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和嘉陵江交汇段营养限制因子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庆三峡库区富营养化发生务件与机理研究中,针对营养限制因子与富营养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藻类潜力试验(ACP试验)确定长江和嘉陵江交汇段水体营养限制因子.研究认为:单独的氮对藻类增长无明显促进作用,磷则构成水体藻类增长的限制性因子;TN/TP值高藻类现存量就小,TN/TP值低藻类现存量就大;原水中磷含量越高,添加磷对藻类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这为重庆两江交汇段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及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岳阳南湖水体环境参数相关性及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1年岳阳南湖常规监测数据,分析南湖水体中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和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南湖水体各生态参数中,总磷、总氮、氨氮和叶绿素a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磷和叶绿素a变化一致,在夏季形成高峰,冬季最低,磷是南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而夏季藻类的增殖对氮的消耗是氨氮与总氮浓度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1年岳阳南湖常规监测数据,分析南湖水体中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和相互关系。分折表明,南湖水体各生态参数中,总磷、总氮、氨氮和叶绿素a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磷和叶绿素a变化一致,在夏季形成高峰,冬季最低,磷是南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而夏季藻类的增殖对氮的消耗是氨氮与总氮浓度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发现,富营养化湖泊中,水变的最核心生态机理是浮游藻类单一种类暴发式增长,主要特征是藻类处于高密度状态,数量高速度增长和不同种群暴发式更替。三年的生态工程治理,使南湖水质有明显好转,藻类生存密度大幅度下降,种类组成明显增加,种群暴发式更替显著受控,表明生态工程治理效果显著,南湖“水变”可能性减少。  相似文献   

5.
岳阳市南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监测了湖南岳阳市南湖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和纳污状况,分析了南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探讨了人工水产养殖对南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湖已处于富营养化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最能影响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是内源性营养盐。研究不同富营养化湖泊中内源性营养盐的不同比例对藻类生长机制的影响,能为解决湖泊内源性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根据藻类的经验分子式,确定以磷为限制因子时的N∶P=7.2∶0.4和以氮为限制因子时的N∶P=4.6∶1来调控上覆水中的营养盐比例,进行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生长影响程度很大;内源性营养盐对富营养化湖泊的影响程度依次是:重度富营养化湖泊中度富营养化湖泊中营养化湖泊,磷作为限制因子比氮更能有效抑制湖泊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7.
岳阳市南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监测了湖南岳阳市南湖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和纳污状况,分析了南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探讨了人工水产养殖对南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湖已处于富营养化的边缘。  相似文献   

8.
生态幅在重庆嘉陵江主城段营养盐限制因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嘉陵江主城段营养盐与藻类的关系,探索富营养化发生的机理,笔者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幅原理对该段水体营养盐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磷是试验段水体的限制因子,随总磷浓度的提高,藻类现存量增加,两者成正相关;试验藻对磷的生态幅表现为单峰型,耐性限度0.005~100 mg/L,磷浓度0.005~0.150 mg/L为藻类增幅最大区间;氮磷比值在10.0~40.0内藻类增幅最快,13.5为藻类生长的最适氮磷比值;试验段水体总磷浓度年变化区间为0.065~0.128 mg/L,总氮年浓度变化区间为1.52~2.24 mg/L,氮磷比值年变化在17~28间;温度在5~30℃区间内,磷生态幅的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5~15℃增长缓慢,20~30℃增长迅速;4、5、6、7月为藻类快速增长期.分析藻类营养盐限制因子的生态幅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藻类、限制因子、富营养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富营养化发生条件与机理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最近5年的调查监测数据,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南宁市南湖水质变化情况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南湖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TP、TN超标严重,是主要污染因子。南湖水质总体上处于Ⅳ~Ⅴ类,即为中污染至重污染,在个别时期出现了严重污染。南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大多处于50~70,大部分属于轻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较有规律的波浪式变化,波峰大都出现在每年的5月至10月,波谷大都出现在每年的1月至4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从物理化学、生物和水力学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富营养化和水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基于理性的氮磷营养物控制策略仍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优先策略,科学合理的水力调度对库湾水体、城市河道抑制富营养化和控制藻类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及生物技术在小范围水华应急和水质维持较为有效,但一些方法的生态安全性及理论依据仍需加强研究。实际水体修复过程中仍需要不断调整方法以适用不同水体需求。  相似文献   

