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螯合配体1,10-邻菲咯啉(phen)与羟基丁二酸(H3hbd)及铜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u(Hhbd)(phen)2].1.5H2O.2CH3OH,通过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20624(17)nm,b=1.6598(2)nm,c=1.6863(3)nm,α=117.23(9),°β=71.262(3),°γ=117.23(9);°Z=4;最终偏离因子R=0.0420。配合物中每个Cu(Ⅱ)原子与来自两个phen的4个N原子和羟基丁二酸根(Hhbd)的1个O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单元。紧邻的单核单元通过phen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及Hhbd的羧基O和羟基O与phen环上C原子间的C-H…O氢键的协同作用形成一维zigzag超分子链,毗邻的超分子链籍两种不同氢键相互作用的连接构筑了二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水热条件下,用Cu(Ⅱ)盐与邻菲罗啉(phen)进行反应,得到了三维超分子[Cu2(phen)2(H2O)4]·(SO4)2(化合物1).化合物1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4.233(2)nm,b=1.3844(8)nm,c=0.7025(4)nm,β=90.230(7)°,V=4.117(4)nm3...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配合物[Cu(C2H8N2)2(H2O)2]2[Fe(CN)6]4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体学数据a=0.794 7(4)nm,b=0.899 8(5)nm,c=1.095 4(6)nm,β=91.380(8)°,V=0.767 7(7)nm3,Z=1,F(000)=378,R1=0.039 9,wR2=0.093 7.配合物由两个[Cu(C2H8N2)2(H2O)2]2+阳离子和一个[Fe(CN)6]4-阴离子组成.并由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水溶液中首次合成配合物[Cu(HDPC)2]3.(HOx)2.6.5H2O(化学式为C60H51Cu3N8O32.50),并对其结构用X-射线衍射和元素分析表征。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4.702(3),b=16.056(2)A,c=16.137(3)A;α=113.951(9),°β=107.996(13),°γ=97.154(11),°v=3171.0(9)A3,Z=2,D c=1.670M g/m3,μ=1.102mm-1。铜在晶体结构中均为压扁的八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6.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1,10-菲啉(C12H8N2,简称phen)与N d(NO3)3.4H2O反应,首次培养出黄色单晶[N d(C10H9N2O4)(C10H8N2O4)(H2O)3]2.phen.4H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390 1(2)nm,b=1.407 3(2)nm,c=1.764 5(3)nm,α=74.298(2),°β=68.911(2),°γ=71.703(2),°V=3.009 1(8)nm3,Z=2,μ=1.800 mm-1,Dc=1.690 g/cm3,F(100)=1 544,R=0.028 4,wR=0.063 0,GOF=1.010.所测单晶的每个配合物分子中含有两个N d(Ⅲ)的9配位结构单元,每个N d(Ⅲ)分别与两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和三个水分子配位;每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N d3 配位,形成两个共边的稳定五元环,另三个配位原子则分别来自三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该结构单元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而在每两个N d的九配位单元周围还有一个游离的1,10-菲啉分子和四个水分子.整个配合物通过氢键连结成一个三维网状超分子化合物.IR及热分析佐证了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7.
