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私法的划分首见于古罗马,学者对其划分依据及标准,众说纷纭。本文对公私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的梳理,从最根本的人性角度,阐述了公法与私法皆源于人性,在人性的层面上形成不同的稳定关系,形成不同的自然法.表现为实在法上不同的分类。并指出了公私法划分的意义及其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研究总结国内外革命斗争的经验,深刻分析战争的起因,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战争性质的划分.以及战争的逻辑与定律等,从而形成了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观点:“两个想不开”;“两种可能性”;“两类性质两条态度”;“两个逻辑两条定律”。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讨论理性认识阶段再划分层阶的可能性,划分理性认识层阶的标准、以及学术界关于理性认识层阶划分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认识可以继续进行划分为不同层阶的明确观点,并尝试将理性认识阶段再划分为“悟性”、“知性”、“理性”、“辩证理性”、“实践理性”五个层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天然土进行工程分类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土质统一分类法”存在如下问题: 一、按塑性图对细粒土的分类,由于仅以扰动土的塑性指标(W_L和I_P)为依据,不能全面反映决定天然土工程性质的本质因素——土的结构性质与强度。因此,存在不同形成年代与成因的、工程性质显著不同的土在塑性图上占据相同位置的问题;塑性图的主要判别线——A线,不能正确划分粘质土与粉质土及无机质粘土与有机质粘土。二、粗粒土与细粒土的划分标准与界限值的确定,缺乏依据。依此划分,会出现砂土与粘性土两大基本土类交错范围过大的混乱后果。三、“土质统一分类法”总的分类体系与工程分类的出发点不甚相符。文中指出并论证了正确进行土的工程分类的途径,应该是以我国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研究及我国实际土质情况为基础,适当吸收外国土质工程分类方法的长处,充实、修改我国TJ7—74和TJ21—77规范的分类。最后本文按此设想提出了修订现行土的工程分类的初步方案,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统逻辑并非完全过时,“取代论”者之所以主张用数理逻辑代替传统逻辑,是由于他们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现代”与“先进”相混淆,从而将传统逻辑看作是“落后的”、“过时的”逻辑,现代逻辑被视为“先进的逻辑”。尽管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在其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某些内容是可以相容的。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取代传统逻辑。构建逻辑学教学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吸收、借鉴、兼容,反对机械拼凑和生搬硬套,反对一刀切。要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教学及授课方式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复分是把一个大的主题概念(或学科)划分为若干小的主题概念的方法,也就是类目通过转换分类标准再度形成下位类目的过程。最不易掌握的夏分技术就是配号加“0”,据统计,《中图法》(第三版)中需要复分及仿分的地方达460多处,有的地方必须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复分和仿分,分类标准在不断地转换,这无疑加大了号加“0”的技术难度。由于通用复分和组配复分不牵涉加“0”的问题,故本文仅就专论复分与仿照复分加“0”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在语法学界一直持续争论了几十年,许多名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直到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的发表才基本上使汉语词的分类标准确定下来。吕叔湘先生从词义角度找到了确定一部分词归类的“捷径”,朱德熙先生则对词的“兼类”问题提出了一个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宋人张戒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岁寒堂诗话》)颜延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用典繁多著称的诗人。阅读用典繁多的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究用典繁多的诗,则更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颜延之历来缺乏研究,恐怕也与此有关。谌东飚先生却迎难而上,其所撰新著《颜延之研究》虽系全面研究颜延之之作,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研究颜延之诗中的用典乃“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聚类分析方法及其在水文地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含水层富水性(带)划分,地下水水质类型划分与评价等,突破传统地质学所建立的一些定性分类系统,形成一些定量的分类关系,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等性块段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块段体的概念、地质条件模型以及比较合适的类别划分标准。并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具体块段体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类,从而对煤层地质条件给予了评价,为采矿设计的采区划分、回采工艺选择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的用典者。《毛泽东妙用典故精粹》是吴直雄从多学科多角度精心研究毛泽东在诗、文、联、书中妙用典故的丰硕成果。该书具有资料的原始性、广泛性、丰富性,探妙的多层次、多侧面性,逻辑结构的严谨性,使用的方便性等特色,是一部好读,好查,好用,适用于各类读者的资政育人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英语动名词和现在分词合称为-ing分词之后,其逻辑主语的理论依据及其表示的一般规律,并重新进行比较与分类,着重解释了无依着分词结构的实际含义及其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并且对无依着分词的逻辑主语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代理的视频点播系统中,用优化的思想建立了一个线性规划模型,证明了模型解的存在性,并且用算例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研究差分方程振动性的一般方法,建立了具有连续变量、变系数的非线性差分方程的振动性判据,还研究了其非振动解的渐近性。  相似文献   

15.
典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浩如烟海,而英语典故成语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在翻译时,应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译出源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避免文化缺省,使读者能够较好地领悟原作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识别特征方法——逻辑特征方法。这个方法不同于经典的模式识别方法:统计特征方法和句法结构方法。在逻辑特征法中,决定模式特征匹配状态的只有“是”或“非”,而不象统计特征和句法特征那样有匹配程度之分如“远”或“近”。逻辑特征有两个重要特性。1.多个逻辑特征可以链接在一起做为逻辑特征向量,这个逻辑特征向量可以做为索引匹配的索引号而对模式进行直接和索引分类。2.逻辑特征还可与其他特征共同使用,其中逻辑特征将做为标志。亦即只有逻辑特征匹配了,才能用其他特征进行匹配程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从探讨比喻和其他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相结合,如比喻与拟人、比喻与典故、比喻与兴的融合等,分析了日本古典诗歌中多重审美积淀;其次从摹状事物、表达感情、阐释意象三个方面来认识比喻在日本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一个由概念建模支持的物理建模方法,该方法要求在概念建模时就带有物理建模的处理需求信息,使概念建模,逻辑建模与物理建模实现无缝连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非时齐高维扩散过程耦合构造的基础上,定义了耦合时间。耦合时间是一个停时。耦合时间的矩与随机过程测度的变差范数,有密切关系,从而启发我们来研究耦合时间的一阶矩,本文采用二阶椭园型微分算子,通过引进新的函数,利用随机微分方程中的伊藤公式,给出了耦合时间的一阶矩有限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何历蓉 《科技信息》2009,(27):161-162
V—ing形式是英语动词的一种非限定形式,国内外一些语法学家在英语非限定动词-ing形式的分类和用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奥托·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1933;1940)、张道真(1995)和薄冰(2004)等为代表语法学家认为,非限定动词有三种形式,它们是不定式、分词(含-ing分词和-ed/en分词)和动名词;而以夸克(Randolph Quirk,1974;1980;1985)、王嘉龄(1980)和章振邦(2003)等为代表的语法学家认为,非限定动词只有两种形式:不定式和分词。他们用“-ing分句”这一术语来笼统地称呼-ing分词和动名词,但同时也指出“-ing分句”含有名词特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有关英语非限定动词-ing形式的术语和特征经常被混淆和误解。本文将引用叶斯帕森等语法学家的观点,把V—ing形式分为现在分词(presentparticiple)和动名词(gerund),从句法角度分析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区别及其逻辑主语的表现形式,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翻译、阅读和语篇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