11.
南湖富营养化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采用权重贡献率分析法优选因子和确定因子权值的基础上,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以地南湖水质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将B-P法评价结果与用分级评分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与目前通用的评分法的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护南湖水质 ,防止因环南湖游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而引起南湖水质恶化 ,运用水土流失方程对环南湖游路建设的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及流失量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环南湖路的建设将造成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流失量可达 90 4 15t/a ,采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如改进施工方法将大量削减水土流失量 ,削减量可达86 7 44t/a。这为南湖风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底泥疏浚是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疏浚期间和疏浚后对长春南湖浮游生物2 a(每年6个月)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群变化,对比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由疏浚前的绿藻-蓝藻-硅藻型演变为目前的绿藻-硅藻-蓝藻型.同疏浚前相比,疏浚后浮游藻类数量平均下降11%,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降低;疏浚后浮游动物数量上升,生物量下降,浮游动物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作者多年对长春南湖水体进行能量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水平进行了能流分析。到达南湖湖面的太阳总辐射为4 969 635.4kJ.m-2.a-1,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了30 244kJ.m-2.a-1的能量,其效率相当于入射太阳总辐射的0.6%。净初级生产力的15%被植食动物同化。植食动物同化的2 391kJ.m-2.a-1能量,用于呼吸1 467kJ.m-2.a-1,被食肉动物同化445kJ.m-2.a-1,被分解或未利用479kJ.m-2.a-1。食肉动物的总生产力为445kJ.m-2.a-1,呼吸消耗270kJ.m-2.a-1,被分解或未利用175kJ.m-2.a-1。与Cedar Bog湖、银泉(Silver Springs)相比,南湖植食动物对初级生产者的利用效率最低(15.0%),反映了富营养化湖泊的重要特点。应定量研究南湖中被分解和未被利用的部分,进一步揭示某些能流过程的强度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湖泊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以沈阳城区内五大湖泊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春季对其pH值、电导率和COD进行定位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各湖泊尤其是连通型湖泊,水质特征随温度变化明显.随温度升高,湖泊水体由弱碱性逐渐变为弱酸性;北陵、劳动公园等封闭湖的电导率呈水平波动状态,而南湖、青年和万柳塘公园等开放连通湖泊呈下降势.各湖泊COD随温度的升高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6.
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研究了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环境。结果表明 ,南湖接收的太阳直接辐射、间接辐射和总辐射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 ,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陈菡雯  万帆  黄浩  胡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1):8766-8771
水环境污染是困扰城市发展和影响人居生活的重要因子。为探索研究河湖水环境改善措施,尤其是研究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内湖水环境提升,以武汉市南湖为例,开展了典型城市公园型湖泊的水质提升问题。通过对南湖汇水范围内污染物来源的进行精细化定量解析,结果结果表明南湖入湖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分别为835.6 t/a和92.56 t/a;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有三个典型峰值区域,其面积仅占汇水范围的10.7%,而其TN产污负荷占25.18%,总磷产污负荷占23.97%。采用狄龙模型计算得出南湖水域TN环境容量为315.2 t/a,TP环境容量为21.01 t/a。在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和底泥释放中60%TN去除和75%TP去除的基础上,同时地表径流中TN控制率达到67%、TP控制率达到87%,即TN和TP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值以内,可使TN浓度达到1.5 mg/L,TP浓度达到0.1 mg/L,南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Ⅳ类要求。基于环境容量分析的入湖污染物来源定量解析,以及进一步对汇水范围内污染负荷的空间分析,可为河湖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合理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温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形成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自然水体培养的生物膜进行膜上铁、锰氧化物含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用于培养生物膜的水体温度对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形成影响很大,并与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含量呈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