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和田间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成虫羽化大多在10:00~14:00羽化。其羽化率为70%~95%,性比为1∶1,成虫寿命在平均气温30 7℃时,1~4d;平均气温18 9℃时,最长达24d。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表皮取食,每雌24h内平均可造成11个取食点,雄成虫在雌成虫造成的取食点上取食。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绿性、趋上性和趋黄性,一张18 4cm×14 8cm的诱虫黄卡20d可诱杀成虫2280头。卵历期在平均气温28 6℃时,为3~4d,19 5℃时为10d,15 4℃时为14d。幼虫历期在平均气温23 6℃时为4d,19 5℃时为6d,19 1℃时为8d,幼虫在豇豆上的潜道平均长76cm,潜食速度随着龄期增大而加快。前蛹期一般为2 1~3 5h,前蛹具负趋光性。蛹历期在平均气温28 02℃条件下为8~9d,蛹期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松墨天牛是一种重要的松林蛀干害虫,也是亚洲地区松材线虫最主要的媒介昆虫,研究松墨天牛取食能力与环境温度、天牛性别以及体质量的关系,分析松墨天牛产卵能力与松树树皮厚度、树干直径以及天牛体质量的关系,为松墨天牛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养虫笼中收集天牛,选择体质量(M)在0.3 g≤M<0.6 g的松墨天牛放置在昆虫培养箱中,设置4个温度梯度(25、30、35和40℃),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天牛的取食能力;选取体质量相似的5头雌成虫和5头雄成虫于昆虫培养箱中,比较天牛雌雄成虫取食差异;选择不同体质量(M<0.3 g, 0.3 g≤M<0.6 g和M≥0.6g)天牛放置在温度相同的昆虫培养箱中,比较不同体质量天牛取食能力。在养虫桶中放入直径(D)不同(2.0 cm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研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羽化后传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起始和结束日期、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及百分比、传播松材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天牛成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取食数量、寿命、传播松材线虫时长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等,为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松墨天牛羽化前在松材线虫病疫区收集松材线虫病病死马尾松疫木,将疫木截为1.0~1.5 m长木段并置于室外大养虫笼(2.0 m × 2.0 m × 2.0 m)中,在天牛羽化期间逐日收集新羽化的松墨天牛,并用1年生新鲜马尾松枝条(直径1~2 cm,长度25~30 cm)于室外养虫笼(0.5 m × 0.5 m × 0.5 m)中单只喂养。每3天更换1次枝条,并用测量纸测量天牛在枝条上的取食刻痕面积记为取食天牛数量,然后将枝条剪碎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天牛取食枝条中的松材线虫;统计每头松墨天牛每3天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及传播松材线虫的起止日期。天牛死亡后将天牛剪碎用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天牛体内残余松材线虫,统计松墨天牛成虫寿命及携带松材线虫的数量。【结果】羽化初期传播松材线虫的天牛比例较低仅为16.7%,大多数(77.8%)松墨天牛集中在羽化后的7~12 d开始传播松材线虫。大多数(88.8%)松墨天牛在羽化后的16~30 d结束松材线虫传播。松墨天牛羽化初期传播线虫的数量较少,但1周后传播线虫数量迅速上升,并在天牛羽化后的12和24 d出现传播松材线虫的两次高峰;松墨天牛羽化1个月后维持在较低传播水平继续传播松材线虫至结束。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平均数量为(4 303.3±7 399)条。大多数(94.4%)松墨天牛未能将携带的松材线虫全部传播到松枝上,平均传播松材线虫数量为(490.7±611.6)条,传播比例为29.8%。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平均时长为(15.4±7.8) d。松墨天牛平均寿命为(37.8±5.6) d。【结论】雌雄松墨天牛羽化后起始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无显著差异,但结束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存在显著差异;松墨天牛起始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较为集中,但结束传播松材线虫的日期较为分散,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起止时间的特性可能与线虫在天牛体内的生理变化有关。雌雄天牛携带和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雄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无显著差异。松墨天牛携带的线虫数量越多、传播松材线虫持续时间越长,则传播松材线虫的数量越多。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的时长不受天牛寿命以及天牛携带线虫数量的影响。松墨天牛传播线虫的数量与天牛寿命无关,但是松材线虫对天牛寿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松墨天牛羽化后的取食量在整个成虫阶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无明显规律性,天牛取食数量与线虫传播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幼虫、蛹期(包括预蛹期)的发育历期(Y)与温度(X)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温度越高,发育历期越短,其方程式是:卵:Y=3330.777X~(-09864);幼虫:Y=1/(0.2669-3.971/X);蛹:Y=1/(0.3262-5.6273/X)。各虫期的发育速率(Y′)与温度(X)呈对数函数关系,即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其方程式是:卵:Y′=0.37251nX-1.0146;幼虫:Y′=0.13811nX-0.3355;蛹:Y′=0.20671nX-0.5664.成虫期与温度和性别有关,雌虫寿命比雄虫长,成虫产卵前期在1.5-5.0天之间,产卵期11.5-116.0天之间。  相似文献   

5.
