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休闲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的文化与休闲功能,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资源,同时休闲农业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过程,通过开展各类活动,给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农村文化产品、旅游服务.总结分析我省休闲农业的实践,归纳七种休闲农业模式,对于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安是农业大市,六安的农业因生态而兴,靠生态发展."九五"以来,六安的农业在发挥生态优势和正确把握农业科技进步的着力点上,注重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突破: 1.抓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农业作为全市五大重点技术之一,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领导推动力度,变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同时实现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苏越农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限公司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建立“种养加沼”四位一体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即将蔬菜大棚、禽畜房舍、加工车间和沼气设施有机联结.示范推广无公害生态种养、加工技术和国内最新农业废弃物沼气处理科技成果,组合应用沼气型燃气空调、沼气灯具和沼气炉灶等新设备,集成推广二氧化碳气肥、沼液液肥和沼渣固体有机肥料,最终产品达到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而实现废弃物多级利用、资源再生增值、生态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陈竑  刘文炜  梁冕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3):171-173,177
分析较适合于南宁市发展的恭城模式、弄拉模式、"三高"农业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并根据循环经济原理进一步改进完善生态脆弱区域的弄拉模式,优化其产业结构.结合南宁市不同生态区域特点,提出应在南宁市生态良好及一般地区重点推广恭城模式和"三高"农业模式,在生态条件恶劣地区推广经过改进完善的弄拉模式,在较为封闭的区域重点推广有机农业模式,逐步建立南宁市农业循环经济基础框架,真正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在南宁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节水农业指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主要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其中农艺节水是指通过农田土壤调控技术和作物生理调控技术节约用水,是节水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年来,随着土壤水动力学、植物流体力学、植物生理、生化学等理论不断取得可喜进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以及化学领域农用膜剂产品降解性的实现,农艺节水技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6.
One 农村循环经济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表现 工业一体化 城市大型企业与乡镇企业发展联合,组成城乡联合、优势互补的大企业集团,从而可以弥补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的缺陷.例如,随着我国城乡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转化为开拓工业利用新领域提供机遇和平台:包括以新材料、新燃料和生物新材料为主的工业产品,以生物建筑材料、纺织材料为标志的工程材料等等. 资源一体化 构建以资源链区域整合为特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按照"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物质流动方式,拉长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产品加工,有效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循环农业发展强调城乡统筹,把城市、乡村建设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构建城乡工、农等产业间多级生态链接模式,实现城乡共生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若干新开发出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鱼及蔬菜双双高倍增产种养生态模式、生产各环节的产品副产品包括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及生态农业村模式,介绍了水体生态农业的开发现状及其取得的效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琪 《科技与经济》2008,21(5):45-47
发展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地域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江苏循环农业不同模式的特点,指出了江苏循环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江苏循环农业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全新的替代机制,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四位一体"集成化循环模式、立体农业高效型循环模式、结构优化产业链循环模式是目前比较典型的四种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广东科技》2019,28(10)
正实验室采用"核心+网络"的模式组建,由广州市承建核心实验室,在深圳、云浮、茂名、肇庆市设立实验室分中心,聚焦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畜禽、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现代农业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打造岭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南充市顺庆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循环农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它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从南充市顺庆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人手,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顺庆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以及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第十四届中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初定于2009年8月中旬在福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承办。大会主题为“农业生态健康与农业生态安全”,下设9个专题: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及健康食品生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入侵;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过程;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区域农业生态安全;农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农业土地合理流转与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科学管理研究》2017,(2):73-76
在介绍农业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海洋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基础上,探索了3种类型(绿色生态型、外向主导型、都市型)农业产业模式的主要特征,并就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令聪 《安徽科技》2008,(10):33-35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将融入各行各业中去,作为传统产业农业发展也应适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矿物元素是农作物生长中有机物形成和维护生理功能代谢平衡不可或缺的物质,它们在农业生态非均衡自然系统中,以整体性、组合型、多元性、平衡性、特殊性参与酶类、蛋白质、糖分等物质形成的综合平衡效应,是促进农作物朝优质效应发展,保证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矿物和植物的相互作用模式及机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循环农业的生态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农业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循环农业的生态学意义及启示,且看文中详实阐述。  相似文献   

19.
茶叶安全用药是以保护茶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为目标,保护自然天敌资源,利用微生物制剂、抗生素制剂、生物物理诱控、植物源农药、生态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近年来,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下,开展"茶叶安全用药的实践与对策"研究,在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绿色防控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利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农业有机肥制取中心"对区域生猪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既给周边的农户供应沼气能源,又进行沼气发电,沼渣沼液则用于生产有机肥,形成了"n2n"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较好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难题,链接了种植业和养殖业,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多赢,对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该模式的实施及推广还有许多问题和需要改进,政府公共服务、企业融资渠道、畜禽废弃物处理法律法规等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