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都市区耕地系统多功能运行效应综合评价: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值分析法,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运行效应综合评估框架,建立较高层级耕地功能与系统输出对应关系,对北京耕地系统功能运行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耕地系统高效运行主要靠大量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投入,导致系统环境负载率较大,系统的可持续性水平较差,属于典型的消费型系统;2)2014年北京耕地系统产品输出、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输出能值分别占总输出能值的21.28%、21.54%、16.76%和40.42%,耕地服务功能效应发挥显著,尤其是文化娱乐功能,充分体现出大都市区耕地功能逐渐向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需求倾斜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耕地保护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好耕地,是国人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从我国人多地少和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等客观国情考虑,耕地保护形势不客乐观。因此,在对土地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土地立体开发的新思路,并从大资源观出发提出了积极寻求替代资源、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要素视角,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 对贵州省 9 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 其内生动力要素包括人口动力、自然动力和经济动力, 而政策制度、规划管制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动力要素通过供需机制、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 引起内生动力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变化, 形成不同的集约利用类型和集约利用水平。2)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 表达方式不局限于单一土地要素的集约, 而是一种全要素的集约, 涵盖人口要素集约度、能源要素集约度和经济要素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口要素准则层、能源要素准则层和经济要素准则层。3) 贵州省建设用地全要素集约利用进程比较缓慢, 大部分市(自治州)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波动态势; 2010—2016年, 贵州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空间变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4) 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低度集约利用型和低度粗放利用型为主, 人口要素和经济要素起主要的内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TOPSIS模型,从投入产出、社会服务和利用布局3个方面选取了19项指标因素构建了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评价系统,评估了内蒙古2001—2015年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重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投入产出、社会服务和利用布局3个子系统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投入产出和利用布局2个子系统与综合强度关联性较高.该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研究的深度和内涵,为内蒙古建设用地利用集约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用地的合理安排与布局优化.本文以2004—2014年内蒙古城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城镇用地规模变化、分异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从规模变化上看,研究期间内蒙古城镇用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扩张幅度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分异特征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总体综合变动指数为1.05,通过自然间断法划分剧变型、缓变型和稳定型3种变动类型,且中部区域的盟市变动相对剧烈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从区域差异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规模的总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盟市的差异所致.研究发现,受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等相关因素的驱动,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受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较大,而中部地区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区域粮食生产中的农业生产资料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统计数据和经济区划结果,运用灰色理论量化东、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量与农业生产资料的灰色关联程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和区域差异;应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东、中、西部地区2010年和2020年各项农业生产资料数量,为今后农业生产资料合理利用提供参考。表2,参8。  相似文献   
7.
以新垌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粤西低山丘陵区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新垌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变化,景观总斑块数减少,均匀度升高,优势度降低,分离度降低,破碎度降低;景观组分的转移趋势是由耕地、林地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转移;景观演变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空间重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选取北京市大兴区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乡镇作为分析单元,进行空间重构方法探讨;其次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出发,确定空间重构分析参数及标准值;最后对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空间重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兴区各乡镇的耕地面积比例未达到60%的依次是亦庄镇、旧宫镇、西红门镇、黄村镇等,仅礼贤镇达满足要求,土地整治需通过土地利用转型解决;(2)满足高标准建设中形状指数要求的耕地斑块仅有2538块,占全区19.30%,形状指数处于1.06—1.5的比例最大;(3)农田基础设施占有率除旧宫镇、礼贤镇、榆垡镇、安定镇、庞各庄镇、魏善庄镇的农田基础设施不到8%外,其余各镇的农田基础设施占有率均已超出标准值,且以亦庄镇、西红门镇尤为严重;(4)大兴区大于13.3hm2以上的耕地斑块数共705块,占全区总斑块数的5.36%,需通过小块并大块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以达到区域农业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超效率的黄淮海粮食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黄淮海地区1999—2005年粮食生产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3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对效率无效,至2003年粮食产量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和2005年粮食生产相对效率提高到有效范围,但是至2005年底黄淮海粮食生产的超效率值仍未达到1999年的粮食生产效率的状态。在影响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灌溉保证率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的提高、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数量的减少有利于其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图1,表3,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