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研究海鲤(♂)、彭泽鲫(♀)及其异精雌核发育子代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海鲤(♂)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最高,为535.63.其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蛋白酶活性分别为:139.47、499.36、126.28.彭泽鲫(♀)肝胰脏活性极低,基本检测不出活性,肠道蛋白酶活性由前肠到后肠依次为:60.21、18.09、4.78.异精雌核发育子代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为367.69,前肠为101.16,中肠为297.06,后肠为25.97.子代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介于双亲之间,显著高于其母本蛋白酶活性而低于其父本的蛋白酶活性,且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与父本保持一致,均为:肝胰脏>中肠>前肠>后肠.由此可见,子代接受了父本的优良性状,为彭泽鲫雌核发育的“异精效应”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复合四倍体彭泽鲫是在尖鳍鲤精子刺激的彭泽鲫雌核发育子代中发现的少数特殊个体.本文分别用母本种彭泽鲫和父本种尖鳍鲤的精子与复合四倍体彭泽鲫的卵子受精,得到两种胚胎FP和FS.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两种胚胎10个时期的5种同工酶(LDH、MDH、ME、SOD和ES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胚胎的5种同工酶表型在谱带上完全一致,不同来源的精子对胚胎的同工酶表型没有影响.表明复合四倍体彭泽鲫可能继承了母本种的雌核发育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pH对黑鲷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试验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黑鲷胃、肠及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3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鲷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40℃和30℃;在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5.0和4.0,均在酸性范围;而在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0,7.0,7.5和7.5,7.0,7.0,且均为中性或弱碱性.并且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黑鲷不同组织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脏>肠>胃;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脏>胃.  相似文献   

4.
草鱼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ρ均为45%的马铃薯淀粉、糊精、葡萄糖和45%马铃薯淀粉+05%Cr2O3为碳水化合物源的4种试验饲料饲喂草鱼,16d后测定消化率,50d后测定消化组织的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日增质量率和饲料效率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鱼对淀粉、糊精、葡萄糖和淀粉+Cr2O3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925%,9852%,9859%和5737%;各试验组消化组织的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下降,肝胰脏和前肠、中肠、后肠淀粉酶活性的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摄食后3h,3~5h,5~8h,并且淀粉+Cr2O3组的淀粉酶活性低于淀粉组  相似文献   

5.
兰州鲇消化器官理化特征及pH值对其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Chen)消化器官的理化特征及在不同pH条件下的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比内脏重分别为0.91±0.25、0.0158±0.0045、0.0112±0.0054、0.0199±0.0069和0.0916±0.0293;胃、前肠、中肠、后肠壁及胆汁的pH值分别为5.5~6.5、5.5~7.0、6.0~7.0、6.0~7.0和5.5~7.0;胃、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最适pH值分别为5.4、6.6和7.0,脂肪酶最适pH值分别为5.4(或5.8)、6.6和6.6.兰州鲇胃和肠的pH值环境均有利于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发挥.在最适pH条件下,肝胰脏淀粉酶活力略高于肠,胃淀粉酶活力最低,而肝胰脏和肠的脂肪酶活力相同,胃脂肪酶活力最高.从消化器官特点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可以看出,兰州鲇消化生理特性与其肉食性特点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分别取太湖野生(野生组)和三个池塘饲养(投喂人工饲料:配合饲料组、投喂冰鲜鱼:冰鲜组、池塘散养:活饵组)各6尾翘嘴红鲌成鱼,测定比较了池养和野生条件下,鱼的肝胰脏和消化道(前肠、中肠和后肠)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差异.各组鱼的消化酶活性均为肠道高于肝胰脏.除了冰鲜组的肝胰脏外,野生组的蛋白酶活性在其他组织中都是最低的,这可能与野生组鱼在天然湖泊环境中无法得到稳定充足的饵料,间断的摄食或半饥半饱的状态造成蛋白酶活性偏低有关.蛋白酶活性高低顺序为活饵组>配合饲料组>冰鲜组>野生组,配合饲料组的蛋白酶活性比冰鲜组高,仅次于活饵组,提示翘嘴红鲌经过驯化已能较好地适应人工配合饲料.活饵组的前肠、后肠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是其他组的3.1~1.8倍和3.2~1.8倍,配合饲料组的蛋白酶活性在前、中、后肠中呈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而冰鲜组蛋白酶的活性变化情况则相反,表明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饵料的物理性状(如硬度等)也会影响鱼的蛋白酶活性;肠道淀粉酶活性中除了后肠外,均是冰鲜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野生组最低,大小顺序为冰鲜组>活饵组>配合饲料组>野生组;各组鱼脂肪酶活性的高低顺序为配合饲料组>野生组>冰鲜组>活饵组,但除了冰鲜组后肠的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和活饵组(P<0.05)外,其他各组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相比之下,环境和饵料对翘嘴红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如对蛋白酶的影响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12、15、20和25℃水温条件对埃及尼罗、美国尼罗和美国奥利亚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从25℃降到20、15和12℃,埃及尼罗罗非鱼前肠和后肠淀粉酶、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前肠蛋白酶活性在12℃显著降低(P0.05);美国尼罗罗非鱼前肠蛋白酶和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淀粉酶、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12℃显著降低(P0.05);美国奥利亚罗非鱼前肠淀粉酶、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蛋白酶和后肠淀粉酶活性在12、15℃显著降低(P0.05)。水温12~25℃时,罗非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水温的下降而降低(在12℃时最低),埃及尼罗肝脏脂肪酶活性20℃时最低,美国尼罗12℃时最低,美国奥利亚15℃时最低。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6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龟纹瓢虫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随日龄而增加,淀粉酶活性在羽化后不久急剧降低,表明龟纹瓢虫羽化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对蛋白的需求增加,而对淀粉的需求降低;龟纹瓢虫中肠脂肪酶活性在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后急剧降低,这反映龟纹瓢虫对脂肪的需求在羽化后10 d左右最大,然后急剧降低;在人工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提高消化酶活性,与促食作用有关.饲料中添加橄榄油、豆油、玉米油和菜籽油均能提高龟纹瓢虫中肠脂肪酶的活性,对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影响不大.此外,研究还发现雌虫的消化酶活性与雄虫的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特征将对于配制龟纹瓢虫人工饲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pH和温度对黄姑鱼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pH和温度下离体黄姑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pH和温度对黄姑鱼主要消化道各部位消化酶活力多数有显著影响(P0.05),在黄姑鱼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胰脏5个部位,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6.4、7.8、7.8、2.2、6.4,淀粉酶最适pH分别为5.0、7.8、7.8、6.4、5.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5.0、6.4、7.8、3.6、5.0;在最适pH条件下,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左右,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除肝胰脏中为40℃外,其他部位均为3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蛋白酶活力在pH 6.4、37℃时达到最大值1 606.576±83.457 U,淀粉酶活性在pH 6.4、37℃时达到最大值188.086±17.538 U,脂肪酶在pH 5.0、40℃时达到最大值34.247±1.926 U。  相似文献   

