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散打运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益提高,其运动特点也决定了只有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才能进一步地向自身生理极限和运动极限发出挑战.这就难免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必将对系统训练和运动寿命等造成影响,怎样恢复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疲劳与恢复成为运动训练当中两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判断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针对体育运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重新获得最佳的工作或运动能力,从运动训练学手段、营养性手段、中医药学手段、物理学手段及心理学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现象的恢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杨波 《科技信息》2012,(34):I0152-I015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常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度疲劳除外),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疲劳一超量恢复一再疲劳一再超量恢复的过程。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疲劳是很正常的。但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疲劳积累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安排和健康。能否尽快消除疲劳,连续、合理和有规律地安排训练,是运动训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疲劳消除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具体介绍了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正确选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其能尽快消除疲劳,连续、合理和有规律地安排训练,为取得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运动必然产生疲劳,但疲劳的长期积累又必然影响训练和竞赛效果.本文结合运动训练及比赛的实践,运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理论,论述了现代竟技运动的特征、疲劳恢复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部位、诊断及恢复方法,旨在抛砖引玉,为研究运动疲劳与恢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薇 《科技信息》2010,(9):215-215,218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适宜的疲劳与合理的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本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从不同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后的恢复过程是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界十分引人重视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对适度的运动性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训练效果的获得是在恢复期中,合理地安排运动后的恢复过程,就会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使训练对身体的影响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适应性提高。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通过研究和实践,人们的认识,已从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发展到“没有恢复就不能继续训练”。这就更突出运动后恢复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疲劳类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正确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原 《河池师专学报》2001,21(2):98-101
疲劳与恢复是运动实践中对立统一的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在恢复中得以体现。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运动性疲劳诊断与恢复的研究成果,为普及运动训练科学化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庆功  陈磊坡 《科技信息》2009,(26):277-277,279
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必然产生运动疲劳,甚至导致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成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作一综合,根据运动疲劳的概念及分类和产生机制,总结出恢复疲劳的方法。运动性疲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它不仅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还与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的竞技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运动员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高强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日常训练和竞赛。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必然大大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随之而来的是能量供应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产生运动水平下降、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消极的症状。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10.
刘路 《科技信息》2011,(8):270-270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负荷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普遍存在于运动训练的过程之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作系统的阐述,以期对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详细论述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现状,分析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特性,讨论了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机械疲劳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躯体性疲劳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躯体性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可能机制,简要探讨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关系。目前,疲劳研究采用了生物化学、生物电、微透析、基因表达等技术,已经深入到亚细胞、分子、质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疲劳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必妥当,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为了阐明疲劳机理、实现抗疲劳、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标,未来的研究既要从微观水平对运动疲劳进行评定,也要从整体生物电的角度深入研究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研究了K2O-MgO-Al2O3-B2O3-SiO2-F多元系统的可切削微晶玻璃的疲劳行为.研究材料在静载荷、动载荷、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断裂的宏观规律,得到了材料在空气中三种载荷形式下的疲劳指数(应力腐蚀指数)n分别为6954,352和1818.实验结果表明,应力腐蚀指数n的大小强烈依赖于加载方式,并能作为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某种抗力指标,循环载荷和动载荷对材料造成了附加损伤,致使在相同应力水平下材料寿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金属材料非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的估算公式,提出了根据一组对称载荷下的疲劳试验数据,构建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等幅P-R-5-N曲面族的简便工程方法,并给出了等幅P-R-5-N曲面族的普遍表达式,该曲面族在一定务件下,可退化为5-N曲线及疲劳等寿命曲线.P-R-5-N曲面族体现了二维应力与概率疲劳寿命的关系.该方法所需试验数据少,便于工程应用,可为在变幅或随机时间历程加载奈件下结构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DFR法结构细节疲劳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细节疲劳强度额定值(DFR)的意义及各个DFR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铝合金7050-T7451试件在3种不同加工状态下的DFR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单纯地改善孔的表面粗糙度对其疲劳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挤压强化却明显提高了孔的细节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7.
实际工程材料不可能无限分割而在任意小尺度上满足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要求.本文借助断裂单元的概念规定断裂力学适用的最小材料尺度,并取其上应力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了修正的缺口根部应力及应力强度因子表述式.在此基础上,根椐已有假设,推导得出对称应力循环下裂纹萌生与止裂的缺口疲劳极限预测式.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定量化分析了疲劳指数对起重机载荷谱系数、工作级别和结构疲劳许用应力的影响。根据分析和计算结果,作者认为疲劳指数值对起重机工作级别划分和结构疲劳许用应力值的影响很大,《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取疲劳指数为3是不太合理的,建议在该规范修订时重视疲劳指数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镁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高周疲劳行为、腐蚀环境下的疲劳行为以及镁合金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并归纳了镁合金疲劳性能强化的主要方法,包括添加稀土元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在此基础上,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