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了锡在氟硅酸-硫酸溶液中阳极溶解的电化学行为,考查了温度、溶液pH值、电位扫描速率及扫描范围等因素对锡阳极溶解过程的影响。发现锡的阳极行为与温度和溶液的pH值有关;锡阳极溶解过程中生成了离子导电的SnO或Sn(OH)_2钝化膜;锡的阳极溶解反应是一个不可逆电极过程。在30℃,-150mV(SCE)时锡阳极恒电位溶解的动力学模型为:i(t)=7.5×10~(-4)+0.1618e~(-0.03342t)Q(t)=7.5×10~(-4t)+4.84(1-e~(-0.03342t))基于金属阳极恒电位溶解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计算金属阳极溶解反应活化能的新方法。当电位为-150mV(SCE)时,锡在0.5mol/L H_2Si F_6-0.1mol/L H_2SO_4溶液中阳极溶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8.9kJ/mol。  相似文献   

2.
通过响应曲面法(RSM)对粉煤灰与硫酸铵焙烧产物的浸出液进行除铁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反应温度、溶液pH值和晶种加入量为变量,反应后溶液中铝离子质量浓度和铁离子质量浓度为相应变量,分别对黄铵铁矾法除铁过程和针铁矿法除铁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其误差在5%以内,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模型进行求解后,分别得出黄铵铁矾法除铁和针铁矿法除铁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高岭土对废水中的镍离子的吸附性行为,探索镍离子溶液的初始浓度、pH值、高岭土的用量、吸附时间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对镍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镍离子浓度增加,高岭土对其吸附率减小,而随着高岭土用量的增加,则吸附率不断提高。高岭土对镍离子的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方程式。高岭土对镍离子的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室温下,0.3 g高岭土对25 mL 120 mg.L-1镍离子在pH为11.98时静止吸附40 min,吸附率可以达到99.48%,高岭土能有效除去溶液中的镍离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并结合线性扫描、恒电位单阶跃、恒电流电解、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综合考察了Ni_3S_2在硫酸盐溶液中的阳极电化学溶解动力学规律,查明了其活性溶解反应的控制步骤;并利用Au-Hg齐环电极检测到中间硫氧离子的还原电流,提出了Ni_3S_2阳极分段溶解逐步氧化的反应机理。求取了反应速度常数、固相扩散系数、反应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本文是冰镍电化学行为研究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镍在含硫氰酸根离子的硫酸溶液中电溶解的电流振荡新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硫酸溶液中,硫氰酸根离子的加入使镍在活化/钝化过渡区产生电流振荡,并且随着SCN^-浓度的升高或电极电势的降低,电流振荡周期逐渐变短.根据电化学实验和拉曼光谱测定结果,初步解释了镍在该介质中的阳极溶解行为和振荡机理.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黄原酸酯对水中Ni~(2+)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脱脂棉与二硫化碳反应制备纤维素黄原酸酯,并对含镍离子的废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溶液pH值以及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率及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温度为50℃、吸附时间为2h、溶液pH值为8.0、吸附剂用量为2.0g时,纤维素黄原酸酯对镍离子吸附量可达26.11mg/g,吸附率97.18%.纤维素黄原酸酯对镍离子的吸附效果较好而且纤维素黄原酸酯的制备工艺简单,是一种高效、价廉的水处理剂.  相似文献   