小菜蛾半合成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是研究害虫抗药性、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重要实验昆虫。为了获得大量发育整齐的实验昆虫,应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筛选小菜蛾半合成人工饲料配方,以世代总存活率为目标函数获得的优化配方为:每100g人工饲料中,麦芽粉4.33g、蔗糖4.5g、菜叶粉5g、干酪素3g。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用该优化配方饲养小菜蛾,幼虫期8.55d,蛹期4.5d,化蛹概率0.736,羽化概率0.905,存活率和发育速度与自然饲料的相似,存活比较稳定。20头蛹质量为100.30mg。成虫行为正常,雌虫平均寿命9.8d,雄虫13.7d。每雌产卵量123.50粒。该饲料配制简单,成本低廉,饲养过程中不必更换饲料,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6.
越冬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老熟滞育幼虫,由田间引入实验室后,终止滞育发育的历期参差不齐,越冬代成虫羽化早的与晚的相差可达20多天。本实验观察了不同时期羽化的成虫,对其子代的发育有何影响。观察结果表明,早期羽化的成虫其所生之后代,正常化蛹率高,可达61.63%;蛹重也较重,雌蛹重106.33±8.51mg((?)±SE,下同),雄蛹重70.76±5.81mg。中期羽化成虫的后代,各项指标居中,正常化蛹率为59.52%,雌蛹重82.33±8.97mg,雄蛹重61.47±8.88mg。而晚期羽化成虫所生之后代,则正常化蛹率最低,只约50.15%,蛹重也最低,雌蛹重79.88±6.67mg,雄蛹重58.18±6.41mg。性比值(雄/雌)从早期,中期至晚期羽化者的后代由高变低,分别为1.05、0.93和0.89,意义不明,可能是雄虫发育一般早于雌虫之故。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人工饲养玉米螟中,引进野生种群时,宜选用早期终止滞育羽化的成虫所产之卵繁衍后代,生命力较强,种群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张成安 《甘肃科技》2008,24(4):162-163
甘肃冷杉尺蠖在白龙江、洮河林区2年完成1代,以幼虫和蛹交替越冬。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雌雄性比为1.2∶1,成虫羽化后2~5d开始产卵,卵历期35~45 d,8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5龄,历期90~105 d,8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进入枯枝落叶层内化蛹,9月中旬为化蛹高峰,蛹期310~330d。幼虫有吐丝迁移的习性。在白龙江、洮河林区主要发生于海拔2900~3300m的高山地带,以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龄冷杉纯林受害最重。潮湿、凉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鸟类取食和菌类寄生对其种群数量影响极大。采取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营林措施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方法,可有效减轻其危害。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饲养等方法对郑州地区丝带凤蝶的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进行研究,记录了丝带凤蝶卵、幼虫、蛹、成虫等各虫态、各虫龄的发育历期和生物学习性.结果表明:丝带凤蝶在郑州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石缝、落叶或土中越冬.卵、幼虫、蛹、成虫发育历期分别为:5~7d,19~24d,7~9d,12~15d,其中1~5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3~5d、3~4d、4~7d、4~6d、5~7d.以蛹越冬,越冬蛹期190~220d.初孵幼虫无取食卵壳行为,低龄幼虫有群集取食习性.另外,对各虫态、各虫龄的外部形态也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抗生素处理德国小蠊,比较共生菌去除前后德国小蠊卵荚脱落率、幼虫孵化率、羽化率、雄雌虫比例(雄/雌)、成虫寿命以及平均生长历期等方面的差异,并计算其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无共生菌德国小蠊卵荚脱落率升高20%,幼虫孵化率降低23.3%,正常羽化率减少8.8%,成虫寿命缩短(雄虫5.6 d,雌虫6.5 d),生长历期延长3 d,雄虫/雌虫比例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共生菌德国小蠊相对生物适合度为0.61,显示出明显的适合度劣势,表明共生菌对德国小蠊的繁殖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共生菌影响德国小蠊生物适合度的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开发以昆虫共生菌为靶标的新型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蓝目天蛾在西宁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寄主植物附近5—10cm深的土层中作土室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越冬代成虫陆续羽化出土,6月中旬达到高峰。当年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始见,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到高峰。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平均寿命30d。每雌产卵量250粒左右,卵多散产于嫩枝或粗枝的隐面,卵期平均8d。幼虫5个龄期,完成发育平均历期37d,取食约160片柳叶。蛹期20d。7、8月份以第一代的幼虫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11.
