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馥兰是当代英国著名技术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她的技术史研究从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起步,继承和突破李约瑟的科技史研究,以农业史和妇女史作为双重核心。其技术史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线索是技术与社会,遵循着自技术而来、向社会而去的理论进路,旨趣在于以技术观社会。就研究视角而言,包括广义技术视角、人类学视角和汉学视角。就研究局限而言,包括文献方面、观念方面和比较方法的不足。总之,白馥兰展示了一位从李约瑟时代走来中国技术史研究者的代表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史与技术遗产学术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中国技术史学科建设,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与该学会的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按拼音排序),并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历史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叙事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以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新文化史等领域的概念分析工具为参照,对近20年来的科学技术论和科技史研究进行考察,显示了技术史朝向"新文化史"发展的趋势,并思考有关编史学核心问题,以尝试为之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历史地回顾了技术史解决"与境论"问题的系谱,从而指明技术史对建构论的引入开启了技术的"新文化史"进路,分析了各阶段采用的文化研究方案的优缺点;对"技术新文化史"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考察;最后着重讨论了技术叙事的文化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技术史经过18世纪末以来200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复杂学科结构。技术史的所有分支学科,可以归并为基础技术史、综合技术史、部门类别技术史、技术社会活动史、专项技术制度史、专项技术成就史等六个学科群组。因研究对象相同,技术史与技术哲学、技术学形成同缘关系;因研究内容互涉,技术史又与科学史、文化史、工程史、农业史、工业史、交通运输史、建筑史等专门史形成近邻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在南京信息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共同发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南京信  相似文献   

7.
1984年7月30日到8月12日,中国科学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技术史研究班。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1所大专院校、党校、工矿企业的175位教师和教技人员参加研究班。研究班注意把技术史研究和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结合起来。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柯俊教授以“研究技术史的几个问题”为题,全面论述了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开展技术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清华大学高达声副教授在“技术史概论”中探讨了在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史视角的机器换人“常识”深藏着技术哲学新的分裂风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哲学需要继承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精神,在机器换人“常识”的经济史理解基础上打开“技术黑箱”,引入《资本论》的技术史视角批判和反思机器换人“常识”,进而找到新的认识论和推理逻辑问题,即“机器如何接受并重现人类能力的知识”——技术知识论。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思路,技术史与经济史如同技术哲学的“内史和外史”,没有技术史的技术哲学是分裂的,没有经济史的技术哲学是瘦弱的。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中国工程师》杂志社和华中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24日至30日在湖北宜昌葛洲坝工程局党校举行。大会中心议题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共收到论文36篇,参加代表38人。提交本次会议的论文涉及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许多方面。1.综述性论文有《试论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论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五四以来“科学救国”思想初探》,《论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论中国技术发展战略》,《从中国兵器发展史谈战争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等。2.比较技术史研究,论文有《中日近代技术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科技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史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少国家设有科技史的系或科技史的专业,培养科技史的硕士、博士。如美国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四十所大学有科技史系,日本有二十多所大学有科技史系。国际科技史学术会议从1928年开始已经召开到第十六届大会。1981年的第十六届国际科技史会议有五十多个国家1200名代表参加。1968年又成立了国际技术史合作委员会。目前出版的各种科技史学术刊物已有100种以上。在科技史出版物和专著中,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刊物和著作。美国的乔治·萨顿(George  相似文献   

11.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的水平,有两个问题需要予以特别注意;(1)分析框架的多元化。分析框架规定着科技与社会研究的范围,制约着研究者的视野,进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单一,而且,该框架也固有许多缺陷。应当尝试各种可能的框架,在比较和综合的过程中,选择和建立新的更佳分析框架。(2)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对于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社会史具有激发直觉和灵感、提供历史的检验等作用;此外,科技与社会研究和科技社会史研究以科技社会嫡史学为中介,存在一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是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逻辑地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技文化,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皇 皇巨著。对于科技史知识给予了充分重视,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历史学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书中的科技史部分也存在着诸如叙述不准确、概念不清楚、对科学原理理解有误、 对古代科技文献解读有偏差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损于该书所享有的崇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前的科学史不能看成单纯的科学思想史,把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关系史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古代科学、科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缓慢发展进行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一些观点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1990-1995年)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西方学者。他为学严谨,在可级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他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李约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促进科技史界认识到科技不是单一文化的产品,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品。因此,李约瑟不仅在中华科技研究上享有不朽的地位,在人类科技史研究上也应享有同样不朽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李约瑟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并商榷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是在不改变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表象论的前提下,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来研究,可划归为大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视域。欧美后SSK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SSK从科学的社会研究扩展到科学实践的文化研究,是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转向科学实践的文化建构论,是对科学客观性和表象论的进一步背离和消解,强化和放大了各种异质性文化因素对制造科学的作用;背离了科学家的真实立场和科学的核心问题,成了反科学的帮凶,不会结出真正的果实。二者在研究内容、方法、理念和科学观上是根本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人类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编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科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上,分析人类学中“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科学史研究的启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对这种方法的借鉴和引入可能给科学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以及这种借鉴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20.
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这是一篇描述日本科学发展史的文章。日本科学的发展,起始于日本步入近代国家的1868年,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文章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的内容:(1)1868年以前,在日本流行的汉学研究,对日本后来接受西学的重要作用,日本人把汉字有效地运用的创造科学专业术语;(2)受益于聘请的大批外国专家的帮助,日本在最初引入西学的30年中,采取的是强行灌输西方科学技术的手段,这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是罕见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