7.
将流动注射技术与半封闭电极相结合,研究了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和柠檬酸根离子对铁/硫酸体系阳极溶解过程的影响.在恒电位极化过程中,向电极/溶液界面分别注射含以上3种离子的溶液,通过比较注射不同溶液时的电化学行为,分析3种阴离子对铁阳极溶解过程的影响机理.氯离子具有吸附性和侵蚀性,电位较低时,更多地表现为吸附性,电位较高时,更多地表现为侵蚀性;柠檬酸根离子具有缓蚀性,能够吸附在电极表面,抑制铁在硫酸溶液中的腐蚀;硫酸根离子则对铁的阳极溶解过程影响不大.实验结果表明,流动注射技术与半封闭电极相结合是研究金属腐蚀的一种有效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玻璃隔膜电解池研究了酸性氯化物水溶液体系中镍锍与Cu~(2 )/Cu~ 偶合反应速度。在25℃至6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阴极极化减小,阳极极化增大,镍锍溶解速度也随之增大。阴极反应速度受铜离子液相扩散和电化学极化混合控制。该过程可用一个电化学模型描述,旋转圆盘实验数据表明,模型与实际过程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泡沫镍载钌催化剂制备过程中,RuCl3溶液浓度、pH值和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及反应放热与体系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0.2 g泡沫镍在浓度为0.025 mol.L-1、pH值为5~7的RuCl3溶液中浸渍25 h后,制备出的催化剂在质量分数15%NaBH4、3%NaOH溶液中的平均制氢速率可达到600 mL.min-1.用该催化剂在20 mL NaBH4碱性溶液中使用时,水解放出的热量可使反应体系温度达到80℃.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络合平衡原理,计算并绘制了Ni2+-H2O系中游离镍(Ⅱ)离子及镍(Ⅱ)的各种羟合配离子浓度的对数(lgc)与溶液pH值关系图及Ni(OH)2条件溶度积的对数(lgKs)与溶液pH值关系图.lgc-pH图描述了Ni(OH)2(s)溶解平衡时,溶液中各种离子的平衡浓度与pH的关系,该图表明:当pH为10.42-1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对Ag 、Cu2 、Mn2 、Ni2 、Pb2 和Zn2 等六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在pH5.5,吸附时间2h,重金属离子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极大螺旋藻对六种重金属离子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其中对Ag 的吸附作用最强,吸附率为92.87%;对Ni2 的吸附作用最弱,吸附率为40.70%.极大螺旋藻对这6种离子的吸附能力依次为Ag >Pb2 >Zn2 >Cu2 >Mn2 >Ni2 .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实验方法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等表面分析技术对20#碳钢在不同H2S质量浓度(0,95.61,103.22,224.16 mg.L-1)、不同温度(25,35,45℃)下的NACE溶液(含CO2)中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环境下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在含有CO2的NACE溶液中,加入少量H2S,能加剧碳钢腐蚀,加速阳极铁的溶解和阴极氢气的析出.随着H2S质量浓度的增加,腐蚀电流密度增大,碳钢腐蚀加剧.温度升高,腐蚀极化电阻变小,腐蚀也会加剧.腐蚀试样外层絮状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碳化物,接近基体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硫化物.  相似文献   

13.
以前,室温下在较低pH值范围内络合滴定Cu~(2+)、Co~(2+)、Ni~(2+)等离子是不可能的,现在利用二甲酚橙金属螯合物水溶液的热色性,使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 Fe~(3+)、Co~(2+)、Ni~(2+)、Zn~(2+)四种过渡金属对 DNA 稳定性影响及与 DNA配位方式,结果表明 Fe~(3+)、Co~(3+)有稳定 DNA 的作用,Zn~(2+)、Ni~(2+)使 DNA 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商用Al-Zn(Zn 4%)合金在氯化物-乙酸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方法 用传统电化学方法获得其电化学数据.通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定量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测试了金电极的表面特征.结果 研究发现,在氯化物溶液中,活性分解发生在一个非常负的电位上(-1.5V).这显著增加了该合金的电化学行为.其目的在于解释该合金给出的工作电位(-1.1V)、高效率、观察到的准均衡侵蚀和增强的电化学行为(-1.5V)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用来解释这一发现和利用铟离子来活化纯铝的标准模型.结论 研究发现铝的活化机制有2个:(ⅰ)当在表面上有足够的以准液体状态存在铟时,In-Al汞合金是造成活化作用过程(-1.5 V)的原因.这一过程是通过置换反应促进了Zn的表面富集.(ⅱ)在更高阳极电位处(接近-1.2 V),表面上铟的存在促进了氯化物的吸附过程,该过程使阳极反应去极化.  相似文献   