芪参补气药茶清除线粒体活性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芪和党参为原料,根据中医学原理组方制成芪参补气药茶(ACT),探索ACT清除线粒体活性氧作用及促进健康的机制。分别用AlCl3比色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ACT的功能因子总黄酮、总糖及总多糖含量。以还原型辅酶Ⅰ/吩嗪硫酸甲酯(NADH/PMS)为超氧阴离子(O2·)生成系统,过氧化氢(H2O2)/Fe2+体系为羟自由基(·OH)生成系统,分别用氮蓝四唑(NBT)还原法和Fenton反应显色法测定ACT清除O2·及·OH的能力;用Na2S2O3滴定法测定ACT清除H2O2的能力。ACT总糖质量分数为(26±1.3) mg·mL-1,总多糖质量分数为(12.5±0.8) mg·mL-1,总黄酮质量分数为(121±8.5) μg·mL-1。ACT可一定程度上清除O2·、·OH和H2O2。ACT具有温和的抗氧化作用,从而维持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这是ACT促进健康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紫雨桦的耐盐性与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性,为揭示紫雨桦的耐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紫雨桦和垂枝桦(对照)为试材,测定盐胁迫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采用qRT-PCR方法分析紫雨桦和垂枝桦中查耳酮合酶基因(CHS)、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DFR)、花色素苷合成基因及MYB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经质量分数0.8%NaCl胁迫12 d后,紫雨桦叶片花青素含量指数显著高于垂枝桦,是垂枝桦的3.4倍,其盐害指数显著低于垂枝桦,胁迫12 d的联苯胺蓝(DAB)和氮蓝四唑(NBT)染色显示,紫雨桦叶片中O-2和H2O2的累积少于垂枝桦; 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NaCl胁迫12 d时,紫雨桦的Fv/Fm值仍在正常值范围内,与胁迫0 d比较,其qP和ΦPS值的降幅也显著小于垂枝桦(P<0.05),紫雨桦的NPQ较0 d提高了282.29%,升幅显著高于垂枝桦(P<0.01)。 0.8%NaCl胁迫下CHS、DFR花色素苷合成基因及MYB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表达特性是:紫雨桦中的BpMYB10、BpCHS2和BpDFR5基因表达规律明显不同于垂枝桦,NaCl胁迫下上述3条基因持续高表达。【结论】 富含花青素的紫雨桦能够耐受一定浓度范围的NaCl胁迫,紫雨桦中的BpMYB10、BpCHS2和BpDFR5基因表达规律明显不同于垂枝桦,这些基因可能与花青素的合成密切相关,花色苷可增强紫雨桦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减缓膜质氧化,提高其耐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雌雄异株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为正确评价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确定影响种群建成的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野外成树为研究对象,通过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比分析了山杨(Populus davidian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雌雄株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结果】3个树种整体上雌株光合特性优于雄株,雌雄株参数仅在山杨光补偿点(PLCP)和最大羧化速率(CE,max),水曲柳水分利用效率(EWUE),东北红豆杉光饱和点(PLSP)、光补偿点、羧化效率(CE)和光呼吸速率(Rp)之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雌株的叶性状指标并不低于雄株的。【结论】3个树种雌株较优的光合特性可能存在获取资源的补偿机制,以同时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生存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噻唑环构建至异长叶烷酮分子中,得到具有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拓展松节油的应用领域,提高松节油的利用价值。【方法】异长叶烷酮与氨基硫脲缩合,生成异长叶烷酮缩氨基硫脲; 异长叶烷酮缩氨基硫脲再与α-溴代苯乙酮衍生物发生环化反应,得到11种异长叶烷基噻唑类化合物2a—2k。