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485名大一新生,采用《闲暇满意度量表简易版》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进行测量,探讨其闲暇满意度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新生闲暇满意度在性别、专业类别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整体闲暇满意度和心理、教育、放松层面的闲暇满意度均高于女生,城市大学新生的心理层面闲暇满意度高于非城市学生,文史类大学新生的放松层面闲暇满意度显著高于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2)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在性别、专业类别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整体学校适应和学习适应、交往适应、情绪状态方面均好于女生,城市生源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上显著强于非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文史类大学新生在生活环境适应和交往适应方面都显著强于理工类大学新生。(3)大学新生闲暇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与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大学新生闲暇满意度对其学校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心理素质理论和幸福适应理论,考察大学新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新生适应及其维度在其中的中介效应.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和中文版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39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新生适应和生活满意度彼此呈正相关;(2)新生适应在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进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肖计划、许秀峰编制的应对方式调查问卷与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分析了兰州市229名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适应与解决问题和求助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学习适应与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交往适应与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状况与解决问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应对方式对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中文版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对745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成就动机与新生适应呈显著相关;核心自我评价、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对新生适应均存在预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能通过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新生适应。  相似文献   

5.
使用中文版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对73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考察成就动机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追求成功的动机、专业适应和想家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经济适应则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2)成就动机与新生适应密切相关,回归分析及优势分析表明,追求成功的动机对学习适应和专业适应的影响更大,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则对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的影响更强;性别在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新生适应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社会支持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入学适应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针对568名重庆地区2017级高职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总体表现为不平衡性;高职新生感受到的各方支持源的支持水平不同;高职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他们入学适应水平呈正相关;大学同学支持型的新生入学适应最好,特别是在情绪状态方面要优于其它支持类型的新生;改善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状况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学习特点、需处理的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大学新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环境和自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难点,通过依据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等相关理论,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立场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高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医科大学新生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某医科大学抽取286名本科一年级学生,采用由方晓义等编写的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是影响医科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最主要因素。在此研究结果上,建议医科高校应加强对新生适应性的教育,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学生群体,以便及时发现医科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团体施测以了解文山师专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结果显示:新生在学习适应和环境总体认同方面适应较好,但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适应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女生适应情况要比男生好,汉族新生要比少数民族新生好,艺术类新生比理科新生好;角色适应方面,女生比男生好;人际适应性方面,文科新生适应情况比艺术类新生好.  相似文献   

11.
大学及学界对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关注较多。现实中,仍有部分大二大三学生存在学校适应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前测,选取学校适应不良的大二大三学生42名,随机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8次团体辅导,期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团辅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后测以评估团辅效果。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比较均表明,团辅对改善大二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及学校适应总体状况有显著效果。团辅结束6个月后的追踪测试表明,团辅改善大二大三学生的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及学校适应总体状况的效果有较好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分析与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新生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中,不能很快地转换角色,会出现暂时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板报、宣传单、校园广播等方式,做好大学新生入学心理适应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崔立秀  韩兴国 《科技信息》2009,(17):132-132
部分大学新生在刚进校的一段时间内,往往不能很好适应学校新环境,以至于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对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及交往等各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大学生活乃至工作后的生活和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从入学教育,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加强师生交流等方面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教育,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调研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对高校教师做好学生工作,引导新生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从新生对所在学校与专业的满意度,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适应难题,近期情绪状态,心理困扰应对方式,等几个问题展开调查,了解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整体状况及存在问题。最终的结论是,新生存在良好适应潜质,但在处理人际关系,自主规划大学生活,对负性情绪的应对等方面需加强心理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能否搞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该文结合其学校的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志荣 《科技资讯》2012,(1):180-181
大学新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初都不可避免地面临适应性问题。本文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意识量表》对3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人口学差异,并探讨心理品质与新生适应、人际困扰、自我意识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发展最好的5项心理品质是公正、感恩、欣赏美丽与卓越、正直、爱,发展最弱的五项是自律、谦虚、洞察力、勇敢、精神信仰.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生源地上均有显著差异.积极心理品质与新生适应、自我意识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新生适应和自我意识对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累积解释度达40. 7%.  相似文献   

18.
大学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生吸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大课堂。使新生从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时间就了解、热爱图书馆,到合理利用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引导和帮助新生入学后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74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机制。结果显示: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适应性和时间管理倾向均对生活满意度存有预测作用,大学新生适应性在时间管理倾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7.14%。结论:大学新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既可以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也可通过新生适应性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新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有助于自身成长和今后的就业。本文分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并提出大学新生如何主动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