16.
Na2SiO3对碱性硫脲溶液选择性溶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Na2SiO3浓度对碱性硫脲浸金的影响和金及其常见伴生元素银、铜、镍、铁在含有Na2SiO3的碱性硫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加入Na2SiO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的溶解电流,Na2SiO3的最佳浓度为0.15mol/L.分析不同电势时lgJ与lgc(Na2SiO3)之间的关系可得:在电势为0.42V时,Na2SiO3对碱性硫脲溶液电化学溶金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含Na2SiO3的碱性硫脲溶液对金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电势为0.58V时溶金效果最佳,金、银、镍和铁的阳极电流密度分别为2.49,1.22,1.03和0.09mA/cm2;而同时加入Na2SiO3和Na2SO3时碱性硫脲溶液选择性溶金的最佳电势负移至0.42V,对金的选择性溶解更为明显,金、银、铜、镍和铁的溶解电流密度依次为3.83,1.13,0.73,0.14和0.09mA/cm2,金的溶解电流密度分别是银、铜、镍和铁的3.4,5.2,27.3和42.6倍.  相似文献   

17.
纳米二氧化钛粉末离子掺杂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13种离子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系统的考察了它们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催化活性.并且对其可能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其催化活性的变化与这些离子的掺杂浓度、离子半径、离子的电子亲和势、离子的电子构型、离子掺杂对TiO2造成的晶格畸变以及离子在TiO2晶体中的能级位置等因素有关.其中,掺杂V^5 、Ag^ 、Ni^2 、La^3 、Fe^3 及W^6 能够有效提高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脱色率;而对于Cr^3 以及闭壳型的Zn^2 、Al^3 等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较小.甚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参环毛蚓肠道内源性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环毛蚓肠道组织提取液进行DEAE阴离子交换及凝胶过滤层析,获得参环毛蚓单一的内源纤维素酶的活性组分.根据AlpHaEaseFCTM软件计算出该组分分子质量约为45 ku,命名为Cx1.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法对Cx1进行酶学性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x1的米氏常数(Km)为0.289 mg/mL,Vmax为0.446 U.mL-1.min-1,反应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6.0,在40~60℃、pH5.0~8.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其相对酶活力都能保持在55%以上.Ag+和Ba2+对Cx1起显著激活作用,K+、Zn2+、Mg2+、Ca2+、NH4+、Ni2+、Na+、Pb2+部分抑制酶活性,Cu2+离子对Cx1有完全抑制作用,而Fe2+对酶活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木屑黄原酸酯的研制及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木材加工行业所产废弃物木屑为原料研制出木屑黄原酸酯,研究了木屑黄原酸酯的使用量、作用时间、pH值和温度对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pH值在5~10范围内,木屑黄原酸酯对Cu2 ,Ni2 ,Zn2 的去除率达98%以上,处理后废水中Cu2 ,Ni2 ,Zn2 的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对木屑黄原酸酯去除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和木屑黄原酸酯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properties of the passive film formed on 2205 stainless steel in acetic acid at high temperature that contained chloride ions were studi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AAS results show that molybdenum is enriched on the surface as the passive film is dissolved. This enrichment decreas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because it hinders chloride adsorption and Fe ion dissolution, and acts as a local pH buffer because it consumes protons. The dissolution ratio of Fe/Cr is approximately 10 during the active dissolution of the passive film. XPS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potential is in the passivation region, Cr comprises about 50% of the metal cations in the near-surface region of the passive film and is the main metal constituent in this region. When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ranspassivation potential, the Mo content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45% of the metal cations in the nearurface region; Fe and Ni have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dissolution, or puncture of the passive fil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