采用FT-IR、1H NMR、13C NMR、HPLC-MS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最低抑制浓度(MIC)法和MTT法分别研究了异长叶烷基噻唑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结果】化合物4-(4-氯苯基)-2-(2-(1,1,5,5)-四甲基四氢-1H-2,4α-桥亚甲基萘-8(2H,5H,8αH)-亚基)肼基)噻唑(2b)和4-(2-萘基)-2-(2-(1,1,5,5)-四甲基四氢-1H-2,4α-桥亚甲基萘-8(2H,5H,8αH)-亚基)肼基)噻唑(2j)对枯草芽孢杆菌与荧光假单胞菌抑制效果较好,其最低抑制浓度(MIC)为7.5 μg/mL,化合物2b对真菌(白色念球菌与热带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其他化合物,其MIC值均为15.6 μg/mL; 异长叶烷酮缩氨基硫脲对人体肝癌细胞HepG2 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34.5±0.8)μg/mL,表明其对HepG2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结论】异长叶烷酮缩氨基硫脲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落叶型冬青(Ilex verticillata L.)是一种重要的冬季观果树种,研究其干旱可为扩大其种植范围和提高其适应性提供参考。【方法】以引种落叶冬青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照、500 μmol/L MJ(茉莉酸甲酯)、干旱、干旱+500 μmol/L MJ(drought+MJ)处理,研究外施MJ、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对落叶冬青叶片光合色素、活性氧、抗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干旱处理第12天时,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都显著下降; 而干旱+MJ处理能够显著地提高上述指标的水平。干旱显著地增加了叶片H2O2、O·-2、丙二醛(MDA)的含量,在处理的第12天都分别达到最高点,而添加MJ能够在第8~12天有效降低上述指标的水平。干旱对不同抗氧化酶及抗氧化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SOD活性先下降后恢复到对照水平,POD、APX 、GR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在处理的第8天(GR与GSH)或第12天(POD、APX与AsA)达到高点; 而drought+MJ处理的POD、APX与AsA在第8天、GR与GSH在第3天分别达到高点,以后随着H2O2、MDA和O·-2含量的降低,POD、APX、GR活性和AsA和GSH含量也相应地处于较低水平。干旱复水6 d时落叶冬青苗仍有干旱症状,而drought+MJ处理在复水6 d时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连续12 d的干旱使落叶冬青苗木活性氧的含量显著地增加,造成了氧化胁迫; 添加MJ后能使其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功能迅速开启,清除活性氧,降低氧化胁迫水平,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带来的伤害,提高落叶冬青苗的抗旱性。本研究为扩大落叶冬青苗木的种植范围和提高其适应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白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的工艺优化,探究白果发酵酒工艺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淀粉酶解配合传统果酒发酵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白果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中酶制剂添加量、发酵时间、料液比、加糖量等工艺条件,以葡萄糖当量(DE值)、葡萄糖含量、酒精度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得分作为评价指标,筛选白果酶解、发酵的适宜条件。【结果】α-淀粉酶和料液比对白果酶解和发酵两个阶段影响最大;白果酒酶解阶段最佳条件为α-淀粉酶19.1 U/mL、普鲁兰酶2.7 U/mL、糖化酶101.4 U/mL;发酵阶段料液比(g/mL)为1∶6.4、加糖比例为1∶2.6、发酵时间8 d。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白果酒总糖16.21 g/L、总酸3.24 g/L、酒精度12.7%、干浸出物12.92 g/L、游离氨基酸含量2.18 g/L,感官综合得分为87.35分(满分100分)。【结论】白果发酵后所得白果酒成分指标满足绿色果酒标准,实验结果可为制备白果发酵酒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种子园种子产量低以及丰歉年周期性结实问题一直是白桦等林木良种生产的瓶颈。开展赤霉素处理对白桦生长及结实影响的研究,筛选最佳激素处理方案进而提高其生长量及结实量,对于白桦良种生产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1个白桦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质量浓度0、0.2、0.4、0.6 g/L的GA3和GA4+7处理,连续试验3 a,第2年调查其高生长节律,第4年调查各处理下的树高、胸径及结实量。