10.
乌鳢蛋白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及不同蛋白源饲料(泥鳅Misgurnusanguilicaudatus和黄豆饼)对乌鳢(Ophiocephalusargus)蛋白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可显著影响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肠道蛋白酶及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30℃和25℃;在最适温度及同等温度条件下,胃蛋白酶活性均比肠道蛋白酶及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高.饲喂后9h,黄豆饼组胃蛋白酶、肠道蛋白酶达最大活性,泥鳅组为12h.  相似文献   

11.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于1999年6月~1999年7月收集中华绒螯蟹粪便,用酸不溶灰分法测定中华绒螯蟹对饲料的消化率,同时测定其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比(P/E)28.93 mg/kJ水平中华绒螯蟹胃、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P/E27.30 mg/KJ和30.31 mg/kJ两个水平(P<0.05).而三个P/E水平间肠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28.93 mg/kjP/E水平饲料蛋白质、脂肪、能量以及总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2.57 %、77.59 %、83.94 %和76.98 %,均高于其余两个水平.但三个P/E水平间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镉对长江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与积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1年5月一6月,对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以体外暴露的方式给镉.实验设对照组和4个处理组,分别在体外暴露镉24h、48h和72h后活体解剖雌蟹,取主要组织器官(外壳、鳃、肝胰脏、触角腺、卵巢)进行酸消化并测镉的含量.结果表明:镉对蟹体主要组织器官的生物积累具有选择性,积累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外壳>鳃>肝胰脏>触角腺>卵巢.镉对蟹体的毒性作用具有浓度——效应关系,即随着镉浓度的升高,组织器官中镉的生物积累也随之增加;但镉对蟹体毒性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不明显,组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选用初始体重为( 39.68+3.05)g的草鱼作为试验对象,在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中,设5个不同的植酸酶添加水平(500、750、1 000、1 250、2 500 U/kg),另设2个对照组,对照组I(D1):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添加无机磷(Ca(H2P04)2),对照组2(D2):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不添加植酸酶和无机磷,开展了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研究了植酸酶对草鱼生长、非特异免疫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1鱼体的特定生长率最大,FCR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O.05);与对照组2相比,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草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特定生长率得到显著提高(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大于对照组2(P<0.05),对照组1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及肝胰脏中各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O.05);添加植酸酶后肝胰脏中SOD活性增强,且当植酸酶含量为1 250 U/kg时,肝胰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草鱼肝胰脏和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都明显增强.结果得出,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000-1 250U/kg时,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有助于草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提高,并能有效增强草鱼肝胰脏和肠道中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质量(22.40±0.30)g的健康埃及胡子鲇Clarias lazera为试验对象,在室内单循环控温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饲养试验,以鱼粉为动物蛋白源,去皮豆粕为植物蛋白源,去皮豆粕分别替代0%(CK),15%,30%,45%和6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种等蛋白(40%)等能(15.8 MJ/kg)的半精制饲料,研究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埃及胡子鲇消化酶活力及肠道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埃及胡子鲇胃蛋白酶活力去皮豆粕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45%和60%去皮豆粕替代组中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5%和60%去皮豆粕替代组的前肠和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去皮豆粕替代鱼粉45%和60%时,后肠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埃及胡子鲇的胃、肝胰脏、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力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去皮豆粕对埃及胡子鲇的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去皮豆粕替代鱼粉对埃及胡子鲇肠道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去皮豆粕替代鱼粉蛋白45%和60%时,埃及胡子鲇的中肠和后肠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被破坏,部分肠绒毛脱落,部分上皮细胞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结缔组织疏松,固有层变宽,肠长、肠体指数、肠长指数、肠道皱襞高度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6.