CdCl2.4H2O与(1,10-菲罗啉)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顺势的[Cd(phen)2Cl2],它已经被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表征过。该晶体结构为P21/c型,空间数据为a=9.6010(19)A b=15.116(3)A c=14.640(3)A Z=4并且[Cd(phen)2Cl2]在乙醇中重结晶生成[Cd(phen)2Cl2].2H2O.EtOH.在这个构型中由于含有扩展环状结构的π-π共扼体系,从而使得分子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合成反应,合成了含有多种氢键网络的Cu(Ⅱ)的配合物[Cu(C6H4NO2)2(H2O)3·H2O]. 对配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光衍射分析. 结果表明, 在化合物中存在着3种氢键,使化合物晶体构成了无限延伸的三维网络结构,形成了超分子. 晶体结构数据: 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1, 晶胞参数为 a=0.695 77(5)nm, b=0.714 28(10) nm, c= 0.866 91(6)nm;α=68.386 0(12)o,β=68.439(5)o,γ=62.717(3)o, V= 0.345 54 (6)nm3, Z =2, F(000)=193,Dc=1.816 g/cm3, 最终收敛因子: R=0.026 9, Ωr=0.075 9. 讨论了氢键在构建[Cu(C6H4NO2)2(H2O) 3·H2O]超分子中所起的作用. 并对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指认.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2种Cu(Ⅱ)配位超分子配合物:Cu(C9H6NO)2(1)和[Cu(phen)2Cl].ClO4(2).对2种配合物的单晶体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结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化合物均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Cu(C9H6NO)2的晶胞参数为a=1.068 2(9)nm,b=0.862(7)nm,c=1.526 9(13)nm,β=102.137(10),V=1.374(2)nm3,Z=4,Dcalc=1.700 g.cm-3,F(000)=716,R1=0.056 4,wR2=0.152 0;[Cu(phen)2Cl].ClO4晶胞参数为a=1.268 9(2)nm,b=1.124 49(18)nm,c=1.723 0(3)nm,β=111.61°,V=2.58(6)nm3,Z=4,Dcalc=1.624 g.cm-3,F(000)=1 132,R1=0.073 5,wR2=0.175 4.同时对配合物的UV-Vis-NIR,IR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并研究了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配合物[Cu(phen)(PPh3)Cl]2.H2O,并用元素分析、紫外、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60H48Cl2Cu2N4OP2,Mr=1 100.94,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79 78(13)nm,b=1.566 10(2)nm,c=1.846 20(3)nm,α=109.138(3)°,β=103.417(3)°,γ=103.417(3)°,V=2.584 1(6)nm3,Z=2,Dc=1.415 Mg/m3,F(000)=1 132,μ=1.035 mm-1,R1=0.101 4,wR2=0.212 2(I2σ(I))。标题配合物由两个独立的Cu(phen)(PPh3)Cl分子和一个结晶水分子组成。两个独立的Cu(phen)(PPh3)Cl分子结构相似,其中心铜()离子采用四配位的变形四面体构型,分别与邻菲口罗啉上的两个氮原子、三苯基膦上的磷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配位。标题配合物分子通过Cl与邻菲口罗啉芳环的C—H之间的非典型分子间氢键形成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用CuCl2.2H2O、NaH2SIP和邻菲口罗口林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一种新的超分子化合物[CuCl(phen)2].H2SIP.3H2O.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1242(2)°A,b=12.0676(2)A°,c=12.1908(2)A°,α=93.202(2)°,β=96.181(2)°,γ=105.845(2)°,V=1559.0(4)A°3,Z=2.铜离子采取5配位模式,并且处于一个畸变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晶体中通过O—H…O和O—H…Cl氢键的作用,构建成具有三维网状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13.