【结果】树高、胸径及结实量等性状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浓度的GA3和GA4+7 处理下,树高及结实量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GA3和GA4+7均能促进白桦生长及结实量,其中GA4+7的效果更好,综合生长及结实性状确定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为0.4 g/L,该处理下高生长较对照提高了13.69%,单株果序数、单株果序鲜质量、单株种子干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03.6%、186.8%、187.2%。白桦无性系在各浓度赤霉素处理下树高生长符合“S”形曲线模型, 各处理下拟合的Logistic方程系数均高于0.99。根据白桦树高生长模型参数可知,赤霉素促进白桦生长量的增加主要是延长了速生期的生长时间所致。【结论】GA4+7和GA3均促进白桦生长及结实,GA4+7较GA3效果好;确定0.4 g/L的GA4+7是促进白桦结实的最适激素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植物年龄响应因子miR156的耐盐功能。【方法】以BpmiR156过表达白桦株系和非转基因对照株系为材料,通过PCR及qPCR分析各转基因株系中外源BpmiR156的稳定性及表达情况;同时对转基因及对照株系进行NaCl胁迫处理,调查胁迫后盐害指数、生理指标及生长速度。【结果】各转基因株系中外源BpmiR156已整合到白桦基因组中,且表达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株系;NaCl胁迫后,转基因株系的H2O2、丙二醛(MDA)含量及盐害指数高于对照株系,生长速度变慢。【结论】BpmiR156基因在白桦中稳定表达,BpmiR156基因过表达白桦株系与对照株系相比,在盐胁迫后盐害指数增加,生长速度变慢,膜系统损伤更严重,说明转入miR156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白桦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沼液施用过程中$\mathrm{HCO}_{3}^{-}$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机制。【方法】分别向土壤添加沼液原液(BS)、原液去除$\mathrm{HCO}_{3}^{-}$ (BS-B)、去离子水加HC(W+B)和去离子水(W)后,对土壤进行30 d的培养,观测土壤CO2释放特征。【结果】BS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从2 h时的36.6 mg/(kg·h)快速降至30 d时的2.7 mg/(kg·h),BS-B处理CO2释放速率从最高时的9.3 mg/(kg·h)(第1 天)降至1.9 mg/(kg·h)(第30 天),前者显著高于后者。30 d内,BS处理下土壤CO2累计释放193.0 g/kg,BS-B处理下仅为97.8 g/kg。由此可见,沼液中的$\mathrm{HCO}_{3}^{-}$显著促进了土壤CO2的释放。相比较而言,W+B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从最高时的12.0 mg/(kg·h)降至15 d时的0.6 mg/(kg·h),培养期内土壤CO2累计释放54.5 g/kg;W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在培养期内的变化为0.2~1.6 mg/(kg·h),CO2累计释放34.4 g/kg。培养期内,BS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量是BS-B与W+B两处理之和的1.6倍。$\mathrm{HCO}_{3}^{-}$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主要发生在上覆水层,且以$\mathrm{HCO}_{3}^{-}$水解及$\mathrm{NH}_{4}^{+}$氧化贡献的H+$\mathrm{HCO}_{3}^{-}$的相互作用为主要途径。【结论】施用沼液后,大量$\mathrm{HCO}_{3}^{-}$的添加是引起土壤CO2释放加快且释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CO2释放的增加并非$\mathrm{HCO}_{3}^{-}$本身与除$\mathrm{HCO}_{3}^{-}$之外沼液其他组分贡献的加和,二者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然和人为活动加速影响下沿海湿地土壤碳氮比变化对硝态氮还原过程的影响。【方法】以崇明东滩典型滨海湿地为例,采集4种不同覆被类型下沉积物样品,添加C6H12O6或KNO3溶液,使沉积物有机碳与硝态氮比例($C/NO_3^--N$)增大30%和减小30%,借助 15N同位素稀释技术,研究反硝化(Den)与硝态氮氨化(DNRA)的变化特征。【结果】$C/NO_3^--N$的升高或降低均引起芦苇和互花米草覆被下沉积物Den和DNRA速率的显著下降(P<0.05)。芦苇覆被下Den速率从原土的10.1 μg/(kg·h)降至1.0~3.1 μg /(kg·h),互花米草覆被下Den速率从原土的3.4 μg /(kg·h)降至0.3~0.4 μg /(kg·h)。相比较而言,芦苇植被下DNRA速率从原土的21.9 μg /(kg·h)降至12.7~14.5 μg /(kg·h),互花米草覆被下从原土的42.6 μg /(kg·h)降至3.1~5.8 μg /(kg·h)。【结论】4种覆被下沉积物DNRA/Den值均大于1,表明DNRA是湿地硝态氮还原的主要途径。与$C/NO_3^--N$减小相比,$C/NO_3^--N$增大使$NO_3^--N$的还原更趋向DNRA过程。崇明东滩湿地$C/NO_3^--N$的波动(±30%)可能并不会导致沉积物N2O排放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