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应当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爱华 《科技信息》2008,(8):207-208
物权行为理论自德国民法学创设以来,一直颇受争议。本文试图从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内容、实践意义来论证说明物权行为理论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论述我国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2.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制度中的基本范畴,其源于“抽象物权契约”理论,成为德意志法系样式的标志,被视为民法上的“任督二脉”。此“任督二脉”的概念、区别、存在的理论基础及效力认定,均为物权行为理论的展开。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与立法的实践,对于我国未来物权法是否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法律行为理论体系赋予物权行为的基本特性,存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物权行为。分析物权行为无因性,必须从法律行为、物权行为的基本概念入手。物权行为是对物之处分,揭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与债权行为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决定物权行为效力的,只能是构成物权行为的四个要件,而不可能是其他,这是依据法律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也是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物权行为理论自产生之日起便备受质疑。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质疑,也主要体现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论争。法国、德国、日本、瑞士对物权行为采取了不同的立法例。中国实证法已认可了物权行为理论,如《物权法》以实体法形式确立了物债二分的体例,《民事案例案由规定》则从司法政策角度明确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但中国立法中有关物权行为的规定存在模糊性和混乱性,对此,有待于在未来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不当得利制度系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民事立法对待不当得利制度的态度差别,取决于其如何看待物权行为理论。物权与债权的严格区分,尤其是不当得利作为一项完整的法律制度存在,均以物权行为理论作基础。我国的债权立法既然承认不当得利制度,正在制定中的物权法就应当采纳物权行为理论。唯如此,才能保证民法体系中债法与物权法逻辑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法律行为理论角度探讨了物权行为的内涵,认为物权合意独立构成物权行为,交付和登记非其构成要素。本文还从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事实行为等相近概念之间关系进一步阐明其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物权行为理论的独立性能和无因性的弊端及我国历史与现状,阐明我国物权立法不宜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8.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引起了许多是是非非,从其与物权行为的关系,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及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与公平诚信原则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作用看,对它的非难不足为道,但它自身也有局限性,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生活中,需要加以改良,以其为底色,透过其他制度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物上利益为核心的物权法体系是物上利益——基本性物权——辅助性物权——综合性物权——包含有物权的综合性权利所组成的网状结构,它以物上利益为核心,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多样的各种综合性权利为最终边界,是一条完整的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联通。基本性物权是物权法体系中直接反映物上利益的物权种类,物上利益在法律中物化的第一步就表现为基本性物权,整个物权法体系就是架构在基本性物权这几根支柱之上的,考察物权与物上利益的联系程度,基本性物权应该包括:使用权、价值权、收益权和现代意义上的占有权。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现有物权法律制度的理论看,在体系上仍未突破传统物权法理论的基本框架,严格地说我国仍没有物权制度。对于学界目前提出的关于我国未来物权制度的种种构想,本文不同意那些明显倾向于淡化所有权、降低所有权地位和作用的典型观点,认为我国未来物权制度中,所有权仍应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作者从罗马法、日尔受法物权制度的比较及所有权对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出发,从新的角度重申了所有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草案)首次将居住权在用益物权篇中作为专章进行规定,这在物权法体系中是一个新的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物权法中不适宜设立居住权,原因在于:从居住权的起源及历史发展看,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居住权难以与物权法体系相融合;居住权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票据保证人责任具有从属性、独立性、连带性等特性,且独立性优于从属性。票据保证人的自有抗辩权包括对物抗辩权和对人抗辩权。票据保证人对被保证人对物抗辩权的援引,仅存在于得由被保证人主张的对物抗辩的部分情节;票据保证人对被保证人对人抗辩权的援引,应采用票据保证人责任独立性为主从属性为附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离婚损害赔偿的性质是侵权责任。赔偿的义务方涉及到第三人共同侵权的,可以让第三人作为无独立请求权人参与诉讼。离婚损害赔偿应该是在财产分割以后进行。婚姻法有关财产约定制度的规定是不符合法理的。  相似文献   

14.
法人作品在著作权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法律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此种规定在理论与实践中却暴露出法人作品在定义与职务作品的界定存在混乱。文章通过对法人作品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分析,以两大法系各国就法人作品的理论为基础,探寻我国法人作品问题的根源,提出完善建议,即:人身权归作者为原则,财产权以双方约定为基础,未约定或约定不清的则由法人享有。  相似文献   

15.
无权处分合同,民法通则颁布以前的我国大陆,采用法国的意思主义模式,台湾采用物权形式主义模式,香港、澳门实行的是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对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大陆实行效力待定原则;合同的效力取决于权利人是否追认及出卖人事后能否取得处分权;澳门实行无效原则,但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使无效变为有效;台湾法律对此虽无明确规定,但理论和实务上都属于效力待定原则;香港法律从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权利瑕疵担保原则,由此可知,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存在三种原则:完全有效原则、无效原则和效力待定原则,大陆民事立法应取消效力待定制度,实行以无效为原则,以有效为例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共有制度作为一种利用效率不是很高的制度,在法律上采取了保障共有随时分割的原则。基于此原则,对按份共有中共有物分割权的性质、共有物的分割方法、共有物分割的效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请求权是债权的救济性权利,是为了债权的救济名正言顺的通向公力救济而产生的。两者既不是一项权能,也不是纯粹的程序性权利。这种法理关系的分析,不仅关系到实体权与程序权的衔接,而且对私权利的保护救济以及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分类等具有丰富的法理学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