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及均衡性等方面对海南岛1284 个乡村旅游资源点 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空 间均衡度较低,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且各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 呈现出“环水”“沿路”“绕城”等空间分布格局;(2)乡村旅游资源点发展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 异明显,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3)空间格局受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交通条件、经济 发展、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是构成旅游功能系统的关键要素,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物.以大别山革命老区119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集聚类型,且均衡程度低;2)旅游景区整体表现出“中部和东部多而稠密、北部和西部少而稀疏”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3)旅游景区空间发展不均衡,冷点区多于热点区,“东西轴热、南北轴冷”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最后,从空间联动视角,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城市战略定位、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等因素,构建“两核三廊四圈一环”的区域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模式,以期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183处工业旅游资源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工业旅游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性分布,空间密度呈现“双核中心,次中心多点集聚”的格局,高密度区以淄博中部和德州西部地区为双核。(2)工业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较为复杂,不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3)工业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活跃,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块状”结构。(4)政策支持、交通条件和旅游市场规模是影响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核心因素,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政策支持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ArcMap10.1软件支持下,以陕西省的93个县为研究单元,采用地统计分析法和热点聚类法初步探索陕西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陕西省整体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2)陕西省人口在关中地区呈同心圆式的分布。(3)陕西省人口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4)陕西省人口热点区分布范围由小到大分别是:中间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结论政府部门可以调控人口迁移数量,使人口在空间上合理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6.
依据江苏省旅游统计数据,运用ArcGIS 9.3工具,从点和面2个层面对江苏省各星级酒店及其整体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具体采用核密度指数、莫兰I指数、吉瑞C指数和Gi指数指标.结果表明:星级酒店在江苏省内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各星级酒店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以苏州、南京为2个核心,由苏北到苏南逐渐集聚的态势;苏南大部分发达县市及苏中、苏北各市的市区均为星级酒店分布热点区,苏北大部分县市尤其是省界边缘及沿海地带多为冷点区.最后,分析了旅游资源和区域经济及旅游业发展水平、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政府决策行为等因素对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相似文献   

8.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综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辐射功能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全国特色小镇中216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空间格局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推动形成这一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旅游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其中资源依托和特色产业类呈均匀分布,其他4类呈集聚分布;(2)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资源依托、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类型与总体走向近似;(3)空间格局呈现以1个高密度集聚区和3个次级集聚区为主,各类差异较大;(4)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历史文化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对洪湖区域84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洪湖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聚类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一核二带多点”的集聚型分布格局,河流、湖泊、路网和镇区1 km缓冲区是集聚热点区,并在“新堤-滨湖”区域形成分布高密度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201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节假日期间对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采用莫兰指数和Getis-Ord G~*_i指数等分析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15-2019年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整体上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元旦节和春节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节假日旅游网络关注度低谷和高峰分别出现在放假时长较短和较长的节假日.(2) 2015-2019年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率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热点区域变化不明显,冷点区域逐渐扩大,热点区域分布在西部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3)放假时长和特殊事件是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时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客源地与四川省间的距离和经济联系强度是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 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3.
张泉  葛敬松  李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0):4255-4264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示范区内A级景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示范区A级景区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分布特征。②示范区内A级景区显现“两主、四次”的空间格局,呈现“Y”字型分布态势。③遗产点密度因子驱动力最强,经济发展因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驱动力较弱;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因子聚类特征表现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两种因子共同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间接反映区域旅游业布局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山西省4A(含5A)级旅游景区入手,采用旅游地理学的近邻点指数法研究山西省4A(含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得出的结论为局部聚集、整体离散通过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扩散演化予以简单分析,提出了在空间扩散中应注意发挥积极近邻效应作用,避免恶性竞争,开发非替代性旅游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武陵山片区127家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法等分析了片区博物馆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片区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集聚型,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区域;4大类型博物馆数量相对均衡,每个类型都存在高密度分布区;以国有博物馆和无级别博物馆为主,其中无级别博物馆呈集聚型分布.影响片区博物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为了优化武陵山片区博物馆的空间布局,从深入挖掘资源、响应市场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8.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9.
首先分析了湖南民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继而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湖南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湖南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