地电压。在短路接地回路上 ,人体接触电气设备带电外壳的点与站立点之间存在接触电压。而在距接地体 2 0m范围内 ,人的两只脚之间存在跨步电压。跨步电压较高时 ,人体就会触电。该文对保护接地、接触电压、跨步电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曲面几何参数实时识别和密切曲率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仿形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曲面几何参数实时识别系统,由在端面上布有传感器点阵的盘形智能仿形头、曲面几何参数识别软件、仿形头姿态控制软件和姿态控制系统构成,仿形头姿态控制的原理是密切曲率法,由于几何参数识别系统可同时确定曲面上一点的坐标、法线向量、主曲率和主曲率的偏导数,故该技术既可用于高效率的实时五轴联动仿形加工,也可用于对三维实体模型进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生成简捷的数学样条。该技术与CAD/CAM技术相结合,可以很方便地对实体模型进行修改,具有很好的柔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高速射弹小角度入水过程中的空化现象和弹体运动规律.计算采用VOF多相流模型捕捉空泡界面,采用Schnerr and Sauer空化模型模拟空化现象,弹体运动通过6自由度方程与重叠网格技术进行求解.计算分析了弹体小角度入水过程中的弹道特性、空泡的演化规律及射弹的流体动力特性,初步探索了高速射弹的小角度入水时产生的弹跳现象.研究表明:此高速运动的旋转射弹在小角度入水时,弹体轨迹和姿态容易发生很大的变化,空泡形态不对称,弹体大面积沾湿导致弹体受到很大的流体动力和力矩,弹体运动失稳产生弹跳翻转现象.分析表明,弹体小角度入水容易沾湿,沾湿对流体动力及其运动姿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弹体的不对称沾湿是超空泡射弹失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CAD软件技术,在CAD图形中添加控制点坐标,标注定位轴线的绝对坐标,执行ucs命令,移动坐标原点及转换坐标轴,将CAD软件技术与全站仪相结合,实现了异形建筑的放样功能。放样结果完全满足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7.
AutoCAD是具有强大绘图功能并且体系结构开放的流行软件,用户可利用它来开发CAD应用软件.运用AutoCAD内嵌的工具VBA二次开发自动绘制架空输电线路应力弧垂曲线软件包,可以简化线路设计工作,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所开发的软件包界面友好、代码简洁、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皖西大别山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协调皖西大别山区人地关系,在建立区内人地关系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区内人地关系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值为59.7根据评价因子的匹配系数(Cc),发现区域开发中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较好,但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提出稳定和持续发展区内人地关系的对策,加皖西大别山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三维点云匹配的多位姿手部静脉识别.考虑手部静脉点云的特点,结合双目视觉原理,建立了一种结合三维特征阵列和静脉点云的扩展数据库,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特征阵列的静脉点云粗配准算法.在双目静脉图像中提取稳定特征并重建为三维特征,根据三维特征匹配结果初步消除静脉点云位姿差异.并采用改进的正态分布变换算法完成静脉点云匹配.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多位姿下的静脉点云识别率,即使手部位姿变化范围较大时,系统的识别率仍超过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