以邻菲罗啉(phen)和1,3,5-苯三甲酸(H3BTC)为配体,与ZnSO4.7H2O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的三维波浪式超分子化合物[Zn(H2BTC)2(phen)].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917(2)°A,b=15.984(3)°A,c=16.673(3)°A,α=90.00°,β=94.607(4)°,γ=90.00°,V=2634.4(9)°A3,Z=4.中心Zn(II)采取六配位的模式处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几何构型中,并通过分子间O—H…O和C—H…O氢键作用构建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柳氮磺胺吡啶(H3-Su lf)与氢氧化镁反应得到化合物[M g(H-Su lf)(H2O)5](H-Su lf).5H2O。用元素分析、U v-V is、荧光、IR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表征。化合物的化学式:C36H46M gN8O20S2,M r=999.24,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5 16(13)nm,b=1.544 71(19)nm,c=1.604 71(19)nm,=α115.654(2),°β=107.909(2),°γ=91.861(2),°V=2.326 4(5)nm3,Z=2,Dc=1.426 M g/m3,R 1=0.130,wR 2=0.259(I>2σ(I)),S=1.048。化合物为离子型化合物,由阳离子[M g(H-Su lf)(H2O)5] ,阴离子[H-Su lf]-和5个结晶水组成。其中心金属M g(Ⅱ)离子采取六配位变形的八面体几何构型,周围被5个H2O和1个来自柳氮磺胺吡啶的单齿配位的羧基O所包围,羟基和吡啶N均未参与配位。化合物通过复杂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用水热技术合成了一维锯齿链状多酸-有机配位聚合物{[Cu(en)2(H2O)][Cu(en)2(H2O)-PWⅤ3WⅥ9O40Cu(en)2].9H2O}n,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IR、UV-vis、FS、cv和TG-DTA对其进行了表征.聚合物由有机金属配阳离子[Cu(en)2]2 桥联两个相邻的Keggin结构杂多阴离子[PWV3WV9IO40]6-,构成了一维锯齿链状聚合物.荧光光谱研究发现,标题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致发光性.循环伏安测定表明,标题化合物阴离子在pH=1.0的水溶液中存在3步氧化还原过程.TG-DTA结果表明聚合物中杂多阴离子在596.4℃时发生了分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含锰化合物[Mn(phen)2(H2O)Cl]Cl·4H2O(phen=1,10-邻菲啰啉)(1),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表征。该化合物具有孤立结构特征,在分子中含有新颖椅式构型的八聚体水团簇。光致发光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发射强的绿光。通过分子轨道计算,我们认为该化合物的光致发光来自配体到金属中心的电荷跃迁(LMCT)以及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跃迁(LLCT)。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含锰化合物[Mn(phen)2(H2O)Cl]Cl·4H2O(phen=l,lo-邻菲啰啉)(1),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表征.该化合物具有孤立结构特征,在分子中含有新颖椅式构型的八聚体水团簇.光致发光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发射强的绿光.通过分子轨道计算,我们认为该化合物的光致发光来自配体到金属中心的电荷跃迁(LMCT)以及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跃迁(LLCT).  相似文献   

18.
在常规条件下,合成了基于Anderson结构多阴离子[Cr(OH)6Mo6O18]3-的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Cu(C10N2H8)2(H2O)]2{[Cu(C10N2H8)][Cr(OH)6Mo6O18]2}.10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569(2)nm,b=3.4591(5)nm,c=1.5088(2)nm,α=90°,β=111.453(2)°,γ=90°,V=7.0771(18)nm3,Z=4,R1=0.0743,ωR2=0.1916.该化合物是一个一维链状化合物,由交替连接的2,2′-联吡啶铜的配合物和多阴离子[Cr(OH)6Mo6O18]3-组成.相邻链间通过吡啶配体的π-π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非水热法合成了一个基于同多钼酸盐支撑的化合物{[Zn(phen)2]2(γ-Mo8O26)}(phen=1,10-phenanthroline),并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此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Zn(phen)2]2(γ-Mo8O26)}中包含一个[γ-Mo8O26]4-阴离子基团与两个[Zn(phen)2]2+配位单元;该化合物通过C-H···O氢键把phen和[γ-Mo8O26]4-阴离子紧紧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水溶液中使用[W(CN)8]3-、1,1,2,2-四甲基乙二胺(tmen)与Cu2+离子自组装合成了一个氰根桥联多核配合物[{Cu(tmen)2}2W(CN)8]2[Cu(tmen)(H2O)W(CN)8]2·16H2O(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包括氰根桥联的1个中心对称的正方形配位阴离子Cu2W22-和2个V字形配位阳离子Cu2W+,在阴、阳离子中氰根与Cu(Ⅱ)配位的位置分别为赤道平面和姜-泰勒轴方向.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内通过氰根传递的铁磁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磁耦合常数为J=14.0 c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