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笔者最近对皖西大别山区金寨、霍山两县大鲵产地资源进行了综合实地考察,了解到近些年来该产地资源量严重衰竭.认为保护大鲵和对大鲵繁殖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并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和繁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区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区之一,这里的皖西六安瓜片、豫南信毛尖、鄂东北的汉绿都是有名的品种。本文在阐述了大别山区的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基础上,以大别山区的光山县和信阳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大别山区茶叶发展的现状,最后指出了茶叶这个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笔者最近对皖西大别山区金寨、霍山两县大鲵产地资源进行了综合实地考察,了解到近些年来该产地资源量严重衰竭。认为保护大鲵和对大鲵繁殖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并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和繁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对西南区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总体评价.认为:①西南区资源环境基础薄弱,人地关系演进状态日趋紧张;②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是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的决定因素,其中人口增加作用最为关键;③西南区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严格控制和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匪患是民国时期遗留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皖西大别山区毗邻湖北、河南,山高林密,土匪活动十分猖獗。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皖西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统一的剿匪领导机构,将军事清剿和政治攻势紧密结合起来,并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参与其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皖西地区的匪患进行治理,肃清了困扰皖西人民的匪祸,为皖西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治理皖西匪患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在调查研究匪情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匪患治理措施,并注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消除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观念,为彻底根绝皖西匪患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区旅游合作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别山区旅游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了大别山区旅游合作评价的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别山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大别山区旅游合作绩效评价结果为"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制大别山区旅游总体规划、提高旅游企业的参与度、加快旅游一体化进程等提高合作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皖西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关系.基于信息熵模型评价地形因子与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皖西大别山区2010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844.30×10~4t,平均侵蚀模数为1415.05t/km~2·a.区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2.95%和31.99%,侵蚀强度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加剧.(2)坡度和海拔主导着区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随着坡度和海拔增加,侵蚀强度不断加剧,强度侵蚀的面积比例增加,微度侵蚀的面积减少;在坡度15-25°区域、海拔200-500m区域的土壤侵蚀总量最大.坡向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强度在东南坡向较其它坡向略强.(3)地形因子与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为:坡度海拔坡向.坡度是安徽省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皖西是明代开展马政较早的地区.皖西马政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皖西经济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皖西大别山区野生攀援观赏植物资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皖西大别山区野生攀援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本区有野生攀援植物157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根据其攀援特性分为缠绕类75种、吸附类17种、卷须类27种、蔓生类38种。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形式,对本区野生攀援观赏植物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利用旅游扶贫生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豫南大别山区的4个贫困村旅游扶贫生态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豫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总体生态绩效为"优秀";晏庄村和东岳村旅游扶贫的生态绩效为"优秀",河铺村旅游扶贫的生态绩效为"良好",董湾村旅游扶贫的生态绩效为"中等".模糊综合分析法是评价旅游扶贫生态绩效的有效方法,也是发现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绩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14.
贵州以峰丛洼地 /峰丛峡谷为主要地貌类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喀斯特发育典型、生态脆弱、环境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在麻山、瑶山、花江等地大量调查的基础上 ,以这一特定地区人地关系的分析为主线 ,探讨了该区人地关系的现状和危机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原因。并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人地关系的调控和脱贫思路  相似文献   

15.
把黄河下游山东段分为黄河下游沿河两岸,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莱州湾浅海区三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断流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几何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研究的地球系统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论述全球变化研究的地球系统科学观:1)地球表层系统与系统外的物质能量交换;2)天-地-生系统论;3)天-地-人系统论。在此基础上,强调要调整人地关系,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上游地区(四川部分)(以下文中简称本区)是一个以由地为主的区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非耕地资源、能源资源(主要是水力、煤炭)、生物资源更为突出,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开发利用方式不当。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平衡的失调,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此,必须从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有机联系着眼,探索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治穷致富;又能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优化开发模式.基于此,本文在全面分析、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当地优化开发的几个基本模式,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当代研究的热点.为了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对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和支柱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基于生态环境的考量.本文综合考虑产业资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构建了面向生态环境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指数、经济规模指数、产品市场指数、经济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以及...  相似文献   

19.
冀东北山区的野生山杏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大,但目前开发利用尚不合理。本文论证了山杏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经营效果、经营条件及发展前途,揭示了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广种薄收,单产低、管理落后、开发战线过长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山杏资源的开发方向、管理措施、加工要求、生产服务体系等解决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现状及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依据科学系统化原则、实用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动态性原则等构建原则,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提出一种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层次结构包括目标层(节约型园林建设水平)、准则层(规划水平、功能水平、节约水平3个准则)、因子层(选址、布局、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节地、节水、节材、节能、节力9个因子)和指标层(32个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该评价模型对池州市三台山公园建设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薄弱环节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健全行业规范、科学配置植物、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节约型园林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