不同玉米淀粉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的不同淀粉水平(w为10%、15%、20%、25%、30%、35%)对初始体质量为(0.96±0.02)g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体营养成分组成、肝胰脏显微结构和肝胰腺脂肪合成酶的影响。实验饲料中w(蛋白质)为38%;w(脂肪)=5%。实验在室内循环水族箱内进行,实验用水为天然咸淡水(盐度:6‰~14‰),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箱30尾虾,饱食量投喂。实验结果表明:w(淀粉)=15%实验组对虾的增质量率、SGR最高,分别为45362%和3.06,与w(淀粉)=10%和w(淀粉)=20%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w〖WTBZ〗(淀粉)=10%组的对虾成活率最高(96.67%),w(淀粉)=25%组最低(66.67%);w(淀粉)在25%~35%时,对虾的增质量率、成活率、SGR显著低于w(淀粉)为10%、15%和20%组(P<0.05)。w(淀粉)=20%组的体蛋白含量最低(72.24%),w(淀粉)=30%组最高(75.27%),其余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高淀粉组体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从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脏组织学切片观察到,饲料w(淀粉)为10%~35%的范围内,肝胰脏脂肪无异常积累。肝胰腺中脂肪合成酶活性很低,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随饲料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总之,在饲料蛋白含量为w=38%左右时,凡纳滨对虾饲料适宜的淀粉含量(w)为10%~20%。  相似文献   

17.
氨氮胁迫对黄河鲤幼鱼肝胰脏、肾脏抗氧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养殖水体中氨的毒性,在前期毒性实验的基础上设置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071 mg·L-1、0.143mg·L-1、0.284 mg·L-1和0.427 mg·L-1的四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对黄河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进行毒性实验,实验期间pH值在7.80~7.85。分别在实验的0 d、7 d、14 d、28 d、35 d取样,检测肝胰脏、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氨氮暴露浓度的增加,黄河鲤鱼肝胰脏中的SOD和GSH-Px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则呈现上升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氨氮暴露浓度对于肝胰脏SOD活性、MDA含量影响效果极显著(P<0.01),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随氨氮暴露浓度的增加,肾脏中SOD活性、GSH-Px酶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且效果显著(P<0.05),而肾脏中MD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效果极显著(P<0.01),另外肾脏MDA活性与氨氮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氨氮暴露时间对于肝胰脏SOD活性、肾脏SOD、GSH-Px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时先促进后抑制,高浓度时抑制,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氨氮降低鲤幼鱼的抗氧化能力,SOD、MDA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氨氮引起的毒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2d,足月儿,以生后呕吐1d余,于2006年1月8日入我院治疗。第二胎(其姐2岁,体健康),足月,顺产,生时哭声不畅,面色青紫,出生体重3000g,生后30min开奶,吸吮、吞咽正常,第2天开始呕吐黄绿色胃内容物4~5次,每次量多,胎便正常。查体:T35.7℃,P120次/min,R25次/min,体重2800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口周轻度发绀,前囟平坦,心肺正常,腹平软,无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无肿大,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正常。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详细观察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黄石爬鮡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1)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共5部分组成,肠道系数(肠道长度与鱼体全长的比值)为0.52±0.05,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胃呈“V”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胃腺在贲门部及盲囊部丰富,幽门部缺失;肠由前肠、中肠、后肠等3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向后粘膜皱褶数量依次减少,粘膜皱褶及粘膜上皮柱状细胞高度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肌肉层逐渐增厚。2)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两叶,胰腺弥散分布于肝脏和肠系膜上,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 DAH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 DAH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 DAH时,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 DAH时,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 DAH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著,后段呈“I”形状;20 DAH时,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 DAH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形成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研究认为20 DAH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 DAH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之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